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玉茹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解讀》指出,課程的基本理念以審美為核心,強調音樂實踐等有五個要點,其中第三點: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綜合音樂課堂應該強調情境學習,將各學科領域所掌握的藝術能力和知識綜合起來,音樂舞蹈、戲劇、美術、律動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第四點: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泟∽鳛閺V府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它無疑是弘揚民族音樂的具體表現(xiàn)。
曲藝文化必須依靠一代人一代人的不斷堅持和努力,要讓每一代的孩子們從小就在廣府曲藝的熏陶下長大,在粵曲傳統(tǒng)的滋潤中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時代大格局的藝術鑒賞能力。在循序漸進的文化浸潤式教育中逐漸激發(fā)青少年的鄉(xiāng)土意識,從而產生鄉(xiāng)土文化的認同感,文化傳承的責任感,培養(yǎng)他們承擔責任的實踐能力和堅定他們前行的信念。讓粵劇進入課堂,能讓粵劇走進孩子的生活,是一代一代地把粵劇的火種傳承下去一個重要途徑。
一、音樂教師要有粵曲基本文化素養(yǎng)
一是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自身要足夠的了解粵曲曲藝文化,明白當中的文化精髓,能領略其文化精神,將它們好好消化,在自身的身體中孕育出一股積極向上,有藝術內涵,有優(yōu)質文化素養(yǎng)的曲藝清流。只有當我們做好這些才可以從粵曲文化中提取瓊漿玉露來滋潤傳統(tǒng)文化營養(yǎng)不良的青少年,才能搞好的引導青少年了解、學習,從被動灌輸?shù)街鲃游?,從沒有興趣到深深喜愛。
二是作為上課老師,課時的設置和課堂的質量需要得到高度的保證。第一在曲目的挑選上要下足功夫,對于剛剛入門的學生來說,輕快典雅,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廣東小曲小調可以讓他們初步感受到粵曲的韻律和節(jié)奏,剔除一些有關粵曲不正確的解讀,讓孩子帶著好奇和求知的欲望去學習,不僅提高他們學習的效率,還有大大提升了吸收效率。在課時的設置上要有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一時,應該重熏陶,營造一個良好的傳統(tǒng)文化氛圍,在舒適的文化氛圍中,溫和的浸潤學生的文化生活,讓他們的文化生活中有粵曲曲藝的一筆,而這一筆將隨著年月漸漸加重,最后當是當代青少年校園學習生活中濃墨重彩。
二、讓粵曲真正走到孩子的身邊
嶺南文化的文化品牌——粵曲,要讓青少年在接觸粵曲的時候不僅僅只是聽到了粵曲的粵韻,更要聽到了粵曲曲目中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對品牌所能夠帶來的文化價值的心理利益的追逐和個人情感的釋放。
1、一是想讓青少年真真正正進入到了粵曲領域,單憑創(chuàng)新的形式來吸引他們是不夠的,在引起關注的同時,更重要是培養(yǎng)其興趣愛好的形成,而品牌的力量正正就體現(xiàn)于此。他不僅僅是一個地區(qū)的名片,是一個曲藝的代言,更重要是讓人們不停留在粵曲大門前,勇敢邁入曲藝殿堂的一種勇氣和信念。說白了,就是讓青少年在精神上產生認同、共鳴,并使之持久信仰該品牌的理念追求。仍然然為讀書郎的青少年,課堂作為他們最熟悉的事物當之無愧。由此也給予了我們讓粵曲走入青少年身邊的靈感:讓粵曲進入課堂。當粵曲進入課堂,粵曲便以非常正式的方式進入到了青少年的學習當中,不僅保證了其接收的時間和場地,還保證了其接受內容的容量和質量。讓粵曲真正引起了家長和學生的重視,引起學校和社會的重視。進入課堂可以讓粵曲找到了足夠好的平臺和媒介走進大眾的視野當中。
二是善于運用新網(wǎng)絡新媒體,來創(chuàng)造適合孩子的接受方式,拓寬傳播范圍,加大影響范圍。借助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的時代背景,運用好先進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共享教學成果,將新穎的傳統(tǒng)曲藝音樂課堂展示在廣大社會人群的眼前,用成績與成果為自己的課堂做代言,用體驗了課堂的學生作為代言。教師可以布置有利于放松孩子學習壓力,豐富學生課外生活的輕松家庭作業(yè)來鞏固課堂的教學內容,例如讓他們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欣賞粵曲,給爸爸媽媽介紹自己學習的粵曲,向家人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手機記錄下自己課余時間的有關粵曲曲藝活動,用互聯(lián)網(wǎng)來進行共享,讓教師可以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并且很好的得到教學上的反饋。這樣的帶動,不僅讓孩子進入了粵曲曲藝的世界,更可以帶動他們的家的長的家庭一起加入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盛宴,從而營造良好的社會文化氛圍。
三是為青少年量身定做合適他們的曲目。為了能在文化中教育,在教育中完成孩子的全方面發(fā)展,粵曲曲藝在這個方面顯然是可以大放異彩的。我們將創(chuàng)作的視角放大到社會、綜合藝術、生活等各個領域,構建富有地方特色的創(chuàng)作模式,以學生為本創(chuàng)造符合他們年齡段的劇目。少兒粵曲在創(chuàng)作上不僅在內容上符合少年兒童的成長世界,更要唱腔的設計、音色的處理、語言的風格、人物的塑造都要是少兒能夠接受和駕馭的。這樣的作品弘揚社會正能量,歌頌人間的真善美,承載嶺南鄉(xiāng)土文化,從而激發(fā)學生濃郁的文化認同感,鄉(xiāng)土歸屬感,藝術自我表現(xiàn)欲望,更著讓學生通過曲藝學習中接收到正能量。例如我省著力打造省級少兒曲藝品牌,參與每年一度的“廣東省青少年明日之星曲藝大賽”。
四是給予他們充足的自我展示機會,讓他們在傳統(tǒng)藝術中找到自信與滿足感。進入課堂的曲藝勢必會有成果檢驗,也就是考核。怎樣的考核才可以讓他們喜愛并且可以真正起到作用呢?最好不過就是借此給予他們固定的自我展示機會。通過孩子們的曲藝表演,讓他們能真正走上舞臺,真正感受粵曲的表演,切身體驗到粵曲表演之美。通過鎂光燈下的表演,讓孩子在舞臺上積累表演的經驗,讓孩子在表演中積累對粵曲的喜愛,讓孩子在喜愛中快樂學習,讓孩子快樂學習中鑒定傳承。沒有比付出辛勤汗水而獲得認可更加能加深青少年對傳統(tǒng)曲藝的喜愛,沒有比歡笑和掌聲更好的讓他們在傳承曲藝中找到自信和獲得滿足感。
在校園課堂里讓學生學習和弘揚本鄉(xiāng)土優(yōu)秀的民間傳統(tǒng)藝術,讓傳統(tǒng)曲藝真正的讓孩子受益,讓孩子真心喜歡上曲藝,是孩子在人生旅途中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讓粵劇走進校園,在校園里濃墨重彩,更能讓粵劇曲藝這朵藝術奇葩更加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