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nèi)選段】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翻開斷磚來,有時會遇見蜈蚣;還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會拍的一聲,從后竅噴出一陣煙霧。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擁腫的根。有人說,何首烏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來,牽連不斷地拔起來,也曾因此弄壞了泥墻,卻從來沒有見過有一塊根像人樣。如果不怕刺,還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攢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遠。
…………
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而且還是全城中稱為最嚴厲的書塾。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罷,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罷,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罷……都無從知道??偠灾何覍⒉荒艹5桨俨輬@了。Ade,我的蟋蟀們!Ade,我的覆盆子們和木蓮們!……
出門向東,不上半里,走過一道石橋,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沒有孔子牌位,我們便對著那匾和鹿行禮。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禮時,先生便和藹地在一旁答禮。他是一個高而瘦的老人,須發(fā)都花白了,還戴著大眼鏡。我對他很恭敬,因為我早聽到,他是本城中極方正,質(zhì)樸,博學的人。
2.我就只讀書,正午習字,晚上對課。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不過給我讀的書漸漸加多,對課也漸漸地加上字去,從三言到五言,終于到七言了。
三味書屋后面也有一個園,雖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蒼蠅喂螞蟻,靜悄悄地沒有聲音。然而同窗們到園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書房里便大叫起來:
“人都到哪里去了?!”
人們便一個一個陸續(xù)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大聲道:
“讀書!”
(以上片段均出自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課外選段】
1.過了河,我矮小的身影瞬間就融進了一望無際的莊稼地。在一片接一片的玉米林、大豆田、棉花叢和隆起的墳包間疾速穿行,路上已經(jīng)少有人影,風吹著莊稼葉子以及莊稼葉子摩擦我的衣服發(fā)出的沙沙聲,仿佛蠶兒在咀嚼桑葉。偶爾,癩蛤蟆從腳下穿過,瞬間就隱入了田埂另一邊的草叢。一只鳥兒倏地飛起來,在我的目送下,一直飛向藍幽幽的夜空深處,飛向銀盤似的月亮里去了。因為有月光帶著我回家,因為衣服上、鞋子上、臉和手上都黏上了星星點點的月光碎片,我不但沒有感到絲毫害怕,而且到家后很久,心里還被巨大的興奮和快樂充滿著。
如今奔忙在這座城市里,月光已經(jīng)成了巨大的奢侈。這里有燈紅酒綠,有忙不完的工作和死氣沉沉的子夜,有救護車尖叫著疾馳而過,有二十四小時不間斷的電視節(jié)目,有印刷體的天下大事,卻唯獨沒有月光引誘我出門或帶我回家,沒有星星點點的月光碎片黏上我疲倦的眉頭。
(節(jié)選自谷禾《有月光》)
2.山之上一抹淡淡的白云,想著父親一生兩袖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都不。從小我們家里誰都惋惜著,因為那樣的小嘴,大眼睛與長睫毛,生在男孩子臉上簡直是白糟蹋了。長輩就愛問他:“你把睫毛借給我好不好?明天就還你?!比欢偸且豢诨亟^了。有一次,大家說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問道:“有我好看嗎?”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虛榮心。
我比他大一歲,比他會說話,比他身體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一同玩的時候,總是我出主意。我們是《金家莊》上能征慣戰(zhàn)的兩員驍將,我叫月紅,他叫杏紅,我使一口寶劍,他使兩只銅錘,還有許許多多虛擬的伙伴。開幕的時候永遠是黃昏,金大媽在公眾的廚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飽餐戰(zhàn)飯,趁著月色翻過山頭去攻打蠻人。路上偶爾殺兩頭老虎,劫個老虎蛋,那是巴斗大的錦毛球,剖開來像白煮雞蛋,可是蛋黃是圓的。我弟弟常常不聽我的調(diào)派,因而爭吵起來,他是“既不能命,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實在是秀美可愛。有時候我也讓他編個故事:一個旅行的人為老虎追趕著,趕著,趕著,潑風似的跑,后頭“嗚嗚”趕著……沒等他說完,我已經(jīng)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當個小玩意。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讀的時候多,難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過的是何等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見他,吃了一驚。他變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趕緊的藍布罩衫,租了許多連環(huán)圖畫來看……大家紛紛告訴我他的劣跡,逃學,忤逆,沒志氣。我比誰都氣憤,附和著眾人,如此激烈地詆毀他,他們反而倒過來勸我了。
(節(jié)選自張愛玲《弟弟》)
讀寫對接
所謂對比法,即把對立的事物,通過一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使形象更加鮮明,性質(zhì)更加突出,以增強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如杜甫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把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老百姓的饑寒交迫集中在一個場景中,揭露了貧富懸殊的殘酷現(xiàn)實。
細讀課內(nèi)片段,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將百草園的無限趣味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進行了對比,襯托出前者的生氣勃勃與后者的死氣沉沉;此外,這里還有在三味書屋讀書與到屋后小園尋趣的對比,同樣反襯出三味書屋生活的枯燥無味。
在谷禾的《有月光》中,作者從鄉(xiāng)村夜晚的月光寫到城市無月光的夜晚,在鮮明的對比中,使讀者體會到鄉(xiāng)村生活的恬美與詩意、都市的喧囂與繁亂,表達了自己親近自然、追求詩意的美好愿望,以及對身居都市、遠離自然的無奈和嘆惋。
而在張愛玲的《弟弟》中,所用的對比,不只是關于姐弟兩人外貌、氣質(zhì)和生活態(tài)度的對比,更多的是童年生活的熱烈、歡快、自在與后來環(huán)境的冷酷、人物的冷漠所進行的對比。作者寫了人的變化,也寫了人所處的環(huán)境的變化。弟弟從小被大人們嬌慣,在玩笑、惋惜、稱贊中變得虛榮;有了后媽以后,他內(nèi)心消沉,滋長著平庸和冷淡。與弟弟的變化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姐姐對弟弟不變的愛——前半部分表現(xiàn)為直接的疼愛和寬容,后半部分則表現(xiàn)為氣憤、憂慮和深深的惋惜。
具體寫作時,同學們可通過以下三種結(jié)構(gòu)來促成對比:
一、橫向?qū)Ρ?。即把具有可比性的不同事物、不同態(tài)度、不同的人放在同一場合內(nèi)進行比較,比出真假、正誤、好壞,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特色。比如兩個人、兩幅畫、兩處景色等。
二、縱向?qū)Ρ取<匆詴r間為軸,把同一事物、同一個人放在不同歷史時期、事物的不同發(fā)展階段進行對比,表現(xiàn)出變化、發(fā)展的過程。
三、自身對比。指同一事物內(nèi)部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統(tǒng)一、不協(xié)調(diào)、自相矛盾的現(xiàn)象之間的對照比較。例如:人物的語言與行動、表象與本質(zhì)、享受與奉獻等相反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