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巖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書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廣泛閱讀興趣的重要階段,尤其是小學閱讀教學更應該以讀為主,為了保證閱讀的有效性,教師應該以多種手段加以輔助,以“讀”為主導來加以鍛煉。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首先要認清教學的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打?qū)嵚?、說、讀、寫的基本功。
一、重視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都知道朗讀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語文教學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小學低年級學生閱讀時注意力穩(wěn)定性大多較差,而大聲朗讀能使他們保持注意力的穩(wěn)定,有利于對課文內(nèi)容的思維、理解和記憶。古人所說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即說明了這個道理。那么教師如何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走進文中,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
1.巧用示范,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可以老師示范,讓學生聽,也可以請朗讀能力強的學生讀,讓其他學生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語感還沒有成熟,而且模仿能力很強。教師激情的朗讀是引導孩子們進入語文情感世界的一條捷徑。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師示范在難點上,在關(guān)鍵處,在美文中;二是盡量讓學生來示范,老師“示范”多了,就會喧賓奪主,占據(jù)課堂寶貴的時間。正如于永正老師說的:指導低年級孩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倘若老師只是從道理上講應懷著什么感情讀,哪個字讀重音,哪里應該讀得快,哪里應該讀得慢……是不夠的,而且,“強加”的東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話說:說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師范讀一下要現(xiàn)實的多,有效的多。
2.創(chuàng)設(shè)情境,誘發(fā)孩子高漲的朗讀熱情
陶行知先生也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教學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認知過程中必須有良好情感的參與。我們說:沒有情境的教學如同一杯清淡的白開水,學生是品不出味兒來的。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shè)情境,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進行朗讀,這樣學生才會入情入境,讀出味來。
3.多形式練,促進孩子感情朗讀的快速成長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朗讀教學更是如此,要想學生都能有感情地朗讀,多練習,多種形式的讀是關(guān)鍵。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的朗讀水平才能得到不斷地提高。
在教學中,應由教師的指令性轉(zhuǎn)為學生的選擇性,讓學生自己選擇自己所喜歡的,進行多種形式感情朗讀,如比賽讀、分角色讀、邊演邊讀、配樂讀、師生共讀、讀自己最喜歡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等,使每一個學生想讀、能讀、愛讀,讀出美、讀出情趣、讀出感情。學生主體了,積極性也就高了。
二、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形成閱讀能力、提高閱讀效率,順利地達到目的有著重要的作用。這種閱讀,既能在主動、愉悅的氣氛中進行,又能在遇到問題時排除困難,堅持達到閱讀的目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旦養(yǎng)成,便會成為個人的寶貴財富,終生受用。在小學階段,就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認真預習的習慣;一邊讀,一邊想的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主動克服閱讀困難的習慣;使用工具書的習慣及勤于閱讀的習慣等等。學生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就能自己去讀書并大有所獲。教師要十分重視對學生閱讀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花鐘》一課,學生對花不太熟悉,這對他們理解課文內(nèi)容有一定難度。在講讀課之前,讓學生從課外書籍上收集有關(guān)的資料和圖片,并在課堂上充分利用這些材料。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其中新奇、有趣的知識或現(xiàn)象往往會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使其能樂于閱讀。學生有了這種習慣,在應用于時就會主動查找相關(guān)資料,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學好課文,也為將來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礎(chǔ)。
三、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
由于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心理品質(zhì)和獲得信息的多少,取決于他們認識水平的深淺程度,也決定了他們質(zhì)疑問難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導,學生的提問往往會停留在字詞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節(jié)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養(yǎng)思維能力、擴大知識面的作用,所以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質(zhì)疑點,把問題問到“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課文的重點、難點、知識點和語言文字的訓練點等,同時還要教會學生質(zhì)疑的方法和途徑。一是從課題入手,抓住題眼發(fā)問。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發(fā)問,為什么用“借”而不用“騙”。二是抓住矛盾,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來。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中“一位滿頭銀發(fā)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問,這兩個詞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為什么?三是比較優(yōu)劣,對教材的重點字詞或重點句,通過比較認識為什么要這樣寫而不那樣寫,為什么要用這個字詞而不用那個字詞。
四、注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維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從接收到讀物的第一個信息時,他的閱讀思維活動就啟動了。他要對這個信息進行詢問、作出猜測、產(chǎn)生期待。正是這種詢問、猜測、期待,成為閱讀活動得以自主、自由進行的內(nèi)驅(qū)力。教師有熱情,學生才會被感動。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適當?shù)纳壳槟芗ぐl(fā)學生的閱讀熱情,增強學生學習的欲望,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思考,讓他們帶頭積極主動的進行學習。同時,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倍加珍視和把握學生情感活動的脈搏,使其隨著閱讀過程的推進得到強化。小學生還處于兒童時期,其感情總是處于運動的狀態(tài),他們在感受課文形象為之動情時,情感趨向高漲,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開始轉(zhuǎn)向課文本身的語言,老師應從學生的面部表情、朗讀的聲調(diào)、發(fā)言的措辭,敏銳地覺察到情感的浪花正在學生心頭涌動。教師要適時牽住學生的情感紐帶,引導他們?nèi)ジ惺堋⑷ンw驗,學生情感的波紋必然會漸漸地涌動起來。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小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幫助,對豐富小學生的思維內(nèi)涵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在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安排學生進行閱讀,多給學生想象的空間,要從多角度啟發(fā)學生進行閱讀等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