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質疑是學生一種重要的學習能力,也是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的鑰匙。在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將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學生,禁錮著學生的思維,學生缺乏質疑的機會和深刻學習的過程,難以徹底、透徹地理解所學知識,無法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需求,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讓學生的思維處于活躍、積極的狀態(tài),實現(xiàn)高效學習、有效學習和優(yōu)質學習。
一、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讓學生敢于質疑
學生活潑、好動,對新鮮事物有著很強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師應給學生創(chuàng)設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會敞開心扉,才敢于質疑,不被課堂所束縛。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置于課堂中央,讓學生有質疑的勇氣,敢于對教師的意見說“不”,讓學生的思維彰顯個性。
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征時,教師在多媒體教學設備上出示一些氣球,每個氣球上面都有一個數,讓學生快速猜出這個數是不是2或者5的倍數,隨著一個個氣球的升起,既讓學生復習了舊知,又營造了輕松、和諧的氣氛。然后教師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將要學習3的倍數的特征,下面老師也和大家玩一個游戲,大家任意說一個數,老師直接說出它是不是3的倍數,同學們可以口算、筆算或者利用計算器驗證?!睂W生們聽后,非常吃驚,都開始質疑。學生們帶著質疑,說了一些數,教師立即進行了判斷,學生們經過驗證,發(fā)現(xiàn)每次都準確無誤。學生們心生疑問:老師是不是掌握了什么竅門?帶著質疑進入了新知探索中。
上述案例,教師首先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出發(fā),通過游戲引入,營造了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于質疑,并且?guī)е@份疑問主動地投入到新知探索中,增強了學習的內驅力。
二、提供質疑機會,讓學生樂于質疑
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教學的媒介是“粉筆+黑板”,學生只能被動聽講,缺少主動質疑的機會。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創(chuàng)造質疑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讓學生擁有更多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索、互動。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問題,遇到問題就會質疑,質疑的次數也必定會從無到有、由少到多,不斷提升質疑能力。
在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教師沒有直接告知規(guī)律,而是讓學生拿出不同長度的小棒,從中任意抽取3根,看看抽取的3根小棒是否可以圍成三角形。很多學生感到好奇,心中開始質疑:三角形由三條邊圍成,3根小棒肯定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呀,老師怎么說是否呢?學生們帶著自己的質疑投入到了動手操作中,很快學生們便發(fā)現(xiàn)了問題,有的學生抽取的3根小棒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而有的學生抽取的3根小棒卻不可以圍成三角形。在動手操作后,學生心中的疑問更重了,但又不知道怎樣解釋這個現(xiàn)象,對新知探索的欲望更強了。于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交流,將能圍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數據和不能圍成三角形3根小棒的數據進行了整理,然后觀察整理的數據,順利地得出了結論。
上述案例,教師針對教學內容的特點,為學生提供了大膽質疑的機會,進而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發(fā)揮指尖的智慧,改變“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tài)。
三、注重因勢利導,讓學生善于質疑
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行為,而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對學生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不僅要鼓勵、呵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還要以學生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對課堂進行充分的預設,哪些地方學生會質疑,哪些知識藏有“陷阱”,積極鼓勵學生轉換思維進行質疑,從而讓靈動的思維浸潤課堂。
在教學《異分母分數大小比較》的時候,教師出示問題:“小軍和小麗各有一瓶相同的果汁,小軍喝了果汁的3/5,小麗喝了果汁的4/9,誰喝的果汁多一些?”顯然,這道題目就是要比較3/5和4/9的大小,學生們大多是用通分的方法進行比較的,因為27/45>20/45,所以3/5>4/9,小軍喝得多一些。這時有些學生產生了質疑,這兩個分數如果不通分,可以比較大小嗎?顯然,這是學生反向思考提出的質疑,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研究方向。教師因勢利導,抓住契機,對學生說:“對呀,如果不通分可以比較嗎?”這樣的質疑驅動學生另辟蹊徑,重新探尋解決問題的途徑,有的學生將它們轉化成了小數進行比較,也有學生想到了和“1/2”進行比較,都能順利得出結論。
上述案例,教師面對課堂中學生意外的質疑,沒有置之不理,而是順學而引導,讓學生能從反向思維的角度分析問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品質,很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質疑能力。
總之,質疑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品質之一,也是學生高效學習數學的有效保證。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意識和質疑能力,讓學生“樂于”質疑、“善于”質疑,體驗數學學習的魅力,實現(xiàn)可持續(xù)發(fā)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東縣栟茶鎮(zhèn)滸澪小學)
責任編輯:潘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