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 卓
條形碼檢測不達標,機臺必須停機處理,每次停機至少需要半個小時,嚴重影響了機臺的工作效率,而且前后生產的產品都得進行復檢,造成生產浪費。所以,改善條形碼符號反差勢在必行。
高檔包裝盒上一般都會要求印刷條形碼,條形碼等級有一套嚴格的算法規(guī)則,且客戶有明確的等級要求。尤其是在煙盒上,條形碼等級被定為A類檢測指標,如不達標,產品會被作報廢處理。為了確保條形碼等級能夠達標,印刷企業(yè)一般都配備了專門的條形碼檢測設備,對其進行固定頻次的抽樣檢測。
一般情況下,常規(guī)條形碼可以運用設備固定頻次檢測及印刷師傅的經驗進行控制。但對于非常規(guī)性條形碼,如膠印機印刷一款非黑色條且非純白底色的條形碼產品時(見圖1),經常會出現(xiàn)條碼不穩(wěn)定的現(xiàn)象。生產該產品時,當條形碼檢測不達標,機臺必須停機處理,每次停機至少需要半個小時,嚴重影響了機臺的工作效率,而且前后生產的產品都得進行復檢。
圖1 非常規(guī)性條形碼
檢測數(shù)據(jù)顯示,條形碼不達標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符號反差所致,其數(shù)值分布在52—56。根據(jù)條形碼編譯規(guī)則,條形碼中的最高反射率與最低反射率的差值稱為符號反差(SC=Rmax-Rmin),符號反差有4、3、2、1、0共五個等級(等級4,符號反差≥70%;等級3,符號反差≥55%;等級2,符號反差≥40%;等級1,符號反差≥20%;等級0,符號反差<20%)。
根據(jù)條形碼編譯規(guī)則中的定義,我們嘗試在印刷時,將白色(條形碼中反射率最高)印刷得足夠白,或將黑(條形碼中反射率最低)印刷得足夠黑,使其最高反射率與最低反射率之間的差值≥55。然而,由于條形碼的白色和黑色是由專色墨調配而成,且其與印刷版面其他顏色在同一張印版上,所以從顏色本身調整的差值非常小,控制難度大。使用此方法,要達到滿意的效果難度會非常大。
圖2 條形碼檢測儀的檢測區(qū)域
圖3 在選中的線條的第二組底色加100%的網(wǎng)
圖4 加網(wǎng)后的檢測結果
那么,能否從其他方面提高符號反差?重新研究條形碼編譯規(guī)則及儀器的檢測原理不難發(fā)現(xiàn),條形碼檢測儀每次檢測區(qū)域為圖2所示的一條橫線,只要這條橫線上某一點最低反射率比之前的反射率低,那么符號反差數(shù)值便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換言之,改變一點的反射率比改變整個條形碼的反射率容易許多。
同時,為了確保條形碼的另外一個指標缺陷度不改變,我們嘗試給其中一個比較細的線條的第二組底色加上100%的網(wǎng)(見圖3)。
改版后,上機印刷發(fā)現(xiàn),在放大鏡下,加網(wǎng)后的線條較之前明顯加深,然而,用肉眼看并不明顯,外觀效果可以達到標準樣張的要求。
從圖4可以看出,該條線的最低反射率下降了4—6個點,最終使符號反差提高至57以上,滿足了該產品的要求。
經過后續(xù)在多種類似產品上的驗證,證明該種方法確能夠有效解決此類條形碼符號反差偏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