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貴
魯菜,是山東省的簡稱。它是我國最早的地方風味菜,也是全國著名的八大菜系之一。古齊魯為孔孟故鄉(xiāng),是我國古代文化發(fā)祥地之一,其飲食文化較為發(fā)達而且歷史悠久。早在《詩經》里就有鯉魚做膾的記錄,用黃河鯉魚的記載,而今糖醋黃河鯉魚仍然是魯菜中的佼佼者,可見其歷史之久。魯菜系的雛形可以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比如傳說中將自己的兒子蒸熟了獻給齊王吃的易牙,實際上是當時善于調味的烹飪大師。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每一道經典魯菜背后都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流經濟南,河中所產鯉魚——黃河鯉魚又稱龍門鯉?!稘细尽飞显缬小包S河之鯉,南陽之蟹,且入食譜”的記載,據(jù)說“糖醋鯉魚”最早始于黃河重鎮(zhèn)——洛口鎮(zhèn),其魚個體肥大,體色艷麗,肉味純正,鮮嫩肥美,為眾多鯉魚品種中的珍品。制作方法是將初加工好的鯉魚,兩面打上百葉花刀,稍加鹽腌漬,掛上濕淀粉糊,入油炸至金黃色并呈弓形,取出,將魚擺在盤中,澆上用白糖、醋、醬油、清湯、蔥末、姜末、蒜末、濕淀粉、花生油炒制而成的糖醋汁,使其形似“鯉魚跳龍門”。入口后外焦里嫩,酸甜微咸,蒜香濃郁。另外,按照傳統(tǒng)習慣,吃完魚肉后,還可將魚頭及余汁做一碗“砸魚湯”,此湯外脆里嫩、香氣撲鼻,酸、甜、香、咸、辣五味調味,清口潤腸。……
說到魯菜,很多人會想到九轉大腸。
此菜是濟南傳統(tǒng)名菜,以豬大腸為原料,配以藥材,紅燒而成,味型咸甜酸辣香,成菜色澤紅亮,大腸軟嫩,肥而不膩,久食不厭。相傳清光緒年間濟南縣東巷北首有一處“九華樓”飯莊,老板杜九齡是個富甲一方的商人,一生信佛,非常崇拜佛家的“九九歸一”之說。有一次,他到一個做肉食的朋友家去喝孩子的滿月酒,酒后朋友回禮并額外送給他一掛豬下水?;氐骄湃A樓,杜九齡找來大廚于長寶,讓他做個肥腸嘗嘗,于長寶回到廚房,左思右想反復試做,都不好吃,他又去肉鋪買了一些大腸回來繼續(xù)做,反復試制多次,終于做出了一道色、香、味、形俱佳的大腸菜。杜九齡聽到消息,立刻趕了過來,見到盤中的豬大腸油亮金燦,夾起一塊送入嘴中,連聲稱香極了,于是決定第二天宴請生意場上的朋友嘗此菜并為之定名。次日,賓客們來到九華樓,店小二便張羅著先上一些其他菜,就在客人們翹首以待的時刻大腸上了桌,人們品嘗后紛紛稱贊好吃,但未知其名,席中一位杜久齡的老朋友深知杜久齡信佛,酷愛九字,提議就叫“九轉大腸”,之后此菜聲名鵲起,傳遍山東各地成為名菜。
“一品鍋”之名源于孔府,孔子曾被后世皇帝封為衍圣公,世代承襲,明、清兩代爵為“當朝一品”。乾隆皇帝曾賜孔府一套《滿漢全席》銀餐具,其中最大的一件,稱“當朝一品鍋”。另外還有一種圓形不分隔的一品鍋,叫“鐘鼎一品鍋”。此菜就據(jù)此得名,是一道火鍋菜。
孔府一品鍋,以水發(fā)燕菜、水發(fā)魚肚、水發(fā)海參、嫩筍、熟嫩雞肉、蝦餅、水發(fā)冬菇等為食材。用清湯“煮”過,按原料的不同質地,深淺顏色隔開的次序,擺放在鍋內蒸熟,然后放入一品鍋中,最后覆蓋一層燕菜,加上套湯卜席。制法:將發(fā)好的燕菜撕成順條,海參、魚肚切成薄片,筍切成薄菱角片,冬菇摘去蒂把,切成兩片,雞肉撕成長條擺放在盤中。把湯鍋放在火上,加雞油燒七成熟,放蔥姜,再加套湯、醬油、鹽水,燒開后撇去浮沫,撈出蔥姜,放入雞肉稍煮,撈出控凈水,放入鍋中墊底。
把冬菇、筍片、魚肚、海參、蝦餅依次在套湯中“度”過(“度”是用過的湯不再使用),最后再擺燕菜。原料自下而上的排列次序是:雞肉、魚肚、海參、筍片、冬菇、燕菜。
將湯鍋放火上加套湯、紹酒、鹽水,淋花椒油,澆到一品鍋的四格內,即可上席。
又叫“神仙豆腐”“龍?zhí)抖垢笔巧綎|省泰安特色名菜,山東泰安有中國五岳之首的東岳泰山,是太陽首先升起的大山,有句諺語:泰安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安白菜個大心實,一葉有白、黃、淡綠三色,水分大,質地鮮嫩無筋,味甘甜。豆腐又名“神豆腐”漿細潔白,質純,嫩而不散,不老,富有彈性,味道甘美,營養(yǎng)豐富。泰安水為泰山泉水,自山上傾瀉而下,經黑龍?zhí)冻恋砗罅魅氤侵?,雜質少,清甜爽口。據(jù)《史記·封禪書》記載,四千多年前已有君王相繼來泰山封禪祭神。首先正式到泰山封禪祭神帝王為秦始皇,此后,歷代帝王幾乎都來泰山舉行封禪儀式,在唐朝以后的歷代帝王大多信奉佛教,進行封神儀式時,茹素吃齋,導致了泰山佛教興盛。豆腐原是泰安農民的四季菜,后來隨著佛教的興盛吃素、吃齋者增多。至宋、元時豆腐便成了地區(qū)一流名菜。乾隆年間《泰安縣志》記述:“凌晨街街棒子響,晚間戶戶豆腐香,泰城家家豆腐坊”,反映了當時泰安豆腐業(yè)興旺的景象,李白于唐開元二十四年(736年)由湖北安陸遷來濟南后。以及杜甫客居山東時,他們都曾多次上泰山,并品嘗“泰安三昧”菜肴的風味,“游山不來品三美,泰山風光沒賞全”,這時當?shù)亻L期流傳的贊譽三美菜肴的佳話。“三美豆腐”流傳至今,馳名中外。
“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喜慶壽宴時的第一道名菜。從漢初到清末,歷代的許多皇帝都親臨曲阜孔府祭祀孔子。其中乾隆皇帝就去過七次。至于達官顯貴,文人雅士前往朝拜者更為眾多。因而孔府設宴招待十分頻繁,孔宴聞名四海。八仙過海鬧羅漢是孔府許多名菜中的一種,它選料齊全,此菜用雞作為羅漢,以魚翅、海參、鮑魚、魚骨、魚肚、蝦、蘆筍、火腿等八種主料為八仙,故名為八仙過海鬧羅漢。食物多樣,盛器別致。此菜一上席隨即開鑼唱戲,一面品嘗美味,一面聽戲,十分熱鬧。主料:雞胸脯肉300 g,魚翅(干)50 g,海參(水浸)50 g,鮑魚干50 g,魚肚50 g,青蝦100 g,火腿100 g,白魚250 g蘆筍50 g,生菜(團葉)50 g,黃酒50 g,鹽5 g,姜5 g,味精3 g,豬油(煉制)30 g。取雞脯肉150 g斬成雞泥,用其中一部分鑲在碗底上,做成羅漢錢狀,其余雞脯肉切成長條:將白魚宰殺治凈,片取凈肉250 g,切成條,用刀劃開夾入魚骨,活青蝦做成蝦環(huán),將水發(fā)魚翅與剩下的雞泥做成菊花魚翅形,水發(fā)海參做成蝴蝶形,鮑魚切成片,魚肚切成片,蘆筍發(fā)好后選取八根,將上述食物用精鹽、味精、黃酒調好口味,上籠蒸熟取出,分別放入磁罐,擺成八方,中間放羅漢雞,上面撒火腿片、姜片及汆好的生菜葉,將燒開的雞湯和少許熟豬油澆上即成。原料多樣,湯汁濃鮮,色澤美觀,形如八仙與羅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