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莉
摘要:《人間天堂》是美國文學(xué)史上舉足輕重的重要著作,該本書一被引進到中國,就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文章以德國功能派的目的論為切入點,對吳建國及金紹禹的兩個中譯本進行對比評析,探討兩個譯本的特點及異同之處。通過對具體譯本選段的分析,概括出其語言運用精妙之處在于語言口語化、多用四字短語、以短句譯長句等方而。本文通過漢譯比較,總結(jié)出兩個譯本的共性與個性,以及各自的優(yōu)缺點,以供其他菲茲杰拉德的英譯研究者及愛好者參考。
關(guān)鍵詞:目的論;《人間天堂》;漢譯比較
第一節(jié) 菲茲杰拉德與《人間天堂》簡介
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被譽為“爵士時代的桂冠詩人”
《人間天堂》由第一部《浪漫的自我主義者》、《插曲1917年5月-1919年2月》和第二部《一個重要人物的成長》三部分組成,如實描繪了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之后經(jīng)濟繁榮的社會景象,生動記錄了青年艾莫里·布萊恩的成長、戀愛、幻想破滅及認識自我的歷程,深刻揭示了一戰(zhàn)后美國年輕一代放蕩不羈的生活和焦躁不安的心態(tài)。
第二節(jié) 目的論的基本概念
卡特琳娜·萊斯 (Katharine Reiss) 是著名的德國翻譯理論家,1971年發(fā)表Possibilities and Limits of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書,首次將源語的功能和目的語的功能的關(guān)系作為基礎(chǔ),并由此進行翻譯批評。萊斯的理論基礎(chǔ)是對等這個概念,但她從翻譯實踐中得出在某些情況下對等不可能實現(xiàn)或者對等并不是最好的結(jié)果,尤其是源文本和目的文本的溝通功能不一致的情況下,這時翻譯需要注意的是目的文本的功能,而不是一味追求對等。
漢斯·弗米爾 (Hans Vermeer) 認為翻譯應(yīng)該遵循三大原則,而最高的原則就是目的原則。他認為翻譯有著不同的目的,根據(jù)目的的不同,譯員所采取的翻譯方法和策略也應(yīng)該相應(yīng)調(diào)整,也就是說目的決定策略(2001:12)。
弗米爾克里斯汀娜·諾德(Christiane Nord) 首次用英語系統(tǒng)闡述了翻譯中的文本分析所需要考慮的內(nèi)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以及怎樣在源文本功能的基礎(chǔ)上制定符合翻譯目的的翻譯策略。
對此,諾德的另外一個重要貢獻是提出了功能加忠誠原則 (2009:120-128),補充了目的論三原則。根據(jù)此原則,譯員在針對第一個局限時,面臨滿足不了所有讀者的情況,出于道德責任,必須合理解釋其翻譯策略;針對第二個局限譯員應(yīng)該體現(xiàn)對源文本作者意圖的尊重。
第三節(jié) 翻譯對比
本節(jié)從詞語、句法層面展開詳細的對比與分析,旨在通過分類、分塊的對比法,使得分析過程清晰且具有邏輯性。在此引入兩個常見的翻譯理論術(shù)語,即"歸化"與"異化"。不同譯者通常將這兩種翻譯策略滲透到的翻譯細節(jié)處理上,同樣,在吳、金兩位譯者的譯作中也體現(xiàn)出二者對這兩種翻譯策略的不同側(cè)重。
例1: For many years he hovered in the background of his familys life, an unassertive figure with a face half obliterated by lifeless, silky hair, continually occupied in “taking care” of his wife, continually harassed by the idea that he didnt and couldnt understand her.
譯文: 許多年來,他就在他那一家人生活的幕后徘徊,純?nèi)皇且粋€缺乏自信的人的形象,呆萌細軟的頭發(fā)遮住了他的半張臉,腦子里老想著照顧好他的太太,心里老是因為不理解、也無法理解他的太太而苦惱。(金紹禹,2010)
譯文: 許多年來,他一直徘徊在一家人生活的幕后,是一個遇事從不作決斷的徒有虛名的主兒,一張臉被毫無生氣、柔弱如絲的頭發(fā)遮去了一半,滿腦子想著的都是怎么“照顧好”他的太太,卻又因為自己老是理解不了,也根本沒法理解他的太太而苦惱。(吳建國,2016)
分析: 金的譯文將 “unassertive figure ” 譯為“缺乏自信的人的形象”,吳將其譯為“遇事從不作決斷的徒有虛名的主兒”。金的譯文沒有錯誤,這一翻譯符合目的論中的忠實原則,忠實于原文,且譯文也符合目的語的習(xí)慣,利于理解。但相比吳的譯文來說,就缺少了一絲韻味,“主兒”一詞,表示對某種人的蔑稱,猶貨色?!缎咽篮阊浴べu油郎獨占花魁》:“那人姓卜名喬 ……平昔是個游手游食,不守本分,慣吃白食、用白錢的主兒?!薄逗蔚洹返诙兀骸霸瓉砟峭恋亟凶鲳I殺鬼,又貪又酷,是個要財不要命的主兒?!奔确狭酥覍嵲瓌t,也符合連貫原則,譯文讀起來非常地道。
例2:They were at the head of the stairs, and as Amory turned into his room he thought he caught just the faintest cloud of discontent in her face.
譯文:他們現(xiàn)在走到了樓梯頂上,艾莫里在轉(zhuǎn)身走進他房間的時候,覺得看到她臉上隱隱約約的不滿表情。(金紹禹,2010)
譯文:他們互道晚安的地方在樓梯頂上,就在艾莫里轉(zhuǎn)身走進她自己的房間的那一刻,他自認為他看到了淡淡地浮現(xiàn)在她臉上的一片不滿的烏云。(吳建國,2016)
分析:金的譯文中把 “the faintest cloud of discontent” 翻譯成“隱隱約約的不滿表情”,其譯文沒有把原文“the faintest cloud of discontent”中的隱喻翻譯出來,在漢語“烏云”有表示一個人心情很糟糕、不好的意思,吳翻譯為“一片不滿的烏云”相對忠實于原文,符合漢語表達習(xí)慣。
綜上所述,從句法層面分析兩個譯本的策略時發(fā)現(xiàn)金紹禹和吳建國兩位譯者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側(cè)重點。首先,句式與修辭方面,兩位譯者均運用對偶和四字格,使得譯文更加四平八穩(wěn),能夠體現(xiàn)中國語言結(jié)構(gòu)特點;然而,在語境和文化意象方面,吳建國更偏重于中國人的含蓄與委婉,同時也使用了俗語等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意象,使得譯文更加飽滿,富有生活氣息。金紹禹則受直觀思維所影響,譯文語句直接將人物的思想和意圖明確表達出來,但是少部分語句呈現(xiàn)了過于直白的現(xiàn)象。在共同的目標語環(huán)境中,二者的翻譯策略不同,也都有可取之處。
第四節(jié) 結(jié)語
通過對比研究,筆者發(fā)現(xiàn)金紹禹和吳建國二者均偏于目的論的觀點,主要表現(xiàn)在兩位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都發(fā)揮了各自的主觀能動性,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譯者二次創(chuàng)作,包括重組語塊與修辭運用。兩位譯者并不完全按照英文版的劇本直譯,在保留大致內(nèi)容的情況下使得各自的譯本富有譯者個人的言語特點。
英國翻譯家泰特勒在《論翻譯的原則》一書中指出: “在優(yōu)秀的翻譯中,原作的優(yōu)點完全移植在譯作語言之中,使譯語使用者像原語使用者一樣,對這種優(yōu)點能清楚的領(lǐng)悟,并有著同樣的感受。”若只是單純地采取字與字,句與句的對等,無法使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相同的體會,譯文也會帶有“翻譯腔”之感。吳建國通過運用長短句的轉(zhuǎn)換、四字詞語、口語化的語言以及適當?shù)漠惢仁侄?,巧妙地完成了語言之間的轉(zhuǎn)化,滿足了讀者、譯者、發(fā)起人的目的,實屬較為出色的作品,但人無完人,讀者應(yīng)該給予更正的評價。
參考文獻:
Nord, C. (2001).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Reiss,K. (1984). Ground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 Tubingen: Niemeyer.
卞建華(Bian Jianhua). 關(guān)于翻譯目的論相關(guān)問題的討論——與克里斯蒂安·諾德教授的四次網(wǎng)上交流[J]. 中國翻譯. 2006年第1期,46頁.
金紹禹 (Jin Shaoyu). 人間天堂[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0年.
吳建國 (Wu Jianguo). 人間天堂[M]. 浙江:浙江文學(xué)出版社,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