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
在以知識檢測為主的現(xiàn)實語文教學中,如何將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是一個值得探宄的問題。
何謂“素養(yǎng)”?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即“平日的修養(yǎng)”,也就是學生在日常聽、說、讀、寫這些基本能力方面所體現(xiàn)出來的修養(yǎng)。在當下,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大家都知道教育要立足于學生素質的培養(yǎng)提高,但教育評價的方式,人才選拔的考試機制,都注定了學校的課堂語文教學是以知識為主的,特別是課后的作業(yè)鞏固基本上是純粹的知識鞏固了。如何在知識的傳授、積累中擠出一條路來,培養(yǎng)學生的素養(yǎng)?
微信,今天的人們老老少少都會用,也是最為普及的一種新媒體方式,它強大的視聽傳播功能不僅讓人們能聽得到,還能看得到,不僅能一對一的交流,還能在微信群內多對多的交流。這些功能為語文的聽說讀寫基本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創(chuàng)設了一種新的傳授方式,新的評價方式。
從2017年暑假開始,我在布置學生假期作業(yè)時,嘗試借助新媒體
微信群,系統(tǒng)性的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訓練。
一、初一階段:運用微信功能,培養(yǎng)學生朗讀古詩文習慣,訓練古詩文語感,積累傳統(tǒng)經典文化
初一假期的作業(yè)是:古詩文經典誦讀打卡。要求每位學生在班級家校微信群內,假期每天上傳一段古詩文經典誦讀的視頻或音頻,老師每天點評,家長學生也可參與欣賞點評。
以下是當時我每天點評的記錄節(jié)選:
“(7月5日)今天共有44位同學閱讀打卡,從讀的神情看,大家一天比一天自然了,基本看不到頭兩天的那種忍俊不禁的神態(tài)了。從表達與演講的技能上說,這是一種在公眾場合朗讀演講的膽量收獲,堅持下來,我們一個個站到臺上去,就都能像劉老師一樣啦!”
“(7月7日)今天共有52位同學讀了古詩文,都注意了詩歌的節(jié)奏和文言的句讀,雨權、付饒今天的文言讀得很好哦,其他同學也讀得很流利,有幾個大家沒注意的地方:“忘/路之遠近”,不是“忘路/之遠近”,以遺(wei)陛下;屋舍(she)儼然;清莎、湯越可語速放慢點,讓句讀更分明些。為大家鼓掌哦!”
從讀書姿態(tài)的不自然到自然,從讀文言文的句讀含糊到句讀分明,且能有情感處理,文章的文體特色處理等,這些,體現(xiàn)出來的無不是學生文言文素養(yǎng)的提高。
古詩文學習是初中階段教學的難點重點,對于初中學生來說,文言文的學習難度大,花費的時間多。課堂教學中學生為積累文言詞語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去記背文言詞語。這種學習方式,這種積累有必要,且在應付短期的教材知識的檢測效果也許會不錯,但對學生文言閱讀素養(yǎng)的提高,效果卻不見得好。因為文言文的閱讀理解需要文言語感,而文言語感的養(yǎng)成可以說只有一條路,那就是多讀。對于學生來說,如沒有一種讀書的氛圍,沒有監(jiān)督的力量,沒有及時的指導,學生要堅持整個暑假都朗讀是很難的。那么,借助微信群的視頻、音頻功能,學生可將朗讀的文言文傳上來,老師可以很方便的點評,引導;更主要的是因為有了微信群,整個班級就有了誦讀氛圍,這對初中學生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動力和監(jiān)督力量。
沒有評價與反饋的教育活動都是低效甚至無效的,假期的閱讀打卡作業(yè)我們有一套反饋評價機制:首先,每天的朗讀打卡情況由每個團隊小組長登記,全假期每個同學是否完成打卡任務,每個同學具體打卡多少次一目了然;然后,新學期開學后舉行“假期朗讀打卡評獎活動”,分為一、二、三等獎,一等獎是打卡30天以上,二等獎是打卡25天以上,三等獎是打卡20天以上。在家長的支持下,給獲獎的同學給予物質獎勵。
活動后,有學生提出建議將這種方式運用到平時的學校學習中來:“(石梓豪總結感悟)通過閱讀打卡,我從原來不擅長朗讀,甚至畏懼朗讀,變成了現(xiàn)在學會如何朗讀,也熱衷于朗讀。建議:在周內學習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出題,再經老師挑選與改良再于周末公布題目,可加強互動性?!睂W生的這種思考,不正是一種探宄創(chuàng)新的素質體現(xiàn)嗎?
二、初二階段:運用微信功能,引導督促學生有方向的深入賞析經典文學作品,提高欣賞能力和表達能力
初二假期的作業(yè)是:閱讀《水滸傳》,依據(jù)老師的話題寫一段評說性文字,上傳家校微信群,大家分享。具體操作如下:每三天老師給出閱讀《水滸傳》的具體回目,針對相關回目老師設計“評說話題”,學生寫出自己的評說觀點。
這次的水滸評說我設計的評說話題節(jié)選如下:
1.《水滸》評說一:高俅是《水滸》中的一個較重要的角色,也是最早出場的重要小說人物形象,為什么作者要先寫高俅這個反面角色呢,你通過他探究出了哪些問題?
2.《水滸》評說二:魯這是水滸英雄好漢中一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他出場早,3-8回多寫他。你認為:魯達是魯莽的和尚還是率真的英雄?請結合他的相關故事情節(jié)及人物描寫分析,表達你的觀點。
3.《水滸》評說三:林沖為什么會落草為寇?他作為八十萬禁軍教頭,是自愿走上梁山,反抗朝廷嗎?淺析林沖的造反色彩與順民意識。
4.《水滸》評說四:第12-17回出場的主要是青面獸楊志和智多星吳用等一伙。這幾回主要講述的重要情節(jié)是“智取生辰綱”。探究題:“從楊志押送生辰綱,吳用智取生辰綱看做事成功的因素”。
5.《水滸》評說五:先請大家依照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先后順序,排列與武松有關的故事情節(jié),例如:“景陽岡打虎”用這樣簡短的幾個字概括每個情節(jié)。然后探究:從武松看中國古人的道義觀和生命觀。
這次作業(yè)完成后,我整理了學生的評說文字,一共有兩萬多字。學生的評說雖然有時幼稚,但足以見出了他的思考。并且這樣的活動,避免了學生在閱讀經典名著時的犯懶情緒,減少了學生閱讀經典時的走馬觀花概率,培養(yǎng)了學生精閱讀能力,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下面的幾則評說,記錄下了學生的思考:
1.高俅本來是一個社會上的小混混,但是因球踢得好而被宋徽宗賞識,并予以高官,突出了當時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以及朝廷的黑暗。 這表明了作者的觀點:國家動蕩,官逼民反,罪在皇帝和他寵信的官吏。.高俅將林沖逼上梁山,說明還會有更多的好漢也是如此,為后文梁山伯的強大作鋪墊。.高俅恩將仇報、奸詐狡猾、心胸狹窄,與其他梁山好漢的重情重義、心胸寬廣、敢于斗爭、勇猛無畏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梁山好漢的優(yōu)秀品質,表達了作者的情感。(評說人:李晗軒)
2.我認為魯達是個魯莽的和尚,理由如下:(1)魯達剛出場與史進喝酒時,雖見李忠是史進師傅,但只因怠慢了一會,就要打人。(2)在酒館吃酒時,聽見金式父女啼哭,便將碟子,杯子摔在地上。(3)當了和尚后,為了喝酒,邊將賣酒的人摔在地上。雖說魯達也有正義之舉,但在這些小事上,卻總沒有英雄之范,不是一個英雄真正該有的樣子。(評說人:李昌諭)
3.《水滸傳》評說:我認為魯達是一位率真的人。魯達在大鬧桃花村時,李忠和周通要去劫一些財物送給他,而魯達直接拿著桌上的財物,直接從山上滾下去來逃走。不是他沒有思考,是因為只有如此才逃得脫,說明他并不是一個魯莽的人。同時在宋江戰(zhàn)完方臘后,他知道官場之險惡,留在六扣寺里為僧,沒有隨宋江作官,說明他也有自己的智慧,不是一個魯莽之人,而是率真之人(評說人:莫鑫平)
從學生的評說中,我們不僅能看出學生真正的認真閱讀了,并且也看出了學生在評說過程中的互相學習,對相關文獻資料的信息搜集、鑒別。搜集、鑒別信息的能力,這是二十一世紀互聯(lián)網時代原住民應該具有的一種能力。
所有的教育行為都需要及時的反饋評價,這個暑假我伴同學生一起閱讀點評,每一個評說話題結束后我都有總結點評,節(jié)選如下:
(節(jié)選一)劉老師總結:第一次的評說,最可喜的是大家能暢所欲言,寫自己之所想,很棒哦!歸結起來,同學們有的從高俅的性格出發(fā),有的從高俅的發(fā)跡經歷出發(fā),有的從高俅與其他人物關系出發(fā),有的從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出發(fā),還有的從正反面人物的對比出發(fā),最后大家都探究到了這樣寫是解釋當時的社會現(xiàn)實,從而表現(xiàn)主題。甚至有的同學能結合歷史知識來分析。太棒了!如果把我們大家的所想按照由事件到人物形象,由人物到情節(jié),由情節(jié)到主題等等的順序寫下來,就是一篇小論文哦!為大家鼓掌!
這樣的假期作業(yè)學生能自信的展示自我,閱讀興趣得到極大的提高。一月有余的堅持,漸漸愛上了經典閱讀。
初一、初二的這兩項作業(yè)都是圍繞閱讀經典而設計的。在這兩個階段,統(tǒng)計下來學生閱讀的經典書目有《唐詩三百首》、《唐宋詞鑒賞>、《古文觀止》、《史記>、《閱微草堂筆記》、《戰(zhàn)國策》、《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等。
三、初三階段:有針對性的訓練“口語1分鐘說話”
長沙市的中考有一項語文口語考查,要求學生人機對話完成5道聽力題和1分鐘的主題說話。這是對學生的聽說能力素養(yǎng)的評價檢測。這兩年隨著抖音的出現(xiàn),出現(xiàn)了一種新的媒體形式
小程序。我利用這種媒介,在所任教的班級開展了說話打卡訓練,這次的點評主要由學生完成,老師每天安排5位同學點評全班同學的說話,在微信群發(fā)布,家長轉告孩子。這樣充分的把學生的聽、說、思、寫調動起來。
三年的實踐,我在運用新媒體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方面形成了基本的體系,在這個過程中深化了學生的人文底蘊,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樂學善學。這些正是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關注。
龍應臺曾經在《人文素養(yǎng)百年思索》的演講中說到:“文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文學,使你看見”。從學生、家長的讀后感悟中,我們也看到了這種閱讀打卡機制,讓學生的古文素養(yǎng),從看不見到看得見。當時有一位家長在群內這樣說:“記得禹熹每天上傳的經典詩文朗讀是《戰(zhàn)國策》的讀本。在上傳之前,他首先是讀一遍文章,初聽起來常常是結結巴巴,然后通過仔細對照注音,注釋和譯文,對文章有全面正確的理解后,再熟讀文本,這樣讀起來明顯就感覺流暢多了,最后當能繪聲繪色的朗讀出來后就錄音上傳。從孩子完成過程來看,深刻地感受到了他對文言文的閱讀理解和朗讀能力的提升,以及對如何賞析文學名著中的精華有了深層次的理解。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微信群打卡過程,見證了孩子對完成朗讀文言文和閱讀名著態(tài)度上的轉變,即從完成任務似的態(tài)度到形成良好習慣的華麗轉身?!?/p>
新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打破了三尺講臺的界限,讓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落到實處,生動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