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虹
眾所周知,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chuàng)建的情緒ABC理論在解決一些心理問題時效果明顯。根據(jù)這一理論,人們在進行心理疏導時尋求到了有效的方法:解決心理困惑的關鍵是改變看法,即把非理性的、造成心理困惑的看法,通過反詰教育(即心理學上的“詰難”)變成為理性、健康的看法。這種方法對于有一定認知基礎和思辨水平的人群有效,尤其在處理這類人群的諸如學業(yè)、人際關系等方面由明確可辨的現(xiàn)實事件引發(fā)的心理困擾上效果明顯,例如它在輔導考試焦慮和社交焦慮方面的成功是公認的?,F(xiàn)代中學生的思維和認知能力已達一定水平,并且產(chǎn)生心理困惑的原因主要是學習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因此,在中學生心理輔導工作中運用情緒ABC理論進行有關的個案輔導,當具有很大的實踐意義和良好效果。
【案例描述】
小安是一名自尊心特別強的初中女生,她最不喜歡別人說自己的不是。哪怕自己做得不對,別人也不能當眾指出她的錯誤。她尤其在乎自己在老師心中的“完美”形象。作為英語科代表的她很渴望被老師認可,但自己工作又不夠認真、總是偷工減料,好多次自己欠交作業(yè)也不登記。鑒于她的表現(xiàn),班主任(也是她的英語老師)撤了她的科代表職務,讓她好好反思。這下引起軒然大波,她覺得自己形象受損,向班主任百般解釋,最后解釋無效,她竟對老師產(chǎn)生“恨”意,認為老師是在刁難她,甚至以心臟不舒服為由讓家長和老師“談判”,還讓家長“威脅”老師,讓老師改變意見以維護她的“完美”形象。這次事件后,她和班主任間的溝通變得非常別扭,班主任的一個眼神、一個舉動,她都認為是在針對她。她覺得自己在這個班已經(jīng)無法待下去了,甚至想盡一切辦法讓媽媽到學校要求更換班主任。
【輔導過程】
小安來求助時非常激動,從其言辭中就能很明顯地感受到一股“恨”意。她說班主任已經(jīng)不喜歡她了,不然不會一點都不給她面子。她現(xiàn)在覺得自己沒臉見同學,這一切都怨班主任。如果可以的話,她想換一個班或者換掉現(xiàn)在的班主任。
針對其情況,筆者首先采用支持療法,耐心傾聽,積極同理,鼓勵小安傾訴心事,讓她宣泄心中的消極情緒,初步取得她的信任,與她建立了良好的輔導關系。在互動中,筆者了解到了小安的基本情況,發(fā)現(xiàn)她持有的非理性信念具備了絕對化要求、過分概括化、糟糕至極等特點,正是這些非理性信念導致了她的人際困擾,讓她在與班主任的交往中遇到了很大問題。
通過溝通與了解,筆者與小安建立了初步信任,也摸清了小安所關心的問題,讓她認識到了自己不當情緒與行為的表現(xiàn)及產(chǎn)生這些癥狀的原因是自己造成的,也尋找到了產(chǎn)生這些癥狀的思想或哲學根源,即找出它們的非理性信念。接下來,就需要與小安平等地溝通,通過心理學上的詰難、辯論,讓小安理屈詞窮,即幫助其分析其非理性信念的錯誤性,并用理性的信念取代之。
(一)介紹情緒ABC理論
當小安情緒穩(wěn)定下來后,在輕柔的音樂中,筆者結合具體事例向其介紹:今天,你一踏進教室就被告知,你最喜歡的英語課被取消了,你會有什么感受?當你最后得知,英語老師今天生病了,你的感覺和剛開始時一樣嗎?為什么會產(chǎn)生前后不一樣的感受?通過這個事例,筆者引導小安明白:人們對誘發(fā)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C)的更直接的原因,而不是誘發(fā)事件本身(A)。如果對事件產(chǎn)生了非理性的信念、看法、解釋,就會引起不良情緒及行為反應,只有理性分析才能讓自己變得健康。
(二)指出其非理性信念
針對小安的想法,筆者誠懇分析其非理性特征。如:“我必須是個完美的人?!薄拔也蝗菰S任何人(包括老師)說我的不是,否則就是瞧不起我?!薄@些觀念太絕對,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可能完美?!鞍嘀魅喂_宣布撤我的職是因為我真的沒用?!薄拔仪方蛔鳂I(yè)還撒謊,我一無是處,我無臉見人?!薄@些觀念以偏概全?!拔椰F(xiàn)在的境況糟糕透了,都是班主任造成的,我恨她?!薄拔乙惶於疾幌朐谶@個班,我想離開,我想換班主任,否則我不想上學?!薄@是“糟糕至極”的心理理念。筆者告知小安,就是這種非理性信念導致了她的情緒困擾,她要意識到這些,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動搖其非理性信念
這一階段非常關鍵。筆者主要采用心理詰難即辯論的方法動搖小安的非理性信念,讓她不能自圓其說,使她真正認識到她的非理性信念是不現(xiàn)實的,不合乎邏輯的,也是沒有根據(jù)的,并為引導她用理性的信念取代非理性的信念做鋪墊。
例如,針對她說的“現(xiàn)在的自己一無是處,沒臉見人”,筆者指出:“你真的沒有任何優(yōu)點?”她不假思索地說:“我的書寫很棒;我看過很多書,所以我的口頭、書面表達都很棒!”“除此以外呢?”“我喜歡畫畫,班級出墻報都樂意讓我?guī)兔?我學過語言藝術,我的朗誦很出色?!薄斑€有嗎?”“我比較獨立,只要自己能做的事情,我不希望讓媽媽幫我?!薄澳阌羞@么多的優(yōu)點,你還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嗎?”小安堅定地搖頭,對自我的感覺好多了。
接著,筆者運用質(zhì)疑法對小安進行更進一步的引導。“你們班主任真的很壞嗎?你非要離開這個班,非要換掉班主任,非要恨她嗎?” “班主任并不壞,她督促我及時交作業(yè)也是為了我好;我有不懂的問題她都耐心教我;我和媽媽鬧矛盾,她職位還勸我要理解母親;但是她撤了我的英語科代表職位就是不對,她是故意針對我?!薄叭绻嘀魅问枪室忉槍δ?,為什么還經(jīng)常幫助你呢?”“其實老師撤我的英語科代表職務也是有原因的,我好多次自己沒有交作業(yè)還故意不登記,就是怕老師批評。”“你現(xiàn)在覺得班主任還那么壞嗎?這個班真的待不下去了嗎?”“雖然班主任要求很嚴格,但她是為了讓我更好,班主任教了我們兩年了,我也不舍得;再說,班上的同學對我也不錯;我要更嚴格要求自己才能完善自我。”
(四)幫助樹立理性信念
通過心理詰難(辯論)、質(zhì)疑和分析,小安對自己的非理性信念有了一定的認識,意識到她所面臨的事情或事件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她對這些事件或事情所持的態(tài)度和看法,以致影響了她現(xiàn)在的情緒和行為。在此基礎上,筆者充分抓住時機,引導小安用“雖然……但是……”“即使……也……因為……”等句式進行適應性的思維認知練習,幫助其樹立理性信念。如“雖然我表現(xiàn)不完美,但是結果并沒有那么糟糕,通過努力我能夠提升自我”“即使我被撤職了,也不能說明我一無是處,因為我還有很多其他優(yōu)點”等。
另外,每次疏導完畢后,筆者都會有意識地布置一些有針對的理性認識訓練,并在下一次疏導時認真檢查,聽取小安的心聲和理性的信念,耐心給予指導,讓她的理性信念不斷得到鞏固。同時,在征得小安的同意后,與其家長、班主任及其他科任老師取得聯(lián)系,讓家長全面了解小安的情況,督促她進行理性信念適應訓練,有意識地與咨詢老師達成共識;老師們則及時關注小安的進步,在課堂上巧妙地創(chuàng)造機會讓她展示自己的優(yōu)勢,當她取得進步后,即恢復了她的英語科代表職務。這樣大家共同配合,贊揚她的進步,傾聽她的心聲,讓小安平穩(wěn)度過了焦慮期。
經(jīng)過八次輔導與溝通,小安明白了班主任的批評并不是故意為難她,而是希望她反思自我,做一個有責任心的人;細細觀察后,她對班主任有了更多了解:班主任還是一如既往地輔導她、解答她的疑難、幫她解決生活上的難題,說明班主任是真的關心她;當母親不理解她而指責她學習不上進時,班主任還不計前嫌,熱心與母親溝通,讓她們母女冰釋前嫌……這一切都讓小安覺得班主任是可靠的。由此,她的內(nèi)心不由自主地向班主任敞開了。她不再是一頭小刺猬,同學們也喜歡和她來往了。她又成為了班主任的好幫手,班級活動策劃時,她主動獻計獻策;她承擔的課代表工作也比以前有了進步。她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班主任是可親可敬的,她不再與班主任對抗,也越來越喜歡自己的老師了。
【案例反思】
一、運用情緒ABC理論進行詰難教育時切忌居高臨下
在運用此理論對當事人進行詰難教育時,咨詢師是一個指導者、說服者、分析者,也是權威的信息提供者和與求助者非理性觀念對抗的辯論者,扮演著積極主動的角色,但切忌居高臨下。如果咨詢師面對的是中學生,則更應注意營造和諧、平等氣氛。因為正處青春期的中學生自尊心、敏感性特別強,他們的自我意識不斷提升,但對自我的評價還不夠全面、深刻和客觀,往往比較容易出現(xiàn)過分自信自尊的傾向。因此,輔導老師應首先與來訪者建立起良好咨訪關系,認真傾聽其訴求,贏得學生的信任,然后再在溫暖、平等的氛圍中,對學生的非理性信念進行詰難。切忌不考慮學生的感受,把詰難當作針鋒相對,顯得咄咄逼人,否則將會引發(fā)來訪學生的阻抗,妨礙輔導的順利進行。
二、運用情緒ABC理論時,要善于借助家長力量鞏固實踐效果
心理室的輔導很關鍵,但不能將心理輔導與家庭的正面引導相脫離。學生的認知家庭作業(yè)以及將理性信念運用到日常生活的過程也非常重要,家庭的正面引導是對輔導效果的鞏固和加強。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監(jiān)督能力還不強,因此輔導老師應該與家長形成輔導的合力,適當布置有關的適應訓練家庭作業(yè),并要求家長督促學生及時反饋效果,這樣才能讓輔導老師及時跟進,確保輔導的有效性。同時,還應與家長及時溝通孩子的情緒障礙,讓家長多方面、多渠道了解班級情況及孩子的在校表現(xiàn),以免讓家長獲取片面信息。當然最好的辦法是通過正確引導,改變家長的態(tài)度和認識,使家校之間在未來面對事情時,能始終處在同一“頻道”,合力解決問題。
三、運用情緒ABC理論時,要避免領悟能力缺乏者
在運用這一理論進行心理疏導時,要求當事人對自己的行為、認知等有比較清晰的思維判斷。在疏導的過程中,要進一步幫助當事人擺脫舊有思維方式和非理性信念,探索是否還存在與其癥狀無關的其他非理性信念,并與之辯論,使患者學習到并逐漸養(yǎng)成與非理性信念進行辯論的方法,用理性方式進行思維的習慣。因此,缺乏領悟能力的幼童、有嚴重精神障礙者、精神狂躁者等人群不適合運用此理論進行有關的實踐。
(作者單位:廣州市華僑外國語學校廣東廣州? ?510095)
責任編輯? ?余志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