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敘述的口吻溫柔委婉,撥動著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二戰(zhàn)期間,死神在德國的大地上飄蕩,讓戰(zhàn)火的硝煙彌漫,在小主人公莉賽爾前往被寄養(yǎng)家庭的路途中,也肆意奪走了她年幼弟弟的生命。但從《掘墓人手冊》起,她的人生開始有了變化,這本她從雪地里偷來的書讓她頭一次體驗到了閱讀的快樂。從那天開始,她開始從墓地、鎮(zhèn)長夫人寬闊的書房和廢墟中“偷”書,在那個黑暗的年代,文字一點點鑿破她內(nèi)心的堅冰,喂養(yǎng)著靈魂。
小莉賽爾一共只有14本書,其中有6本是偷來的,書的內(nèi)容也很簡單,但正是這些簡單的書教給了她一個深刻的道理:愛書的人更容易溝通,更值得信賴。她最愛爸爸,這個拉著一臺破手風(fēng)琴的男人在那些噩夢纏身的夜晚教會了她認字、讀書,她愛著他的一切;她迷戀著鎮(zhèn)長夫人,因為她擁有一個大大的書房,并有一張沉靜的面孔;她喜歡魯?shù)?,他是唯一可以與她分享秘密的朋友,正是這個鄰家男孩陪她去偷書,為她下到冰冷的河水中去撈書;她牽掛著曾經(jīng)躲藏在地下室終日不見陽光的馬克斯,她是他的氣象觀察員和情報收集者。閱讀,讓這里的人都深信,真理與正義是最終會來到人間的一種力量。
戰(zhàn)爭像強盜和竊賊,奪走了這個小鎮(zhèn)的一切。在最后的大轟炸中,所有愛著莉賽爾的人和她愛的人全部化成了灰燼。只有躲在地下室偷偷寫最后一本屬于自己的書的莉賽爾幸免于難。她再次成為孤兒,但是她在悲傷之后變得比以前更強大,她要把她所感受到的愛,繼續(xù)傳播給更多遭受苦難的人。
《偷書賊》全篇充斥著死亡,但也洋溢著生命和愛。這種愛甚至震撼了死神。整本書是以死神的角度來敘述的,他將人們的靈魂一一帶走,也不斷觀看著人們對死亡的態(tài)度。莉賽爾的故事震撼了他,許多年以后,他帶著莉賽爾的最后一本書,前去迎接莉賽爾的靈魂時,忍不住感嘆道:“我不斷地高估人類,也不斷地低估他們——我?guī)缀鯖]有對他們有過正確的評價。我想知道,同樣一件事,怎么會如此丑惡又如此美好,有關(guān)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這么具有毀滅性,又同時這么熠熠生輝……”
或許,這正是作者讓我們思考的,又或許,只有徹底讀懂了死亡,我們才會去珍惜生命,才會不吝惜去愛。
馬克思·蘇薩克是澳大利亞廣受贊譽、讀者眾多的作家?!锻禃\》的故事源于他童年時期父母對二戰(zhàn)時親身經(jīng)歷的講述。二戰(zhàn)時他父母年紀還小,目睹過盟軍轟炸漢堡后留下的慘淡的煙霧、死亡集中營里猶太人悲憤的呻吟。蘇薩克知道,總有一天他會把這些故事寫成書呈獻給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他寫《偷書賊》這本書用了三年,歷經(jīng)挫折,甚至以為沒有人會讀到這本書,因為自己“永遠也寫不出來了”。但當這本書完成后,他視《偷書賊》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他生命中所有要說的話,都在這本書里了。
人類靈魂是靠文字喂養(yǎng)的,他的強大和堅韌,有時連死神也無可奈何。這是一個靠閱讀使身體和靈魂同時獲救的故事。那是一個貧瘠的文化沙漠,我們對這樣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不陌生,但就是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有時甚至要從納粹燒書的余燼中去“偷”一本書,作者在這里表現(xiàn)了陷于絕望之中的人們對“生”的渴望,這里所謂的生,不僅是肉體的,更是精神的、靈魂的,有時,精神的貧瘠比物質(zhì)的貧瘠更加難以忍受。然而,再貧瘠的土地,都會有生命頑強地成長,從《偷書賊》中我們看到了這一點。
——解璽璋(文化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