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A組(43例)和B組(43例),A組采取急診靜脈溶栓治療,B組采取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并比較不同組患者臨床療效。結果 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A組,但兩者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前,A組和B組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和類淀粉蛋白A(SAA)等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B組患者hs-CRP、IL-6和SAA等明顯低于A組(P<0.05);隨訪12個月發(fā)現(xiàn),B組心力衰竭、心絞痛和心肌再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少于A組(P<0.05)。結論 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良好,不僅能改善患者炎性反應,同時還能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關鍵詞: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急性心肌梗死;靜脈溶栓;臨床療效
心肌梗死是國內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急危重癥,該病發(fā)病急驟,病情變化快,多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休克等,一旦治療不及時死亡率較高[1]。所以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及時有效的疏通梗死血管是急性梗死治療的關鍵,有助于挽救瀕死心肌,促進缺血心肌再灌注,從而減少患者死亡率[2]。靜脈溶栓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是臨床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能有效開放狹窄血管,促進血流恢復,改善預后生存質量。本研究對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進行探討,現(xiàn)總結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A組(43例)和B組(43例)。A組中男性22例,女性21例,年齡范圍為(43~71)歲,平均年齡為(57.2±4.2)歲,前壁心肌梗死16例、下后壁心肌梗死17例、高側壁和正后壁心理梗死10例;B組中男性24例,女性19例,年齡范圍為(40~73)歲,平均年齡為(57.0±4.4)歲,前壁心肌梗死14例、下后壁心肌梗死14例、高側壁和正后壁心理梗死15例。不同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A組采取急診靜脈溶栓治療:瑞替普酶180mg溶解于10ml0.9%氯化鈉溶液中靜脈推注,推注時間為(2~8)min,30min后再推注一次;口服氯吡格雷片,每次75mg,每天1次。B組采取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首先嚼服3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和(300~600)mg氯吡格雷片,常規(guī)予以肝素,行冠狀動脈造影探查病灶,使用合適球囊擴張病變血管,隨后實施支架植入術。
1.3 觀察指標
臨床療效:①顯效指患者經治療后臨床體征或癥狀均基本消失,未見血管狹窄;②好轉指患者經治療后臨床體征或癥狀均明顯改善,殘留病變血管狹窄程度<20%;③無效指患者經治療后臨床體征或癥狀均未見改善或較前加重,殘留病變血管狹窄程度≥20%;有效率為顯效率和好轉率之和,比較不同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炎性因子:測定并比較不同組患者治療前后hs-CRP、IL-6和SAA。心血管不良事件:對患者進行為期12個月隨訪,并記錄和比較不同組心力衰竭、心絞痛和心肌再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進行處理,組間比較使用t或χ2處理,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A組,但兩者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詳見表1。
2.2 患者治療前后炎性因子比較
治療前,A組和B組患者hs-CRP、IL-6和SAA等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B組患者hs-CRP、IL-6和SAA等明顯低于A組(P<0.05),詳見表2。
2.3 患者隨訪12個月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隨訪12個月發(fā)現(xiàn),B組心力衰竭、心絞痛和心肌再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均明顯少于A組(P<0.05),詳見表3。
3 討論
近幾年來,國內心肌梗死發(fā)病率呈現(xiàn)出不斷增加的趨勢,并趨于低齡化。目前靜脈溶栓、冠脈旁路移植術和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目前治療心肌梗死的常見方法。雖然靜脈溶栓治療操作簡單,然而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低、再梗死率和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較高,恢復時間較長,加上藥物溶栓治療需嚴格把握適應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臨床治療心肌梗死的常用方法,其具有微創(chuàng)、臨床療效和預后恢復佳等特點,減少了溶栓引起的血小板聚集,降低了血管殘留狹窄率。李冰等[3]研究報道,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心肌梗死患者相關冠狀動脈再通率較高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少,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對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B組)和靜脈溶栓(A組)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療效進行比較,結果顯示,B組患者治療有效率高于A組,但兩者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隨訪12個月發(fā)現(xiàn),B組心力衰竭、心絞痛和心肌再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少于A組(P<0.05);這提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和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目前臨床對急性心肌梗死患病機制的研究尚不清楚,多數(shù)臨床學者普遍認為炎性反應與該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有關,認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炎性反應。hs-CRP和SAA均屬于急性時項蛋白,能有效反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脈病灶炎性程度。IL-6是一種促炎性細胞因子,能促使肝臟產生纖維蛋白,誘導中性粒細胞生成氧自由基,進一步加重血栓形成和心肌細胞損傷。有研究報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hs-CRP、IL-6和SAA等水平顯著增加,與急性心肌梗死病變程度具有密切相關性。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前,A組和B組患者高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6(IL-6)和類淀粉蛋白A(SAA)等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治療后,B組患者hs-CRP、IL-6和SAA等明顯低于A組(P<0.05)。本研究結果與郭瑞瑞等[4]研究相類似。
綜上所述,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效果良好,不僅能改善患者炎性反應,同時還能減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
參考文獻:
[1] 趙文奇,蔣海霞. 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和擇期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近期療效及遠期安全性對比分析[J]. 中國藥物與臨床. 2018,18(11):1957-1958.
[2] 弓涯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效果[J]. 山西醫(yī)藥雜志. 2018,47(19):2330-2332.
[3] 李冰.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 2017,5(25):45-46.
[4] 郭瑞瑞,陳俊民,王季.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后心臟康復訓練的效果分析[J]. 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 2018,36(9):1108-1110,1124.
作者簡介:郭周威,男,1982-08 碩士 山西聞喜 漢 主治醫(yī)師 單位:運城市中心醫(yī)院心血管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