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春紅
黃葆年是太谷學派的集大成者,他在光緒二十八年辭官在蘇州創(chuàng)辦歸群草堂,聚眾講學,鼎盛時期弟子多達一萬多人,其影響可謂空前絕后。太谷學派傳播羲、文、孔、周等不顯傳的儒家思想,主張通過“蒙以養(yǎng)正”達到修養(yǎng)身性的歸旨。黃葆年精深的儒學修為,使得他對儒家經(jīng)典有著深刻獨到的理解,再加上多年的官場歷練也讓他學會了如何與百姓打交道,如何與鄉(xiāng)村父老進行交流,這使得他在歸群草堂的講學中更懂得因材施教,因文設(shè)教。所以,他在《濂溪一滴》中對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周子通書》的訓詁能得心應手,妙語連珠。
一、巧于用譬,深入淺出
在詮釋《周子通書·文辭》“文所以載道也”時,黃葆年如此闡釋:“厚德載物謂之文言。文言者,信之發(fā)而為善也,失信則虛矣。大車無輗,小車無軏,雖飾何為哉?”即君子的道德像大地一樣廣闊無邊,所以可以承載萬物。文和言的關(guān)系也是如此。“文言”是人的思想的真誠地表達,并且真正地去踐行,是知和行的統(tǒng)一,不踐行就是虛假的,這就像牛車沒輗,馬車沒有軏一樣,即使裝飾得再華美又有什么用途呢?在這里黃葆年用了牛車無輗和馬車無軏的比喻,一方面闡發(fā)了文和道相互依存的關(guān)系,另一方面又推進一層,強調(diào)了“文言”的“信”,也即“誠”,從而宣揚太谷學派的核心教義——“誠”:耳誠、目誠、強誠。“信”應該是知和行的統(tǒng)一,只說不做,知而不行就是虛偽的,進而闡明太谷學派注重“躬行”的理念。黃葆年通過一組簡單的比喻,把博大精深的教派理論融貫其中,渾然天成,不著痕跡,足見其講學的技巧。
在詮釋《周子通書·陋》“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蘊之為德行,行之為事業(yè)。彼以文辭而已者,陋矣”時,黃葆年如此批注:“由孝弟(悌)謹信愛眾親仁而為文,文之上而為道也。不由孝弟(悌)謹信愛眾親仁而為文,文之下而為器也,器則陋矣。”他把“孝弟謹信愛眾親仁”比喻成文辭的文采,文采的背后蘊含的是道。如果文辭缺少了“孝弟謹信愛眾親仁”,那么文采的背后只是一個器物,自然是鄙陋的,形象地揭示了儒家“孝弟謹信愛眾親仁”的要義,勉勵弟子要敢于求道,躬身力行,實現(xiàn)太谷學派振興儒學的事業(yè)。寥寥數(shù)語,循循善誘,振聾發(fā)聵。
二、援例引證,言之鑿鑿
“見知之道,唯虛無有。虛無有,秋毫成之,必有形名。形名立,則黑白之分已?!保ā饵S帝四經(jīng)》)黃葆年深知,要得到信眾的認同,教義必須有堅實的論據(jù)支撐,因此,在訓詁的過程中,他特別重視用古代圣賢名士的事跡作為引證和拓展,努力把教義打造成鐵律,使信眾深信不疑,膜拜有加;又給弟子樹立了典范,極大地激發(fā)了弟子學習太谷學說的熱情。
“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周子通書·公第三十七》),此句言簡義豐,后代注疏眾多,或失之于抽象,或失之于牽強,難得其要義。黃葆年虛而實之,“堯禪舜,舜禪禹,光華復旦,天地之心也。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文明柔順,天地之心也??鬃訜o可無不可,仕止久速,天地之心也。顏氏之子,其殆庶幾乎?克己復禮,仁也,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何為“公”?彰明較著?!肮本褪且小疤斓刂摹?,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死“無愧于先人之丘墓”?!肮本褪且罢衽d華夏”,“公”就是要“追求至善”,“公”就是“仕止久速要當可”,“公”就是要“克己復禮”,仁愛萬民。先賢典范,不容置疑。黃葆年由唐堯、虞舜、文王、孔子、顏回等儒家先賢以天下為公的事跡,印證了“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的結(jié)論,如水之就澤,自然天成。并由此引發(fā)“圣希天,賢希圣,士希賢”的志學目標,引導弟子積極地去追尋“圣人之道”。
三、邏輯謹嚴,無可辯駁
周子的《太極圖說》是易學的精蘊所在,“無極而太極”句更是玄妙無窮。黃葆年如此批注:“無極者,包孕萬有。有空洞無極也,空洞無極而包孕萬有,故曰無極而太極?!痹谶@里他把“無極”分為有而無極和空洞無極。有而無極所以包孕萬有;空洞無極故至大無邊。而太極分陰陽兩儀,即“有而無極”和“空而無極”,既“空洞無極”又“包孕萬有”,所以說“無極而太極”。把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易學根本闡述得透徹淋漓。在詮釋《周子通書·慎動》時,黃葆年如是說:“以命修身,本無不正;以身從命,本無不和;匪也者,非心之失其性也,非心動曰邪,動而之邪,辱命而害身矣,可不慎乎?”這里的“非心”指心思不明或心思不純。太谷學派強調(diào)性命雙修。修命即順天應命,修性即心性了明、心思純潔。前句正面強調(diào)了靜以修身、順天應命的重要;后句則強調(diào)非心而動的危害,前后對比,“動而之邪,辱命而害身矣,可不慎乎”的結(jié)論水到渠成。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周子通書》文字簡古,意蘊無窮,歷代注家都慨嘆訓詁之難。雖不乏大家爬羅剔抉,但大多零落破碎,艱澀難解。而一部《濂溪一滴》卻巧妙地避開了訓音、訓形的泥淖,別開生面,妙語連篇,探幽發(fā)微,啟人妙思;同時又學以致用,層層推演,弘揚教義。太谷學說在晚清得以弘揚光大,正是得益于黃葆年獨特的訓詁技巧。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市實驗中學(226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