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朝
1.情境導入
秦晉大軍兵臨城下,鄭國危在旦夕。燭之武臨危受命,不費一兵一卒,不動一刀一槍,離散秦晉盟約。那么,請問:燭之武是怎樣勸退了秦軍的呢?
【PPT燭之武( )退秦師,在( )加上一個詞或短語?!?/p>
勇退、智退、巧退……(板書)
2.自由賞析
清代散文家魏禧少好《左傳》,他贊嘆“如此辭令,真無一字不妙,無一著不老靠圓密(穩(wěn)妥可靠,完備周密)”。請你結(jié)合具體詞句加以印證,體會燭之武高超的辭令藝術(shù)。
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
【預(yù)設(shè):
(1)站在秦的立場上,替秦的利害著想,自然會引起秦伯的好感,“既”點出鄭國自知會滅亡,顯現(xiàn)弱勢,使之解除戒意,從而為進一步打動秦伯提供了可能。
(2)前面的敘述都是先說晉,后說秦,而這里,說成“秦晉圍鄭”,讓秦伯充當鄭國命運主宰者的角色,含有對秦伯的恭維之意。
(3)“若”一詞言外之意是:“亡鄭”于你并無益處。這是以退為進?!?/p>
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
【預(yù)設(shè):
(1)“厚薄”對比,言亡鄭有害于秦,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秦國當然不會幫助晉國成就霸業(yè)而使自己的國力相對削弱。秦與晉的盟約關(guān)系動搖。
(2)攻鄭與友鄭的利弊對舉,是以利益引誘秦伯。
(3)為秦穆公描繪了一幅美好圖景:秦國的使者出入往來于鄭國,鄭國熱情款待,禮節(jié)周到,秦國可以把鄭國當作東方一個可靠的盟友,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
(4)君知其難也,替秦伯作了仔細的盤算,用語熨帖,令人心服?!?/p>
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shè)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
【預(yù)設(shè):
(1)進一步引史為鑒,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自然會使穆公頓生“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的感慨。
(2)“且”:況且,遞進關(guān)系,層層遞進,“而”:表承接,強調(diào)時間之快,揭示晉的虛偽面目(也可以理解為“轉(zhuǎn)折”)。
(3)“既……又……”“肆”強調(diào)了晉的貪得無厭,唯:句首語氣詞,表示希望,誠懇地提請秦伯定奪?!?/p>
3.深入探究
PPT展示
“說秦之詞,句句悚動,有回天之力,其中無限層折,猶短兵接戰(zhàn),不慮秦伯不落其彀中也?!奔礌T之武的說辭很有“層次感”,說辭僅125字,卻“悚動”大國之君,勸服春秋霸主,除了精妙的語言,又在于這富有“層次”的雄辯邏輯。
請學生小組討論,探討回答“燭之武的說辭包含幾層意思”。
PPT展示:游說層次
圍鄭 鄭知既亡 坦言知亡 避其銳氣 以退為進
亡鄭 晉厚秦薄 闡明利害 動搖秦軍 反面說理
存鄭 君亦無害 誘之以利 拉攏關(guān)系 證明說理
援史 朝濟夕設(shè) 揭示矛盾 瓦解同盟 明事寓理
看今 闕秦利晉 推測未來 勸秦謹慎 析事推理
小結(jié):剛才同學們都對文本做了自己的解讀,感悟了說辭的魅力。燭之武精妙的說辭和周密的言語策略語驚四座、言震天下,真可謂“一言之辯勝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4.拓展延伸
燭之武通過其高超的辭令藝術(shù)成功勸退了秦師,那么在這之前有一個人也用精妙的辭令成功勸說了燭之武出山,那人就是鄭伯。請同學們結(jié)合這節(jié)課所學的來賞析鄭伯的辭令藝術(shù)。
預(yù)設(shè):面對燭之武的牢騷,鄭伯勇于自責,“是寡人之過也”——說之以情,情真意切。此外,鄭伯對形勢作了透辟的分析,“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薄f之以理,點明國家滅亡與個人息息相關(guān)。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終使燭之武不計前嫌,深明大義,義無反顧奔赴秦營。
總結(jié):當然,無論說辭多么精妙,無論言語策略多么周密,這一切都必須建立在實情至理的基礎(chǔ)上,惟有如此,才能使說辭具有更強的說服力,這一點,《燭之武退秦師》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典范。
5.課后作業(yè)
(1)講本文改寫成話劇劇本的形式。
(2)以小組為單位,編排本課課本劇,并錄制微視頻上傳學習互動平臺。(選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