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躍興
寫下這個題目,我想先來講一個文人與素食故事。
1929年5月間,弘一法師由周孟由、吳碧華陪同,乘船從溫州到了上海。第二天一大早,弘一法師專程去拜訪知交黃慶瀾。朋友相見,所談甚歡。中午,黃慶瀾備下素席。菜一道道擺上來,先是6個盤,又是10個碗,素雞、素火腿樣樣齊全,十分豐盛。可是,弘一法師沒吃幾口便離開素席,眾人皆以為他是去小解。誰知弘一法師竟去了廚房。他見廚房里拋棄了許多菜葉,覺得可惜,遂一一撿起,問廚房可否洗凈燒成菜給他吃。廚房一陣忙碌。待大家找到他時,弘一法師正津津有味地吃著呢。他說,菜葉燒熟吃著更香……
弘一大師這個吃素食的故事,也許為不少所知曉。但是,這卻是許多中國文人與素食因緣的一個,且具有一定的時代性。這使人想到中國文人倡導(dǎo)生活藝術(shù)的代表者,清代的張潮。他在《幽夢影》中所說:“素食氣不濁”。所以,弘一大師鐘愛素食,不止是他的宗教生活需要,性靈的需要,心靈的需要,更是借以培其清越之志,養(yǎng)其浩然之氣吧……
實際上,自古歷代文人與素食關(guān)系便非常密切?!赌印まo過篇》《莊子》《管子》《儀禮》等我國傳統(tǒng)文化古籍中,都曾提到過“素食”。不知墨子、莊子、管子這些文人是否也愛吃素食,單說他們把素食記載在文化典籍中,就是不小的功勞。所以,在中國文人與飲食的密切關(guān)系中,是不能忽略文人對素食的愛好。如果我們沒有忘卻的話,瞿秋白在就義前所寫的《多余的話》中最后便是“中國的豆腐好吃”這樣一句贊揚素食的話……
清代的李漁可說是美食大家,但他也是極看重素食的。在《閑情偶寄》“飲饌部”中,李漁談到他撰寫《飲饌部》的目的時,便很清楚地表露了他的這種推崇素食的思想認識:“吾輯《飲饌》一卷,后肉食而首蔬菜,一以崇儉,一以復(fù)古;至重宰割而惜生命,又其念茲在茲,而不忍或忘者矣?!憋@然,“后肉食而首蔬菜”這種素食思想,是明確地包含著李漁對待動物生命的真誠體恤情懷和可貴的尊重態(tài)度,這已經(jīng)頗近于現(xiàn)代人對待動物生命的思想了。有人評價李漁是一個“人道主義美食家”,此足可證明。
李漁的這種飲食思想,林語堂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在他的《論肚子》一文中,林語堂不僅引用了李漁所謂口腹嗜欲“遂為萬古生人之累者”這樣的在飲食上戒欲的思想所體現(xiàn)的素食意義,而且,由此表明了在他的飲食思想中占重要地位的關(guān)于素食的認識。在林語堂看來,世界上之所以存在著矛盾紛爭,弱肉強食,格斗殺戮,是因為人類的肉食,或說人類早已成為肉食人種,遂造成了這種人性性情。草食人種的天性都是和平、善良、沉靜的,肉食者則多是格斗、操縱、欺詐的……于是林語堂設(shè)想,“草食人種的繁殖超過肉食人種的繁殖:這就是人類的真進化?!边@其中固然反映了林語堂的幽默人生觀,但誰又能否認這不是流露了林語堂的社會政治理想呢?
對于素食的態(tài)度,應(yīng)該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化財富。這一點,西方素食主義者的思想,可以充分說明問題。西方很早便形成了素食主義的傳統(tǒng),并涌現(xiàn)出了許多素食主義者,比如具有“素食主義之父”稱號的畢達哥拉斯、蘇格拉底、柏拉圖,還有文藝復(fù)興時期的但丁、達·芬奇、莎士比亞、彼得拉克、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拉伯雷,以及晚近的雪萊、托爾斯泰、蕭伯納、梭羅、愛因斯坦等人。在世界素食主義的發(fā)展過程中,這可謂是一個素食主義者的大陣營,他們對西方素食主義思想和文化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耐人尋味的是,這些素食主義者,在人類文化精神史上他們幾乎都是哲學(xué)、文學(xué)、藝術(shù)、科學(xué)方面的最為杰出的時代巨人。他們接受發(fā)展了素食主義的思想傳統(tǒng)。這說明,素食主義的思想,是應(yīng)該成為人類文化中的一種精神信仰。事實上也是如此,這些素食主義者的行為,都是對這種文化精神信仰的堅定實踐。19世紀的美國作家梭羅,選擇素食,是認為素食“天然與個人信仰和自我完善有關(guān)”。托爾斯泰選擇素食,是出于對自己的道德節(jié)制和自律。蕭伯納選擇素食,是為了健康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他們對素食的生活態(tài)度,逐漸為西方現(xiàn)代素食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素食本是英雄和圣人的食物”。這是對文人中這些素食主義者最準確的高度贊譽。的確,按照卡萊爾的英雄崇拜理論來看,這些西方的前賢、哲人,在人類精神文化歷史上都是彪炳千秋的文化英雄,同樣,這些文人英雄在素食主義的發(fā)展中也已成為了不朽的精神巨人,令人深深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