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風
摘 要:STEM教育理念最早起源于美國,它是一個綜合詞即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英文首字母的縮寫。STEM課程設置的重點也是加強對學生這四方面能力的教育:一是運用科學知識的能力以及了解自然界并參與和影響自然界的過程;二是使用、管理、理解和評價技術的能力;三是對技術工程設計與開發(fā)過程的理解運用;最后是數學能力也就是發(fā)現、表達、解釋和解決多種情境下數學問題的能力。目前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迅猛發(fā)展,在不斷地與國際接軌的過程中,STEM教育理念也逐漸被國人接受。國家教育改革的全面升級,素質教育的全面提升也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時期。
關鍵詞:STEM;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創(chuàng)新;自我提高
如果仔細研究STEM教學理念,其實就會感覺這是一個深入淺出的過程。它要求執(zhí)教者能夠用一種綜合性思維,在日常教學中運用生動有趣極具生活化的不拘一格的形式對學生因材施教,寓教于樂,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和開拓發(fā)散性思維,并養(yǎng)成愿意通過親手實踐、親自探索的方法尋找答案的思維習慣。不過這一過程考量的也是教師知識的積累程度,跨學科綜合運用能力,對教師的思維跳躍性、發(fā)散性都有很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做到突破傳統,大膽創(chuàng)新,摸索經驗,合理使用STEM教學模式呢?
一、理解STEM教育理念
縱觀中國的傳統語文教學,側重于“知識傳授”,著重追求“目的”,使大部分學生即使進入高年段也不能夠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分析問題方式單一老化,思想受到了極大的禁錮。如何打破現狀,去舊存新,則需要小學語文老師能夠正確理解STEM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總體上就是“綜合”的意思。在日常教學中不拘泥于單一形式,不走套路,實現多學科的整合、互補、相互支撐。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無法使用一種方法解決問題,往往都是多領域、多學科的聯動支持才能提供足夠的解決辦法:《兩小兒辯日》中如果孔子能夠了解一些物理知識,知道早上的太陽是斜射,單位面積上得到的陽光少,而中午的太陽是直射,單位面積上得到的陽光更多的話,就不會被嘲笑,即使知識淵博也有回答不了的問題。
二、如何在課堂上正確運用STEM進行教學
(一)以學生為中心
在小學語文中滲透STEM教學思想,不僅要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培養(yǎng)和強化觀察能力,更要幫助學生學會從多角度去認知和解決問題;通過多學科的融合養(yǎng)成從多維度去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STEM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使用,可以幫助學生理解世間萬物的運行本質,而不只局限于課堂教學內容。老師只有做到打開學生的思維空間,以“人”為本才能夠完成對學生素質教育的提升。
例如,在學習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時,請孩子在預習這篇課文時搜集“我們的日子為什么會一去不復返呢?”的答案。讓學生通過自己對“時間”這個觀念的理解去多角度、多層次地分析來獲得認知上的積累,完成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再如老師在深度解析這篇文章的精神寄托時,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搜集整理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資料。讓學生從歷史和政治的角度去理解作者所要闡述的精神世界,明白作者為什么會如此彷徨、苦悶卻又不甘心沉淪,在人生的道路上苦苦掙扎,追求光明——這個熱血青年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趕路,所以才留下了匆匆的身影。
(二)教師的評價多元化
STEM教學也注重教師自身修養(yǎng)和文化內涵的提高。老師對學生的評價也是語文課堂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老師評價的是否恰當,評價方式是否多元決定了老師評價效果的質量和有效性。老師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在這個環(huán)節(jié)得以體現。這一切與教師的知識儲備是分不開的,我們不再是象牙塔中的與世隔絕的教書匠,社會發(fā)展到今天都是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變化,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我們和學生之間就會產生巨大的代溝,讓學生認為我們是落后的、老朽的,如果老師不能成為學生崇拜的對象就必將遭到學生的厭棄而對學習失去興趣。
曾幾何時“非常好”被“特好”代替,之后是“巨好”“超好”,雖然這些網絡流行語像風一樣一飄而過,沒能夠長時間地留在時代背景當中,我舉此例的目的是想讓大家“管中窺豹”,拿出一種與時俱進的決心,學會從孩子的角度評價孩子的回答,不以成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人生觀來桎梏孩子的思維,可以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抉擇者。
三、樹立大膽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在實踐中積累經驗
創(chuàng)新精神始終是語文教師應有的職業(yè)素養(yǎng)。STEM教學崇尚多元化,讓學生擁有自主選擇的權利和空間是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不斷探索的課題。課堂教學綜合化、教學方式游戲化都可以把學生先從繁重的學習壓力中解脫出來,插上探究的翅膀,在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中鞏固語文知識。
STEM教學理念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產生于1986年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發(fā)表的《本科的科學、數學和工程教育》報告,直至2006年大面積有規(guī)模地研究推廣,所以如何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讓STEM教育理念生根發(fā)芽還需中國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與探索。
參考文獻:
[1]徐俊.“STEM+”引領語文學科華麗轉身:傳統課堂轉向、轉型之思[J].語文知識,2016(10).
[2]畢明山.STEM概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反思[J].新課程小學(小學),2017(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