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依·沙阿提別克
關鍵詞:當代哈薩克;刺繡;緣起;特色
哈薩克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馬背上的民族,通過長期的游牧生活,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刺繡文化。我國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小部分在甘肅和青海等地,其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有文字,多兼通維吾爾語?,F(xiàn)代哈薩克族多信奉伊斯蘭教,極少數仍信奉薩滿教,過去主要從事畜牧業(yè)和手工業(yè)。新中國成立后先后建立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及三個自治縣。民族文化的特質源于獨特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不同的海拔地帶會孕育出風格不同的文化。哈薩克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多生活在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峰巒重疊、古木參天的高山牧場。那里土壤肥沃、水草豐茂、還有美麗的平川和瑰麗如畫、獨具風姿的湖泊河流。這樣的環(huán)境造就了豪邁剛直、慷慨激昂的民族精神和充滿魅力的文化。悠久的哈薩克族圖案藝術便是這種地域情結和思想意志的物化結果。哈薩克族刺繡形成的原因如下:
首先,生產方式一定程度上會影響一個民族文化的形成。以游牧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哈薩克族,在長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了大氣奔放,粗獷雄渾的刺繡文化。應該說,最早的刺繡起源于物品歸屬的印記和色彩的標識,這在游牧民族的生活中是必備的常識,圖案與歸屬是一致的,長此以往,就會在人們的意識當中形成一種穩(wěn)定的形式需求和喜愛標志。
其次,在廣闊草原上生活的哈薩克族,除了游牧之外,靠狩獵滿足日常生活中的需求,在此過程中用到的繩索與其他的用品,為刺繡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基礎。圖案藝術在本質上是一種人的意志和精神的物化。哈薩克族圖案藝術具有圖案藝術的一般共性,同時作為哈薩克人的民族審美心理與意志的體現(xiàn)更有其獨特的魅力。首先,作為民族民間藝術的典范之一,哈薩克圖案藝術蘊涵著本土特殊的民族文化性格和精神特質。其次,哈薩克族的審美心理結構有賴于歷史的生成和積淀,包括地理環(huán)境、生產方式、巫術禮儀、文化傳統(tǒng)、宗教信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哈薩克圖案藝術是這一影響的藝術結晶。
其三,在古代,哈薩克族服裝原材料的主要來源于動物的毛皮,把動物的筋脈分成細線,結合其傳統(tǒng)的鞣制與縫制技術,把獸皮加工成服裝。然而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服裝可利用的原材料就越來越豐富,哈薩克族先民已經會簡單的編織與毛紡,并且能夠在皮子上上色。他們用茜素把毛線染成紅色并編織成毛料衣服、帽子等,能夠穿著棉毛織物,就擺脫了穿著獸皮的原始狀態(tài)。在沒有棉毛織物的情況下,動物皮張也可以加工出實用美麗的衣服,在皮衣上刺繡圖案,除了標識以外,刺繡部位還可以增加耐磨性,帽子、靴子和外套都繡上刺繡,而刺繡的形式也各種各樣,突出表現(xiàn)不同性別和年齡的特點。
刺繡作為一種文化,在生活中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提高了人們對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不同民族優(yōu)秀的刺繡文化,能更好的提高人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傳承文化需要的不是一兩個人,而是全體,弘揚刺繡文化是一件艱巨的任務,需要人們擁有良好的文化修養(yǎng)和堅持不懈的精神。當然,刺繡文化的核心是民族審美意識的積淀,代表了不同民族在勞動生活過程中,把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逐漸擺脫純粹的模仿自然圖案,進化到抽象的形式美。事實上,只有從真實的民族生活當中,我們才能體會到刺繡代表的深厚的民族生活實踐和審美情操。
那么,哈薩克族刺繡的特色集中體現(xiàn)了歷史與生活原貌的完美結合,主要有如下方面:
第一,哈薩克族刺繡色彩搭配特別豐富,不同的色彩代表著不同的心理活動。哈薩克族比較擅長用色彩來表達感情。哈薩克族平常多以紅、藍、綠、橙、褐等對比色對比形成補色效應,卻也可以用獨特的手法,避開顏色的刺目。哈薩克刺繡色彩搭配富有它的象征意義,代表了哈薩克族人民對顏色的審美傾向和心理偏好。比如藍色表示藍天,紅色象征太陽,白色代表真理、快樂和幸福,黃色代表智慧和苦悶,黑色象征大地和哀傷,綠色象征春天和青春,褐色象征哈薩克人及其先民追求的完美、和諧、理想、優(yōu)雅的精神境界等等。在很久之前因為哈薩克族逐水草而居,四季游牧,衣著穿戴需要自然,因此需要他們自己染料,傳統(tǒng)刺繡所用的毛線是把羊、駝、牛等動物毛用棍棒敲打出紗進而手搓成線,并用搓線工具將其合股成線,然后進行染色。近幾年隨著現(xiàn)代化和定居工程的推進,哈薩克族人民離市場也近了,婦女也不用手工染料,可以直接在市場買到了。
第二,哈薩克族刺繡手法種類獨特且豐富。分為以下幾種:錐針繡:主要是采用皮革質地面料,第一步把面料繃在四方形、長方形、圓形等各類形體的繃架上,需要平展,根據布的質地決定松緊,第二步用帶鉤的錐針來回從正反面環(huán)鉤刺繡。絨面秀:使用特制的一種空心銀針或鐵質針,穿上特制棉線、毛線或其它線,在面料上來回、上下穿制刺繡,這里強調一點是將正面的毛線留得長一點,再用剪子剪齊,而后成為絨毛形的刺繡。菱形繡:在面料上抽出類似于哈薩克氈房柵欄菱形狀的小對角線方格,而后按照既定的結構圖案進行刺繡的一種傳統(tǒng)工藝手法。哈薩克民族的這種十字繡與其他民族的十字繡有一定的區(qū)別。鉤針繡:不用面料,只用鉤針將線挑鉤成各種各樣的圖案。十字繡:用專用的繡線和十字格布進行刺繡,繡法紋飾縝密精細。平針繡:是最普通的一種刺繡方法,也最常用。珠子繡:也叫串珠刺繡,將珠子、珍珠用線串起來固定在布上,或用織、編、搭配組編技法的總稱。貼花繡:將用線挑鉤的圖案貼在氈片材料上,再用繡針縫繡。點綴繡:用彩線縫好的圖案,綴縫在服飾前襟和肩肘的醒目部位。
第三,哈薩克族刺繡圖案受歷史、地域和圖騰崇拜的影響,形成了題材種類豐富、寓意表現(xiàn)美好,構圖都比較對稱規(guī)整、陰陽互補的特色。它們多與圖騰崇拜有關,具有寓意美好的象征意義,且圖案歷史悠久。資料顯示,古老原生的刺繡圖案與已出土的公元前烏孫文物圖案十分相似,與古代中亞游牧民族的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在結構上,哈薩克族刺繡到現(xiàn)在為止講究規(guī)整、對稱、均衡的效果,并根據繡品配置單獨紋樣、適合紋樣、二方連續(xù)、四方連續(xù)以及各種組合紋樣等,整體效果大氣奔放。哈薩克族傳統(tǒng)刺繡圖案與長期的游牧生活分不開,是對草原和天山自然環(huán)境以藝術形式所作的直接或間接反映,它們充分融合了游牧民族部落的圖案精華,形成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和藝術體系。比如,示生靈常在并代神佑畜的羝角紋(公羊角、鹿角、牛角等)、代表草原畜物保護神的鷹紋、表達豐收之意的花卉及果實圖案(程式化的多瓣花、葡萄等)、象征吉祥美好的動物圖案(孔雀、鳳凰等)、抽象而神秘的幾何花紋和夸張變形的軟組織花紋等。在遠古時期,哈薩克先民就把貓頭鷹和白天鵝作為氏族部落的圖騰,他們的刺繡自然也把天鵝、貓頭鷹做為圖案。
最后,哈薩克族刺繡文化產業(yè)化走向更大的舞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進步,人們對物質文化美好生活追求的品味提高,制作更加精良,哈薩克刺繡開始走出新疆,尋找更加廣闊的天地,尋找更加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如今,哈薩克刺繡還學習了蘇繡技法,產生了胡楊繡。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哈薩克族民族服裝圖案在經過現(xiàn)代服裝藝術的融合,在設計理念和設計風格方面都進行適當的創(chuàng)新,更加適用于哈薩克族人民的日常生活。隨著服裝設計理念不斷深化,紋樣將在保留民族文化精髓的前提下,融入周邊國家中新鮮的東西,通過各種創(chuàng)新思路方式展現(xiàn)新的設計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