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國強 李震
清宮舊藏是指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由明清兩代皇室所收藏的文物。為了便于讀者了解清宮舊藏的概念和歷史變遷背景,現(xiàn)將筆者在《琢瓷作鼎——古代龍泉窯青瓷香具制作工藝研究與鑒賞》一書中相關(guān)資料介紹如下:
公元1406年,明永樂皇帝朱棣下詔將北平升為北京,次年在元代舊宮的基礎(chǔ)上,開始大規(guī)模營造新的宮殿。新宮修建歷14年,于公元1420年落成,稱紫禁城。大明皇宮由南京正式遷都北京。公元1644年,清人入關(guān),大明亡,清人仍以紫禁城為皇宮。紫禁城,按中國古代禮制,分前朝、后寢兩大布局構(gòu)成。前朝,即為皇帝生活和辦公之所,分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再輔以文華、武英兩殿。后寢包括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等,稱為內(nèi)廷。明、清兩代,從永樂皇帝朱棣至末代皇帝溥儀,共有24位皇帝及其后妃居住在此。1911年孫中山領(lǐng)導(dǎo)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tǒng)治,結(jié)束了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14年,北洋政府將沈陽故宮和承德避暑山莊的部分文物移來,在紫禁城內(nèi)成立古物陳列所。1924年,溥儀被逐出內(nèi)廷,紫禁城后半部分于1925年建成故宮博物院。
紫禁城皇宮,匯集和珍藏了從全國各地進貢來的各種歷史文化藝術(shù)精品和奇珍異寶,這些文物珍寶代表和見證著各個時代藝術(shù)家、工匠師高超的藝術(shù)水平,延續(xù)著中華文明的文脈香火。明、清兩代的皇宮珍藏的文物,因改朝換代或因戰(zhàn)禍多有損失。其中最大的當(dāng)數(shù)清末英、法八國聯(lián)軍兩次入侵北京,橫燒劫掠,文物損失散佚不少。其次,溥儀居內(nèi)廷時,以賞賜、送禮等為名將文物盜出宮外,手下人亦效其尤,特別是1923年中正殿莫名大火,清宮文物再次遭到嚴重損失。
在故宮博物院籌備建立時,由“辦理清室善后委員會”對其所藏文物進行了清點,事竣后整理刊印出《故宮物品點查報告》共六編28冊,計有文物117萬余件(套)。1947年底,古物陳列所并入故宮博物院,其文物同時亦歸故宮博物院收藏管理??谷諔?zhàn)爭期間,為保故宮文物不被日寇掠奪和戰(zhàn)火的毀滅,故宮博物院將部分文物裝箱13427箱南遷??谷諔?zhàn)爭勝利后,文物復(fù)又運回南京。1948年底至1949年所留南京文物2972箱被運往臺灣,上世紀50年代南京文物大部分運返北京,尚有2211箱至今仍存放在故宮博物院于南京建造的庫房中。
新中國成立后,于50至60年代,故宮博物院對北京本院的文物重新進行了清理核對,按新的觀念,把過去劃分“器物”和書畫類的才被編入文物的范疇,凡屬于清宮舊藏,均給予“故”字編號。1949年后,通過收購、調(diào)撥、交換和接受捐贈等渠道入藏之文物,予以“新”字編號。
●? 北京故宮博物院典藏的龍泉青瓷茶具
2002年上??萍汲霭嫔?、商務(wù)印書館(香港)出版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兩宋瓷器》(下)收錄了宋代龍泉窯青瓷茶具。
圖1南宋龍泉窯刻劃斗笠盞(清宮舊藏),高5.9、口徑17.5、足徑4.5厘米。該盞形似斗笠,侈口,鑲銅口,小圈足。通體施青釉,釉質(zhì)玻璃質(zhì)感強,釉面開細碎紋片。盞內(nèi)中下壁刻劃飄帶繡球紋兩組。此盞為清宮舊藏,置放于養(yǎng)心殿西暖閣?!豆蕦m物品點查報告》稱其為“哥瓷銅口鐃碗”。
圖2南宋龍泉窯“河濱遺范”盤(清宮舊藏),高4.1、口徑16、足徑5.1厘米。盤口呈五花瓣形,盤底坦平,小圈足。胎體厚重。盤內(nèi)底印陰文“河濱遺范”四字。盤內(nèi)壁刻劃五道白色花瓣紋為飾。
圖3南宋龍泉青瓷蓮瓣碗,高7、口徑17.2、足徑4.8厘米。該蓮瓣碗敞口,口以下漸收斂,圈足外撇,足心微凸,外壁刻凸蓮瓣二十個,通體施梅子青釉。
圖4宋龍泉窯荷葉小盞,高4.2、口徑13.2、足徑3.1厘米。該盞呈荷葉式,花口束腹,圈足,里外施青釉。內(nèi)壁刻劃荷葉葉脈紋,內(nèi)心凸貼一小龜為飾。此青瓷小茶盞是龍泉窯仿燒宋代金銀荷葉龜紋盞的經(jīng)典代表作,造型別致,小巧玲瓏,別具新意。
圖5宋龍泉窯斗笠盞,高4、口徑12.2、足徑3.5厘米。該盞形似斗笠,斜直壁敞口,小圈足,足心凸起。通體施青釉,釉質(zhì)玻璃質(zhì)感強,光素?zé)o紋。
圖6宋龍泉窯花口碗,高4.9、口徑13.6、足徑4厘米。該碗為六瓣花口,口以下漸收斂,至底處急收,圈足。通體施粉青釉,釉色瑩潤。
圖7宋龍泉窯青瓷蓋碗,高6、口徑7.8、足徑3.9厘米。碗直口,口部露胎,圈足,蓋面帶鈕。器身滿布凸起蓮瓣紋,里外施青灰釉,有開片??诓块_片細碎。
圖8宋龍泉窯菊瓣杯,高5.1、口徑8.3、足徑2.6厘米。此杯花口,杯身呈雞心狀,腹部較深,地心有雞心突出,高足小巧,外底足足心乳狀突出,器壁為菊瓣狀,施青灰釉。此杯造型別致,小巧玲瓏,制作精細。
●?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龍泉窯青瓷茶具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龍泉窯青瓷約四百余件,其中尤以明代作品為大宗。2009年5月臺北故宮博物院為呼應(yīng)大陸龍泉大窯楓洞巖明代宮窯遺址的考古新發(fā)現(xiàn),同時也為明代官方用瓷制度的研究提出新的思考方向,特推出《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特展,并由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特展專輯《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一書。
按茶具嚴格定義,本文討論的應(yīng)該是適合飲茶之器具,但為了我們研究考察明代龍泉官窯之青瓷茶具,故將與茶具器型相關(guān)的大碗等器也列入討論考察范圍?,F(xiàn)將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版的《碧綠——明代龍泉窯青瓷》所錄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明代龍泉窯及宋元龍泉青瓷茶具輯錄如下:
圖9南宋龍泉窯蓮瓣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0.6、口徑22.5、足徑6.5厘米。侈口深壁,尖底,矮圈足。薄胎厚釉,外壁刻劃蓮瓣紋為飾,蓮瓣細長相接,各蓮瓣中脊凸起。足壁薄,足端露胎,色呈灰黃。整器施粉青釉,釉質(zhì)瑩潤,口沿與蓮瓣凸起中棱的釉面因使用而磨蝕。
圖10南宋龍泉窯蓮瓣鑲銅直口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8.6、口徑13.3、足徑7.4厘米。敞口直壁,底漸收,圈足。內(nèi)壁無紋飾,外壁以刻劃蓮瓣紋為飾,蓮瓣寬窄相間,中棱凸起,口沿鑲銅。
圖11南宋龍泉窯鑲銅斗笠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4.9、口徑14.1、足徑3.4厘米。敞口斜直壁,小圈足,尖圓底,內(nèi)心圓凹。薄胎厚釉,釉質(zhì)瑩潤,色粉青,外壁有積釉和垂釉痕跡。內(nèi)外光素紋,口沿鑲銅。
圖12明初龍泉官窯青瓷龍紋刻花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8.8、口徑18.8、足徑7.6厘米。該碗,撇口,圓唇,圈足,腹上部較直至近底處使弧形收束,底較厚實。圈足滿釉,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墊燒之用,中心留有圓塊凸出。外壁光素?zé)o紋,碗內(nèi)壁刻劃雙龍紋,中心飾以四朵如意云紋為配飾。所刻之龍,雙角細頸,怒目張口,龍身弓起,布滿細鱗,四足邁行,具五爪,爪趾有力張揚。
圖13明初龍泉青瓷官窯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9.2、口徑20.5、足徑6.2厘米。該碗敞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裹足滿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墊燒之用,內(nèi)心留有一塊圓點。整碗光素紋,制作工整精細,釉色瑩潤。
圖14明初龍泉青瓷官窯蓮瓣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6、口徑15.2、足徑5.1厘米。蓮子碗造型,廣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外壁以刻劃尖首蓮瓣紋為飾,器里口沿刻劃回紋一周,碗心刻劃一朵五瓣葵花。
圖15明初龍泉官窯青瓷蓮瓣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9.5、口徑20.1、足徑6厘米。蓮子碗造型,廣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外壁以刻劃尖首蓮瓣紋為飾,器里刻劃纏枝花紋,碗心刻劃一朵六瓣花。裹足滿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墊燒之用,內(nèi)心留一塊圓點。
圖16明初龍泉官窯青瓷蓮瓣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高10.4、口徑21.3、足徑6.3厘米。蓮子碗造型,廣口,深腹,弧形壁,小圈足。外壁以刻劃尖首蓮瓣紋為飾,器里口沿刻劃回紋一周,碗心刻劃一朵六瓣葵花。裹足滿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墊燒之用,內(nèi)心留有一塊圓點。
圖17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劃花卉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9.3、口徑20.7、足徑6.5厘米。廣口深腹,小圈足。器內(nèi)外以刻劃為飾,外壁口沿飾以卷草紋,下腹底刻劃短蓮瓣一周為飾,腹壁刻劃折枝花四組。碗內(nèi)刻劃四季花卉,中心刻劃團花與果。裹足滿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墊燒之用,內(nèi)心留有一塊圓點。
圖18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劃花卉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0.4、口徑18.5、足徑7.0厘米。敞口深腹,小圈足,器口微束。外壁刻劃蓮花、牡丹、茶花、菊花四季花卉。圈足以回紋為飾,碗內(nèi)底平,刻劃花卉折枝一枚,內(nèi)壁刻滿纏枝相拱。 裹足滿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墊燒之用,內(nèi)心留有一塊圓點。
圖19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劃花卉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0.2、口徑21、足徑10.5厘米。敞口深腹,小圈足,器口微束。外壁刻劃蓮花、牡丹、茶花、菊花四季花卉。圈足以回紋為飾,碗內(nèi)底平,刻劃花卉折枝一枚,內(nèi)壁刻滿纏枝相拱。 裹足滿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墊燒之用,內(nèi)心留有一塊圓點。
圖20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劃西番蓮墩子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2、口徑26、足徑15厘米。墩子碗,寬直口,圓唇,圈足。以刻劃為飾,外壁作剔地拱花,浮雕出八朵連枝西番蓮紋,花也繁密。內(nèi)壁以陰線刻劃出相同紋飾,與外壁紋樣相呼應(yīng)。碗內(nèi)底平,內(nèi)底平鋪寶相菊花,內(nèi)壁刻滿纏枝相拱。圈足以回紋為飾, 裹足滿釉,足外底括釉一圈以作墊燒之用,內(nèi)心留有一塊圓點。
圖21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劃花卉臥足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4.6、口徑13.1、足徑4厘米。小淺碗,敞口,淺弧壁,凹地臥足,內(nèi)底心凸圓起似饅頭。器內(nèi)外刻滿花紋。內(nèi)口沿斜格紋刻花朵錦紋。內(nèi)壁刻纏枝花卉,花作五瓣花形,饅頭心部分飾以同心旋線花紋。外壁作同樣纏枝花卉,枝蔓花葉布滿空間。全器滿釉,僅足內(nèi)留一線無釉以作墊燒之用。
圖22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劃花卉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9、口徑20.7、足徑8.5厘米。敞口,口部外撇,弧形壁,圈足。全器內(nèi)外滿刻花紋。內(nèi)外壁刻纏枝番蓮紋。器里口下以卷草紋一周為飾。內(nèi)底為剔地拱花番蓮花,繞以雙圈。圈足外壁飾以回紋。全器滿釉,僅足內(nèi)留一線無釉以作墊燒之用。
圖23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劃花卉水波紋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3.9、口徑31.5、足徑12.5厘米。敞口,口緣微斂,弧形壁,圈足。外壁剔地刻出纏枝紋,器口以回紋一周為飾。內(nèi)壁刻滿水波紋,底印折枝花紋。全器滿釉,僅足內(nèi)留一線無釉以作墊燒之用。
圖24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花蓮式大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3.2、口徑32.3厘米。敞口,弧形壁,圈足。胎體厚重,口緣作八瓣蓮花式,腹壁亦隨形作八瓣,每瓣各有二曲棱。通體內(nèi)外刻劃花卉,內(nèi)外壁每二曲棱合刻一折枝花。外口緣為回紋一周。內(nèi)底為一把蓮,足里刮環(huán)形墊燒圈,無釉,色朱。
圖25明初龍泉官窯青瓷刻花蓮式大碗(清宮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高14.4、口徑30.8、底徑13.1厘米。敞口,弧形壁,圈足。胎體厚重,口緣作八瓣蓮花式,腹壁亦隨形作八瓣,每瓣各有二曲棱。通體內(nèi)外刻劃花卉,內(nèi)外壁每二曲棱合刻一折枝花。內(nèi)外口緣刻劃雙線隨形勾邊。內(nèi)底花紋不清,足外底刮環(huán)形墊燒圈,無釉,色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