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倩
摘要:媒介整合,即電視、報刊等傳統(tǒng)媒體與網絡媒體等現代媒體的有效整合。此外,媒介融合還包括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的結合。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我國傳媒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更高的層次,新聞傳播也逐漸呈現出多元化發(fā)展的趨勢。新聞傳播作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基礎,如何在媒介整合的背景下應對公眾的發(fā)展需求?這是每個記者都應該認真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媒介融合;新聞寫作;創(chuàng)新分析
1媒介融合對新聞業(yè)的影響
1.1對于新聞寫作思維以及內容的變化
傳統(tǒng)的新聞寫作,往往針對具體問題,或側重于新聞的主體,或側重于寫作的素材,因此新聞的內容和方向都比較微觀。在媒介整合的背景下,關注與新聞主體相關的要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主題新聞深度報道和系列報道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顯著提高。新聞寫作逐漸從實時報道向貼近現代生活的新聞內容供給轉變。不同媒體的共同參與,不僅整合了新聞資源,而且促進了綜合新聞的出現。新聞整合的基礎是媒體整合,通過不同的新聞寫作,實現不同的新聞信息。受眾對新聞傳播的內容和形式有更多的選擇。因此,新聞寫作的內容逐漸提高了內容的實用性和可讀性。
1.2對于傳播者以及受眾者的影響
在新媒體中,受眾群體更加個性化。網絡媒體的互動使受眾群體具有傳播者和受眾的雙重身份。新聞傳播的傳統(tǒng)內容主要是政治宣傳和事件報道。在媒介融合時代,新聞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從單一的新聞傳播到傳播者與受眾的雙向傳播。受眾對新聞的內容和形式有更多的選擇,對接受新聞的方式也有更多的選擇。同時,借助互聯(lián)網和移動智能終端,讓受眾參與到新聞傳播中,使媒體與受眾的距離更近,新聞報道更具吸引力,新聞的寫作方法和寫作語言也有了新的發(fā)展。
2媒體融合背景下新聞寫作的創(chuàng)新
2.1追求寫作視角的新穎獨特
傳統(tǒng)新聞寫作非常重視“時效性”與“獨家性”,所以一直以來,在第一時間搶到“獨家新聞”或在“第二時間”對大家都知道的新聞進行新的解讀,是媒體之間激烈競爭的關鍵,也是媒體的法寶。但是,由于傳統(tǒng)媒體在報刊編輯、印刷發(fā)行周期等各方面的局限性,廣播電視節(jié)目的播出具有相對固定的時段和內容,因此在時效性上明顯處于劣勢。與報紙、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媒體相比,它以分、秒為節(jié)點,實現發(fā)布與到達的同步。面對新媒體的出現,新聞在時效性上難以競爭,也難以快速取勝。媒體整合信息傳播的能力更重要,正如陸小華在《整合傳媒》中指出:“一個媒介所以賴以贏得對手的主要因素,絕不只是靠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獨家新聞,而是靠獨家的、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信息加工標準、加工方式、信息處理手段及信息表現方式”。這也說明,新聞寫作必須打破在新聞素材齊備的情況下為新聞及時性而戰(zhàn)的舊框架,不能過分追求新聞的絕對及時性,而要在新聞差異化方面尋求新的策略和新的路徑,從而為受眾提供一個新的、獨特的新聞理解視角。例如,我們可以把寫作的中心轉移到相對的時間點,轉移到新聞事件的歷史軸上,注意新聞事件的擴張和延伸,挖掘同一事件的深度和廣度。具體而言,是提供未涉及到原始報道的內容,挖掘現有報道中未包含的新信息,追蹤新聞事件的整個過程,補充更詳細生動的細節(jié)和背景,并對報道的新聞進行分析和評論。如果作者能夠經常改變寫作視角,提供一個新的視角來理解新聞,新聞事件的信息就會更加豐富,內容就會更加充實,可讀性就會更強。許多經驗表明,從獨特的視角和概念揭示新聞事件所蘊含的獨特新聞價值和啟示,是避免新聞同質化的重要途徑。它不僅增加了新聞的獨創(chuàng)性和排他性,而且滿足了受眾對新聞的深層認知需求,進而彌補了新聞時效性的不足。從受眾對新聞信息的需求來看,如果作者不擴大報道的內容和深度,不對重要新聞事實進行深刻的分析和評論,簡單介紹主要事實或給出簡單結論,受眾就無法把握新聞信息的深層含義。在今天這樣一個新媒體層出不窮的時代,受眾對于新聞內容的訴求發(fā)生了變化,從“以往對于事實判斷的單一關注,提升到對于價值判斷的高度關注”,“在豐富性的迷亂中有一種追求秩序與意義的強烈需求”,這種需求變化要求作家在采寫新聞時掌握更多的信息來源,善于在紛繁復雜的材料中向受眾提供及時準確的新聞信息和相關背景材料,進一步為受眾提供新的思維問題思路,基于理性評論視角、專業(yè)分析工具和方法的新聞價值判斷標準、新聞意義解讀和專業(yè),“幫助人們減低對于不斷變化的世界的認識的不確定性,使他們能夠輕松便捷但又不乏深刻和周到地把握周圍世界的變化,進而對于他們認識社會、社會決策和社會行為起到資訊支點的作用”。目前,能夠提供原創(chuàng)評論的網站點擊率較高,因此很多媒體紛紛推出有影響力的原創(chuàng)評論和深度報道,吸引受眾的眼球。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媒體整合增強了媒體與受眾的互動,作家們應該經常站在受眾的角度審視事件,探索新的新聞意義,將受眾的視角融入到記者的再創(chuàng)作中。
2.2賦予新聞寫作更多互動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消除了傳統(tǒng)新聞的單一傳播模式,形成了新聞與公眾的雙向傳播模式,加強了新聞編輯與公眾的互動。公眾在收到新聞信息后,可以及時評價和發(fā)表意見。新聞工作者應及時收到社會公眾的反饋,并加以整理,以便更好地改進和補充新聞的細節(jié)。這個反饋周期的過程對記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鍛煉,因為他們會從不同的受眾那里得到不同的觀點,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內容,使他們的寫作更加充實和充實,寫作能力和技巧也會有一定的提高。
2.3 注重培養(yǎng)新聞寫作人才
在媒介整合的背景下,新聞作家應具有較強的傳播理論和人文基礎,能夠準確表達語言,具有正確穩(wěn)定的價值觀,能夠冷靜應對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因此,在培養(yǎng)新聞寫作人才時,也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同時,還要通過擴大培訓和崗前培訓等方式,加強新聞從業(yè)人員的職業(yè)素養(yǎng),定期開展職業(yè)道德教育和考核,把溝通能力、個人素質、工作態(tài)度和作風與個人工資福利掛鉤,使新聞從業(yè)人員更加努力。此外,記者自身也要不斷學習和提高,有自省自強的意識,不斷鞭策自己。
2.4加強與受眾的互動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新聞傳播的互動性更強,受眾參與新聞的積極性更高。在這種背景下,新聞寫作應注重與受眾的互動。受眾可以在網絡上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或者提供新聞事件等,新聞寫作要有受眾意識,有新聞服務意識,對當前的社會熱點、政策、新聞事件進行深入分析,提高新聞的內涵,讓受眾反映真實在閱讀過程中的事件背后。我們應該選擇好的新聞主題,具有靈活的適應性,及時回應受眾的熱點話題。
結束語
在媒介融合的環(huán)境下,新的媒介平臺層出不窮,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多樣化,媒介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在這種情況下,新聞能否得到受眾的青睞,成為新聞工作者的重要內容。因此,新聞工作者要盡快適應媒體的新特點、受眾的新要求和傳播的新規(guī)律,充分利用新媒體在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傳播互動等方面的特點和優(yōu)勢,提高新聞傳播效果。
參考文獻:
[1]? 戚繽予.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傳播策略分析[J].傳媒論壇,2019(09):36
[2]? 張曉麗.媒介融合視域下紙媒新聞寫作的創(chuàng)新[J].視聽,2019(10):170
[3]? 石長順.融合新聞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4]? 劉佳昕.媒介融合背景下新聞寫作如何創(chuàng)新[J].北方文學,2018(03):220.
[5]? 孔林方.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聞寫作變革[J].傳播力研究,2018(11):75.
[6]? 趙雪峰.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聞寫作變革[J].采寫編,2017(04):70-71.
(作者單位:武漢市漢南區(qū)新聞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