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元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振興和發(fā)展中醫(yī)藥事業(yè),中國醫(yī)學界進行了不懈探索,并重視對針灸這一傳統中醫(yī)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對此作出指示。
1954年6月5日,毛澤東在與時任北京醫(yī)院院長的周澤昭談話時指出:“對中醫(yī)問題,不只是給幾個人看好病的問題,而是文化遺產的問題。要把中醫(yī)提高到對全世界有貢獻的問題。”
1955年4月15日下午,毛澤東派汪東興看望針灸專家朱璉并傳達指示:“針灸是中醫(yī)里面的精華之精華,要好好地推廣、研究,它將來的前途很廣?!碑斕焱砩?,在杭州劉莊,毛澤東又對朱璉提出:“巴甫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的理論,對針灸治病的神秘提供了解釋的鑰匙,反過來針灸又能夠給它提供豐富的實際材料,如進一步研究,一定可以發(fā)揮更大的效果,豐富與充實現代的醫(yī)學。研究針灸對醫(yī)學理論的改革將發(fā)生極大的作用。你們不要以為針灸是土東西,針灸不是土東西,針灸是科學的,將來世界各國都要用它。中醫(yī)的經驗要有西醫(yī)參加整理,單靠中醫(yī)本身是很難整理的。”
在對針灸這一傳統中醫(yī)技術研究過程中,“針刺麻醉”逐漸引起人們的注意。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的韓濟生教授說:“針灸止痛,有人說是有3000多年,有人說更長的歷史,但是對其進行科學深入的研究,確實還是近半個世紀的事情?!?/p>
2004年10月13日,韓濟生應邀做客新浪網,談及我國針刺麻醉的研究和應用的往事。
他說:“1958年的時候,所謂敢想敢干,如果說扎針能夠止痛,那我扎針能夠預防疼痛嗎,待會兒就要手術了,沒有麻藥能不能先扎針止痛呢?這就是當時一句話,叫‘針刺麻醉。那時候做了一段時間以后,國際上都知道了,中國有一個針刺麻醉,扎針以后就可以開刀,那時都非常的稀罕。后來外國人來參觀,后來就傳得越來越開。有的人說,中國人扎針不痛能做手術,能講出道理來嗎?講不出來,這不是我們泱泱大國有的,當時的醫(yī)學部長說,你可以找一部分人來研究扎針為什么能止痛?!?/p>
韓濟生自己一開始也不太相信針刺能夠產生麻醉作用。
1958年,時任北京醫(yī)學院黨委書記的彭瑞聰帶著韓濟生一起來到北京通州,在當地的胸科醫(yī)院看開胸切肺手術。韓濟生親眼看見一位20歲左右的女患者在針刺麻醉下接受肺葉切除大切口手術,在手術過程中,患者說話喝水完全沒有表現出疼痛的跡象。
這件事讓韓濟生相信“針刺”真的有鎮(zhèn)痛作用,他認真思考:“針刺”為什么會止痛?它的規(guī)律是什么?
韓濟生在自己的生理課堂上詢問班上的學生,愿不愿意做被試者,試驗一下扎針后痛覺的情況,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舉手。
1965年,韓濟生和學生們采用在皮膚上施加逐漸增強的陽極電流來引起疼痛感覺,發(fā)現一個毫安就能引起痛覺,這一數值被稱為“痛覺閾值(痛閾)”。當在“合谷”穴上扎針以后,痛閾慢慢增高,30分鐘后增高80%左右,并保持在高點;停止扎針以后,痛閾慢慢恢復,半衰期為16分鐘。
“針刺后的鎮(zhèn)痛效果并不是立即顯現,需要20到30分鐘左右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停針后麻醉效果也不會立刻消失,而是緩慢下降”。這與臨床中一般針刺麻醉施針“誘導”半小時后才能開始手術的實踐經驗相一致,基礎研究結果與臨床觀察完全符合。
韓濟生逐步尋找到了“針刺麻醉”的規(guī)律。
1972年,韓濟生繼續(xù)進行科研。他在分析了1965年得到的人體實驗結果后,覺得這很像是有一種具有鎮(zhèn)痛作用的化學物質參與其中,便開始從動物腦組織中尋找假想中具有鎮(zhèn)痛作用的化學物質,“我們給兔子扎針,把兔腦里的液體抽出來打到另外一個動物腦子里,那個動物沒有接受扎針,可是痛覺也遲鈍了,說明針刺鎮(zhèn)痛確實有其物質基礎。我們白天實驗,晚上做統計,數據積累得越多,曲線越光滑,規(guī)律性也漸漸明確,我高興得不得了。”
“我們提出假說,可能有神經遞質參與,然后一個一個去確定,一個一個去排除。”這些化學物質,有的是已知的神經遞質,如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有的是作用類似于嗎啡的肽類物質,如腦啡肽、內啡肽、強啡肽等。
當施加于穴位的電刺激脈沖頻率改變時,腦內產生的化學物質也發(fā)生改變,并找到了它的規(guī)律,例如每秒2次的低頻電刺激引起腦啡肽和內啡肽的釋放,每秒100次的高頻電刺激引起脊髓中強啡肽的釋放。
“如果說我一輩子有所發(fā)現的話,‘穴位上不同頻率的電流刺激,會令大腦產生不同的化學物質,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這意味著,大腦工作的‘密碼被我們發(fā)現了!”韓濟生說。
韓濟生接著說:“當時給周總理的報告基本上搞清楚了針灸會止痛的原因。通過針灸傳到腦神經里面,它類似于嗎啡的作用,但不是嗎啡,是內啡鈦,這在世界上有很大的反響?,F在,在國際上召開跟疼痛有關或者跟針灸有關的會議都要我們參加或做報告,沒有的話好像是缺了一塊。所以說,到現在我可以說我們國家在針刺研究方面是站在國際頂端的。”
據可查閱的資料記載,針刺麻醉分別于1958年起源于上海和西安,開始僅用于扁桃體切除術等小手術。針刺麻醉技術的發(fā)展,是幫助針灸傳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開始因素。
1959年3月30日,北京結核病醫(yī)院(現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胸科醫(yī)院)培養(yǎng)的博士高永波,在廣西柳州結核病醫(yī)院實施了一例針刺麻醉下右上肺葉切除術,獲得了成功。
1960年5月21日,全國結核病防治工作學術會議在青島召開,出席會議的有全國各地代表約300人。就在此次大會上,來自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現上海肺科醫(yī)院)的手術部主任裘德懋教授,關注到了高永波的針刺麻醉手術報告。
會議結束之后,裘德懋回到上海,立即重復了高永波的操作,但他第一次嘗試卻失敗了。
于是,裘德懋派人到上海針灸經絡研究所尋求合作。當時的上海針灸經絡研究所主任孫寶璽馬上召集針灸學博士黨波平、陳德尊、金舒白等一同開會,在場同志一致認為針刺麻醉是一件很有意義的工作,兩部門達成了合作協議。
根據協議安排,上海針灸經絡研究所決定,安排具備扎實的西醫(yī)學基礎和外科溝通技巧的唐松巖博士到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開展工作。
1960年7月5日,唐松巖與外科醫(yī)生徐學僖、趙振普成功地使用針刺誘導麻醉代替藥物麻醉,為54歲的男性患者陳履平實施右上肺葉切除術。手術持續(xù)了3個半小時,使用了超過100個腧穴,部分思路采用高永波的經驗,手術全過程病人神志清醒,可以聊天,并且術后無明顯疼痛記錄。病人在術后的一晚睡得很好。
隨后,唐松巖和外科醫(yī)生謝庭槐、龍濤,在蘇聯專家訪問團的觀摩下,又成功地使用針刺麻醉為23歲的大學生周國良實施開胸手術,手術很成功。手術過程中,周國良沒有出現明顯的疼痛。在場的醫(yī)務工作者和相關研究人員非常興奮,紛紛向上海市衛(wèi)生局報告手術的結果與針刺麻醉的發(fā)現。
1961年8月14日,時任上海市衛(wèi)生局副局長的杜大公參觀了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觀察41例針刺麻醉下肺葉切除術,聽取針刺麻醉研究小組的報告,之后他對醫(yī)務工作者和研究人員研究使用針刺麻醉予以鼓勵和肯定。至1961年9月,共有42例肺切除術在針刺麻醉下進行,其中37例(88.1%)成功完成,只有5例(11.9%)失敗。
1961年9月,在上海舉行的全國小劑量針灸穴位注射與針刺麻醉論壇上,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與上海針灸經絡研究所聯合發(fā)表了題為《針刺麻醉應用于胸部手術:42例臨床分析》的報告。報告強調針刺麻醉下手術的特點是“干針刺”(簡單的針刺手法),沒有使用麻醉藥物??偨Y針刺麻醉的優(yōu)點是:使用工具簡單,無藥物麻醉引起的副作用,患者在手術過程中醒著,術后護理更方便,身體恢復更快,患者可咳嗽除痰,無需插管。
這個報道立即引起了轟動。會后,與會代表參觀了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手術室,觀摩了針刺麻醉下實施的肺切除術。
可是,由于當時特殊的政治背景,醫(yī)學界對針刺麻醉的聯合報告提出了許多不同的意見,支持和感興趣的意見很多,同時反對的、質疑的聲音也很大。許多醫(yī)院最初對針刺麻醉感興趣,但在輿論壓力出現后,又紛紛停止了針刺麻醉試驗。然而,在這段艱難的日子里,針刺麻醉研究工作者從來沒有放棄,許多研究人員自愿作為受試者,為針麻積累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1964年初,時任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的于光遠抵達上海,進一步考察針刺麻醉。在聽取報告后,于光遠認為:“針刺麻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我們已經向毛主席和周總理提交了報告。大家要鼓足干勁,黨和政府會提供支持,保障大家繼續(xù)前進。”
此后,于光遠向時任中國國家衛(wèi)生部部長的錢信忠傳達了上海的針刺麻醉研究的相關進展。過了幾天,錢信忠就派了兩個人到上海來,沒有暴露身份,只是說北京衛(wèi)生局來兩個人看看,其中一個是中國醫(yī)學科學院的副院長、生理學家沈其震。參觀以后,沈其震說:“開始我是不相信的,看了才知道是真的。我回去會向衛(wèi)生部報告的?!?/p>
隨后,錢信忠安排了另一個由10人組成的團隊,由北京結核病醫(yī)院負責人辛育齡率領赴上海,其中包括3名外科醫(yī)生、3名麻醉醫(yī)師、3名針灸師和1名外科護士。他們留在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并接受了3個月的針刺麻醉下肺切除術的培訓?;氐奖本┖?,辛育齡團隊成功地進行了針刺麻醉下肺切除術。
這以后,錢信忠又先后三次來上海視察。視察之后,他說:“我很高興,你們工作做得很好。手法要再簡化,穴位要再減少?!?/p>
1964年6月30日,上海市教育衛(wèi)生辦公室發(fā)布了《教育與健康狀況》,對針刺麻醉研究工作進行了表彰。時任上海市委教育衛(wèi)生部部長楊西光觀摩了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針刺麻醉。在上海市委大力支持下,上海第二個針刺麻醉研究中心也在上海華山醫(yī)院成立了。
1965年1月2日,于光遠來到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表達了他對針刺麻醉的看法:“針灸麻醉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領域,我們應該支持針刺麻醉研究。如果項目需要人,我們就給人;如果需要錢,我們給錢。我們應該設計一個漂亮的手術室,方便外國游客的觀摩。我們針刺麻醉的研究處在國際先進水平,已經是無可非議的,現在我們應該把對手甩得更遠。去年,科學中心研討會,我向毛主席報告,針刺麻醉的研究應該鼓勵大躍進。毛主席說:‘是的,我們應該鼓勵它!毛主席還說,中國人要有抱負。日本坂田昌一發(fā)現基本粒子,我們中國人對世界應該有自己的貢獻?!?/p>
此后不久,國家衛(wèi)生部撥款60萬元人民幣,用于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修建一座面積達2000平方米的3層樓建筑,專門用于針刺麻醉研究,還配備了具有尖端科技水平的生理記錄儀和動脈血氣分析儀,同時訂購來自海外相關領域的英語期刊。
隨著針刺麻醉在臨床上的成功,針刺麻醉機制研究也開始了。1963年,神經科學博士張香桐、封巖和來自濟南的心理學家胡寄南,在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觀摩了針刺麻醉手術過程。訪問期間,為了測試針刺麻醉的功效,張香桐親自嘗試了一下。他讓一位針灸師給他做了一個小時的針刺麻醉,表示自己在針刺前后確實感受到了身體感覺的不同。
參觀完后,張香桐問:“切口前,針灸針需要捻轉多久?”得到回答:“30至60分鐘?!睆埾阃┱f:“針灸麻醉也許不僅有神經生理作用,也可能有神經生化作用。一些與疼痛相關的化學物質(神經傳遞介質)已經在國外被發(fā)現。針灸會產生這種物質嗎?因為如果我們能找到這些物質,它們就可以作為研究目標。我們應該讓神經生化專家參與進來。”很快,幾位專家?guī)е麄兊膶W生團隊,建立了相關的研究項目。
上海第一結核病醫(yī)院和上海針灸經絡研究所共同撰寫了《針刺麻醉應用經絡穴位于胸腔(肺)手術的臨床研究報告》,其中186例針刺麻醉用于肺切除術總結,并上報國家科委。1965年12月,委員會發(fā)表了一份正式文件,內部發(fā)表了這份報告,承認針刺麻醉是具有國家重要性的一級成就。
就在針刺麻醉研究進入全盛期時,“文化大革命”爆發(fā),導致針刺麻醉研究幾乎全部中斷。
1970年,周恩來在接見針刺麻醉研究人員時說:“你們大家應該進行廣泛的合作,針刺麻醉的機理必須弄清楚!任何新東西總是有缺點的,我們應該研究好、使用好它!”
1971年7月18日,《人民日報》正式向世界宣布了中國的針刺麻醉研究。
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期間,由白宮辦公廳主任率領的由30多名美國官員和媒體記者組成的代表團訪問了上海,并觀摩了一臺針刺麻醉下肺切除手術,所有人都表達了驚訝和極大的興趣。這次訪問之后,美國的報紙和電視節(jié)目中有很多關于針刺麻醉的報道和采訪,針刺麻醉極大地引發(fā)了西方醫(yī)學界對針灸的興趣。針灸在20世紀70年代初被引入美國,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針刺麻醉在中國的成功。
1997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召開了一次會議,確認了針灸的鎮(zhèn)痛作用,這幫助針灸在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獲得了更多的認可。
(責任編輯: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