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園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環(huán)境的變化,特殊兒童的數量日益增長,其中包括生理原因、心理原因和環(huán)境因素。當今社會提出融合教育這一理念,旨在為特殊兒童提供一個和正常兒童一樣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讓他們得以適應和發(fā)展。通過隨班就讀,讓正常孩子逐漸地接受這些特殊的伙伴,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愛心,讓特殊的孩子不再特殊。
關鍵詞:個別化教學; 隨班就讀幼兒
中圖分類號:G610?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9-118-001
隨班就讀是指特殊兒童在普通教育機構受教育的一種形式。對隨班就讀的學生除了進行普通教育外,還要針對隨班就讀學生的特殊要求提供針對性的特殊教育支持和服務。其中個別化教學是指當統(tǒng)一教材、教法不能適應班級教學中學生的個體差異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個性等特點,提供符合其需要的學習內容、選擇適合的教學方法。
一、制定個別化教學,滿足兒童個體差異
幼兒園的主要教學形式是面向全體兒童,根據每一節(jié)活動的目標和過程進行開展。而對于每一個隨班生來說,他們本身內在的各種能力,如說話能力、理解能力、自我控制能力等都存在著更大的差異。因此,教師根據孩子們之間的差異性,了解他們的發(fā)展與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了一系列個別化教學的計劃。按照計劃實施教學,大到活動目標、準備,小到教師的一句提問、一個眼神。
二、設置融合課程,促進兒童之間融合接納
幼兒身心發(fā)展和認知水平都處于初始萌芽階段,其認知能力、交往能力也在初始發(fā)展之中,幼兒之間的交往是相互回應式交往,若是一方不再有回應,幼兒之間的交往也很難進行。佳佳是語言發(fā)展障礙兒童,會說的話很少,有時和同伴說話,同伴也聽不懂,導致佳佳越發(fā)不愿和同伴說話,別人說話時也不能認真聽。針對這種現(xiàn)象,重點從語言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如:語言繪本《蛤蟆爺爺的秘訣》中,請佳佳和小米兩人一同閱讀繪本,小米語言發(fā)展較好,能夠邊看邊說出圖片的內容,佳佳就邊看邊聽小米說;提問時,教師提出一個填空式的問題,降低難度。
鑒于佳佳在同伴交往方面比較被動,我們還通過融合課程的引入,為佳佳創(chuàng)造更多與同伴合作交往的機會。我們開展了“佳佳來做客”的活動,安排佳佳先在第一組開展一日活動,每周輪換一次,讓佳佳慢慢接觸和認識每一個小朋友,同時也讓每一個小朋友慢慢接納佳佳。在不斷的“做客”中,佳佳逐漸認識了班級里大部分的小朋友,其他孩子也體會到幫助佳佳的快樂。
三、創(chuàng)設良好的班級環(huán)境,使之成為特殊兒童的樂園
在佳佳剛來到我們班級的時候,我向孩子們介紹他,他不敢抬頭和同伴進行眼神交流,我們班的孩子都看著他,覺得他有點奇怪。這時,老師告訴孩子們佳佳的情況,在老師的引導下,每一個孩子都是愛心小天使,熱情地歡迎佳佳的到來。有時,孩子們也會好奇他的特殊行為,問我、問家長,在此之前,我已將佳佳的情況和班級的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家長們也表示能理解和支持,并在孩子出現(xiàn)困惑的時候,及時幫助他們解答,告訴他們要幫助佳佳一起成長。佳佳生活在這樣有愛的環(huán)境里,怎么能不開心、不成長。我們要隨時隨地教育孩子們尊重隨班就讀的孩子,盡量創(chuàng)設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這樣特殊兒童才有自尊,班級才會成為特殊兒童的樂園。
四、提高自理能力,由動手促進腦發(fā)展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特殊而有價值的個體,即使是特殊兒童在融合的班級環(huán)境中也有自己的價值,也有動手動腦的需要。佳佳生活在普通的環(huán)境中,我們會鼓勵佳佳去做簡單的事情。他剛開始不能認真傾聽老師的話,后來在一遍遍的引導下,他基本能安靜地傾聽老師安排的任務。有次佳佳在穿衣服的時候,把前后穿反了,自己也脫不下來,著急地邊哼邊哭,老師走過去詢問情況,佳佳什么也不說,只是一味地在拽衣服。老師及時地幫助了他,事后告訴他,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可以喊老師或者同伴來幫忙,大家都很愿意幫助你。從那以后,佳佳遇到困難時,會走到老師的身邊,拉拉老師的衣角或者手,請老師幫忙。每當這時,老師都會及時鼓勵他,用嘴巴來說出自己的需求。語言發(fā)展障礙的兒童,不能主動地用語言與人進行交流,需要成人的鼓勵和引導,不斷增加其主動性和自信心。同時,要創(chuàng)設一個寬松的氛圍,增加孩子大膽說話的機會。
五、提供適當幫助,使之產生成功感
美國的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經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可見,成功對于一個人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正常孩子輕易能掌握的技能,對他們來說是異常的困難,常常處于受挫的狀態(tài)。正由于這樣,他們更加需要他人的認可,可以說他們比常人更需要有成功感。如在美工區(qū)新增了一個折紙活動《小貓》,佳佳只能掌握第一步角對角折,第二步對他來說是難上加難,幾次失敗后,他放棄了。老師及時引導和幫助,佳佳終于將小貓折好,體驗了成功,增強了自信。這都歸功于個別化教學,找到適合孩子學習的方式方法,使孩子能夠較簡單地獲得成功,讓成功感時時存在,同時在教學中,教師也能獲得成功感。
六、提高自身專業(yè)素質,實現(xiàn)家園共育
作為幼兒園的一線教師,平時面對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孩子,對于特殊兒童還在不斷的認識和探索當中。首先,教師要通過閱讀各種書籍、網絡學習等多種形式,增強自己的理論基礎,充分了解特殊兒童的特點和需要,并知道面對特殊兒童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其次,通過自己所學習的兒童心理學、教育學、衛(wèi)生學等方面的專業(yè)性知識,為特殊兒童量身定制個別化教學計劃,使他們能得以幫助和發(fā)展;最后,教師要了解這一活動的目的和意義,面對社會的壓力,面對家長的壓力,該如何從中尋找到自我追求和自我認同感,及時舒緩消極情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職業(yè)道德感。
隨班就讀這一現(xiàn)狀大大提升了特殊兒童在正常社會環(huán)境中的適應性,為以后走上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特殊兒童的個別化教育是勢在必行的,也是今后特殊教育發(fā)展的需要。同時,在體制機制、教師專業(yè)水平這些方面,還需要加大力度,真正發(fā)揮這一教育方式的功用,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融合。
參考文獻:
[1]周克.學前特殊兒童教育,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
[2]楊希潔.關于學前全納教育有效性的思考[J]中國特殊教育,2005年9月
[3]周念麗.學前融合教育的比較與實證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