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恒三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一句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諺語。其中,最美味、最美觀,食材、加工工藝最挑剔、嚴格(甚至于苛刻的程度),也最受老年人和孩子喜歡的就是糖醋酥魚了。
“好水出好魚,好魚做酥魚”。就像某品牌牛奶廣告語所說的:“可不是所有的魚都可以做酥魚的”。第一是做糖醋酥魚的品種必須是家鄉(xiāng)潔凈、流動的河水、溪水中出產的一種鯽魚,它們吃的是水草,喝的是天然純凈水,而且是不喂飼料、沒有經過人為育種、放養(yǎng)的土生土長的野生魚;第二是魚形體要小、均勻(四指長,約250 g),否則,會造成生熟時間、程度不一,既不美觀,也不美味;第三燉煮的時間長達一夜(10~12 h),否則,不容易入味,而且魚刺難以糖醋化,達不到入口即化、甜香軟糯、回味悠長、百吃不厭的口感。這是短期、經過喂養(yǎng)的家魚所難以做到的,也是其他魚類所望“洋”(魚)興嘆、自愧不如的原因所在。
“白銀盤里盛美味”。當大小均勻、活蹦亂跳的鯽魚,經過開膛、去鱗、去籽等仔細、認真地加工處理后,集中放進農家特有的一種陶缸里,加上鹽(最好是大粒的粗鹽)、五香粉(主要成分由茴香、生姜粉、蒜粉等香料組成)、料酒、醬油、醋(以家鄉(xiāng)古法釀造的糯米陳醋最為上乘),稍作揉搓、腌漬,一個時辰(2 h)后,加適量面粉、雞蛋清進行掛漿掛糊。這要很好的掌握水與面、蛋清的比例,稀了掛不住,稠了魚肉會有“塞”牙的感覺(俗稱柴)?!笆炷苌伞保拜p車熟路”。自然難不倒心靈手巧的主婦們。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掛漿后的魚兒們,一條條通體雪白、氣度不凡。當鍋里的油溫達到微微冒青煙時,用筷子一一把它們請下鍋。藍色的火苗輕盈地舔著鍋底,魚兒們先是不約而同地沉到鍋底,再爭先恐后地躍出油面,閃耀著美麗的光澤,散發(fā)著一陣比一陣濃郁的香氣,真讓人“聞香下馬、垂涎三尺”?!奥Τ黾毣睢?,此時也是一個關鍵的步驟,除了入味外,更重要的是把細刺炸透,為下一步酥化打下基礎。如果做不好、不細,那就功虧一簣、半途而廢了。炸好的魚兒已經接近成熟,可以做下酒菜,但刺還在,還沒有達到酥的程度。
“功到自然成”,“行百里者半九十”。炸好的魚兒們端到一旁瀝油、休息(“餳餳”)。這時,把余油清除后的鍋里放好了早就準備好的白菜葉、姜片、蔥段(不容易粘鍋、煳底的蔬菜葉、莖),把魚兒一層層地鋪上,再加上適量的鹽、陳醋、白糖、清水,大火燒開后,轉至小火。兒時燒的是柴草,大人們倒也省事、省心,在厚厚的底火灰燼上放上一根榆木、柳木墩或疙瘩,開始是細火慢燉,后來干脆來個徐徐散熱。“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經過一夜烘烤,水分已經無影無蹤,魚兒們一條條金燦燦的、香噴噴的,浸潤、入味的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地步。用筷子夾起一條,一股奇香撲面而來,開始擔心魚刺不敢大快朵頤,后來怎么狼吞虎咽,也不見絲毫魚刺,于是就像風卷殘云地放心地吃起來(家鄉(xiāng)有個形象比喻,糖醋酥魚像紅薯一樣可以入口即化、如若無骨)?!拌F到蕪湖自成鋼,人到蚌埠自成龍,火候到了(菜)比肉香”。不要說吃上一口是一種難得的享受,就是看上一眼,也覺得口舌生香、垂涎三尺。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作為復合味菜肴的代表,酥魚最為奇妙,最見功夫、最有難度,也是最能顯現廚師水平和最大的秘訣,在于它糖、醋、鹽的比例上(醋、糖少了無法軟化魚刺,多了又過酸、過油、過膩。而鹽更是高手的試金石,是制作酥魚與其他菜肴的靈魂,決定美味程度的分水嶺與溫度計),量不夠則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與要求,多了則大相徑庭、相去甚遠,真可謂“增一分則太赤,減一分則太白”。這種精準、精確的組合,時間與火候的掌握,不僅僅需要技術的學習與傳承,更需要用心體驗,用心領會,用心揣摩,難怪人們說“活到老學到老,活到八十酥魚還不覺得好(還不覺得巧)”!
“少吃多滋味”,“好東西要共同分享”。大人們還用荷葉或棉布把它們包住,送給左鄰右舍、至愛親朋,所以,我們家不做它,倒是經常能吃到它,我當時很奇怪,現在我明白了,“美味美味,美在食,更美在心”。
現在,各種魚類琳瑯滿目、眼花繚亂,加工工藝和加工技巧也更是推陳出新、層出不窮。但總讓人覺得少了什么,現在我想明白了:那些東西雖好,卻不是家鄉(xiāng)的味道,愛的味道,時光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