馮明濤
費孝通在《鄉(xiāng)土中國》中提出“熟人社會”的概念,他力求以質(zhì)樸的語言賦予其大膽樸素的文學(xué)化構(gòu)想:“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熟悉是從時間里、多方面、經(jīng)常的接觸中所發(fā)生的親密感覺。這感覺是無數(shù)次的小摩擦里陶冶出來的結(jié)果。” 在熟人社會中,圈子文化盛行,“積久了的經(jīng)驗”是維系生存的基本法則,人與人乃至人與物之間都相互熟悉,這種熟悉也是人們的一種生活規(guī)律和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魯鎮(zhèn)是魯迅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的地方,那里住著孔乙己、祥林嫂、七斤、單四嫂子等人,是個典型的熟人社會。
新聞共享,隱私透明。熟人社會流動性小,相對封閉,費孝通說,“在人和人的關(guān)系上也就發(fā)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比伺c人之間的關(guān)系用《高老夫子》中的話說是“醬在一起”。人很難有隱私,什么都可以成為看的材料和談資。祥林嫂被婆家劫走,“鬧得沸反盈天”;“敗壞風俗”的事眾人皆知,失去祭祀的資格;連如何“竟依了”第二任男人也成為柳媽的笑料??滓壹阂坏骄频昃统蔀樾侣勅宋铮巳私钥伤翢o忌憚地笑幾聲;偷書被吊打的丑事,被“故意的高聲嚷”出來;讀過書,沒進學(xué),抄書營生,也被人家“背地里議論”;“一副兇臉孔”的掌柜見了孔乙己也每每逗他,引人發(fā)笑;連偷東西被打了半夜打折了腿,也被當面取笑。“醬”在一起的熟人社會,因為熟,所以無話不說,飛短流長,不憚挖苦諷刺,因為缺少新聞,所以任何一點新與異都可以滿足人們的精神娛樂,“讓店內(nèi)外充滿了快活的空氣”。且這些快活的人不以為惡,因為在熟人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授受榮辱恩怨都不可能一筆一筆算清,你來我往,總體均衡,“從來如此”未必對,卻人人如此。
輿論監(jiān)督,感情淡漠。輿論是人們對特定話題所反映的多數(shù)意見之集合,是一種社會評價和社會心理的集中體現(xiàn)。熟人社會的社會關(guān)系具有長久性和非選擇性,人人都在看與被看中,社交是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長久預(yù)期的特點,“低頭不見抬頭見”的社會性質(zhì),面子是頭等大事,因而輿論的監(jiān)督力量尤其明顯。在魯鎮(zhèn),七斤辮子被剪釀成風波后,他要打聽咸亨酒店的輿情,因為在輿論的監(jiān)督下,從眾是最好的選擇??滓壹和禃坏踔?、偷東西被打折腿后被眾人挖苦、嘲諷、羞辱則是輿論用道德譴責的手段進行監(jiān)督。然而監(jiān)督雖有客觀效果,卻無主觀用意,與沸盈的輿論形成反差的是,人們對被議論者的態(tài)度是淡漠的,所謂關(guān)心不過是表象。感情淡漠是熟人社會保護精力的手段,是穩(wěn)定呆滯的社會關(guān)系的一種表示。所以,在頗有“古風”的魯鎮(zhèn),祥林嫂丟失阿毛的故事被咀嚼成沉渣后無人問津;料理完單四嫂子的兒子的喪事,紅鼻子阿拱依然唱曲兒自樂;孔乙己雖然使人快活,“可是沒有他,別人也便這么過”,在別人看來,他“許是死了”,哪怕“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也泛不起任何漣漪。
矛盾融合,律令自成。在生于斯長于斯的熟人社會,人們摸索出矛盾卻融合的處世之道。單四嫂子一面不希望助她一臂之力的是阿五,一面又覺得阿五有些“俠氣”??滓壹焊频昀锏娜讼嗷ケ梢?,又相互帶來優(yōu)越感;短衣幫明知酒店老板賣酒會羼水也只會親眼看酒從出壇到入壺,而不會跟老板攤牌阻止;在“教人活潑不得”的酒店里,小伙計可以游刃有余地判斷何時可以笑幾聲;酒店老板一邊提醒孔乙己欠著十九個錢呢一邊又給他一碗溫酒。熟人社會遵循的是小范圍內(nèi)約定俗成的人情規(guī)則,人情規(guī)則很大的特點就是通融,排斥具有固定性的律令,對是非曲直情感判斷的標準根據(jù)現(xiàn)實利益做可滑動的通融。但魯鎮(zhèn)并非律令缺失,而是自成一套律令體系,如敬畏權(quán)勢、崇拜金錢等。敬畏權(quán)勢可以讓人心生秩序感,崇拜金錢可以給人帶來優(yōu)渥感。這種遵從未必是有意識的,而是千百年來無意識的沉淀。人人會意會,遵循不言而喻的規(guī)則。酒店老板對小伙計不滿意,卻礙于薦頭的情面而不能將其辭退;孔乙己偷了何家的書被私自吊打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孔乙己寫了服辯仍被打折了腿到別人口中卻是一句“丁舉人家的東西,偷得的么”的奚落。
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己存在的覺察、理解和評價,包括對自己的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認知。外部評價亦稱他評,是指被評對象以外的組織或個人依據(jù)相應(yīng)的評價標準對被評者進行的評價活動。
在自我認識時,孔乙己堅持讀書人身份,不做半步退讓。在衣著上,他堅持穿長衫。盡管“愈過愈窮,弄到將要討飯了”,盡管這件長衫“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補,也沒有洗”,盡管要站著喝酒,他也堅持不脫,因為長衫對于他來說是一種文化身份的標志,代表著他的文人立場和趣味。長衫幫從他身上得到“人有我優(yōu)”的優(yōu)越感,他卻可以從短衣幫身上得到“人無我有”的優(yōu)越感。所以有人問他當真識字么時,他“看著問他的人,顯出不屑置辯的神氣”。在語言上,他堅持使用文言。文言是他的象征身份,也是他的話語舒適區(qū)。在與短衣幫說話時,明明可以使用口語,卻絕不放棄文言,尤其是與人話語交鋒陷入窘境的時候,便全是之乎者也之類讓人不懂的話?!栋正傳》中的假洋鬼子明知別人不懂洋話卻偏說,洋話于他是炫耀的手段,孔乙己明知別人不懂文言卻偏說,文言于他即是自我保護又是彪炳身份的手段。在社交上,他堅持與讀書識字有關(guān)的社交內(nèi)容。他沒有財力“踱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也就無法融入長衫幫;在短衣幫中強顏撐起的優(yōu)越感又被他人“你怎的連半個秀才也撈不到呢”的譏誚消解,讓他“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成人世界的社交他是被動的,卻也潰敗,這讓他把社交對象轉(zhuǎn)向少年的“我”,開口便是“你讀過書嗎”,哪怕“我略略點一點頭”都能引出他一大堆“很懇切”的話和“極高興的樣子”,而“我”的毫不熱心又讓他“顯出極惋惜的樣子”;在少年身上撞了沒趣之后,他又轉(zhuǎn)向孩童,甚至不惜損失對于他來說很寶貴的茴香豆。在孩童身上找優(yōu)越感即使找到了也勝之不武,他卻依舊翻船,或許他只是有社交需求罷了,但他那句“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其實是本我的自然流露,這句話不是說給孩童聽的,而是說給自己聽,他無時無刻不咀嚼著自己的讀書人身份。在品德上,他堅持誠信。在酒店喝酒,從不拖欠,“雖然間或沒有現(xiàn)錢,暫時記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還清”;哪怕自欺欺人,他也強辯“竊書不能算偷……竊書!……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偷東西被打斷了腿,自知理虧,只得低聲狡辯“跌斷,跌,跌……”;蟲豸一樣瀕死的阿Q生怕被人笑話尚且使盡平生的力畫一個圓一點圈,清高自守的孔乙己更要維護品德上的優(yōu)越感,物質(zhì)上越是支撐不起,他越要在精神上尋求。
然而,由于關(guān)注點和視角不同,孔乙己的自我認知和外部評價截然不同。在魯鎮(zhèn)這個熟人社會,孔乙己只是泯然之眾,他自我認知的讀書人身份,在外部評價中不過是個看與笑的材料。熟人社會注重圈子,講究“自己人/外人”社會生活模式,排斥圈子外的人事。小說展現(xiàn)的社會環(huán)境應(yīng)是科舉未廢時,孔乙己能讀書,說明他一開始就不在短衣幫的圈子,沒落后既不能像范進對科舉那樣執(zhí)著,發(fā)憤圖強,從癩蛤蟆變成文曲星,又不能像范進沒中舉時那樣穩(wěn)做一個小人物,融入市井小民中。“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身份尷尬,他想通過讀書躋身長衫幫,卻未進學(xué),不得不墮入短衣幫,可他雖精神上堅守讀書人身份而穿長衫,現(xiàn)實中卻只能站著喝酒,所以兩個圈子都不收留他。長衫圈他高攀不上;短衣圈也視他為異類。因為他背叛,失敗后又不歸順。短衣幫的態(tài)度,即是對他不幸無能、滑稽酸腐的蔑視,也是對他不幸偏爭、不安分守己的憤怒,并將這些情緒通過幸災(zāi)樂禍、挖苦嘲諷表現(xiàn)出來;他們夠不著也不敢揶揄長衫幫,便通過排擠跟長衫幫有相似性的孔乙己來發(fā)泄對長衫圈的不滿。于是,孔乙己落入鄙視鏈的底端。咸亨酒店的人評價孔乙己的標準也盡量跟他自我認識的標準相悖,孔乙己守不住“君子固窮”,饑寒起盜心,或許他真覺得偷書不算偷,人們卻打人專打臉,誅人只誅心,說他“便連人和書籍紙張筆硯,一齊失蹤”,偷的是“丁家的東西”而不說“丁家的書”。所以他的名字可以被忽視,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從描紅紙上摘下來的綽號;他臉上的新傷疤、腿上的殘疾、語言上的迂腐、科舉上的失敗都是別人的笑料;他不會營生,窮困潦倒,便落得一個“好吃懶做”的惡名;他好心搭訕的結(jié)果是少受世風浸染的“我”也認為“討飯一樣的人,也配考我么”;連純真的孩童圍住他,也是因為“聽到笑聲,也趕熱鬧”,熱鬧趕完,又“都在笑聲里走散了”;他長久經(jīng)營的誠信換來的也只是掌柜的淡然一句口頭提醒——“孔乙己么?你還欠十九個錢呢”。
孔乙己自覺不自覺地認定自己生活在一種關(guān)注之中,盡管這種注視只是一種浮皮,但依然可以左右他的行為,故面子的本質(zhì)就是“自卑”,由外部評價左右生活以及日常行為的狀態(tài)。個體對自我的覺察,或者說意識的形成,是來源于個體對外界環(huán)境刺激后,經(jīng)由記憶和思想產(chǎn)生的反應(yīng)。對于外部評價的刺激,孔乙己以一種執(zhí)拗的態(tài)度面對。魯迅在雜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說國人“因為多年受著侵略,就和這‘洋氣為仇;更進一步,則故意和這‘洋氣反一調(diào):他們活動,我偏靜坐;他們講科學(xué),我偏扶乩;他們穿短衣,我偏著長衫;他們重衛(wèi)生,我偏吃蒼蠅;他們壯健,我偏生病……這才是保存中國固有文化,這才是愛國,這才不是奴隸性”??滓壹浩蝗谌攵桃聨?,偏跟他們不一樣,以冷眼面對嘲諷。魯迅說,“最高的輕蔑是無言,而且連眼珠也不轉(zhuǎn)過去?!笨滓壹弘m然偶有不屑置辯的時候,但是終沒有孤獨者的耐力,忍不住“不十分分辨”,甚至“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去爭辯。可他面對的不是一個具體的人,而是一個由很多人組成的固化的熟人社會,他要么融入其中,學(xué)得意會,要么溺水其中,窒息淹死。他改變不了自己,也沒法被熟人社會改變,其結(jié)果只能是毀滅。
參考文獻
①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
②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林崇德,張春興.《發(fā)展心理學(xué)》.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通聯(lián):西安交通大學(xué)蘇州附屬初級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