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塔洛·卡爾維諾
有一個收藏沙子的旅人。她環(huán)游世界,每到海灘、河岸或者湖邊,抑或沙漠、荒原,都會隨身帶走一把沙土?;氐郊依?,等待她的是一排排長架子,上面放著數(shù)百個小瓶子,里面盛放著巴拉頓湖的灰色細沙、泰國灣的白色亮沙、岡比亞河流經(jīng)塞內(nèi)加爾時沉積下來的紅沙,它們展示著并不繽紛的色彩,統(tǒng)一的樣貌猶如月球表面,顆粒和構(gòu)成卻有差別。
在最近于巴黎舉辦的古怪收藏展(藏品有牛頸鈴、瓶蓋、火車票、廁紙包裝紙、青蛙標本等)上,收藏沙子的櫥窗最不引人注意,也是最為神秘的。盡管沙子被封閉在玻璃瓶中,卻似乎有許許多多的故事要講述——是對于整個世界的描繪?是收藏家的私密日記?又或者是對于我的一個回應(yīng)?也許是所有的這些。對于這個世界,沙子收藏記載的是漫長侵蝕后的殘留,是最后的物質(zhì),是對于世界繁雜、外表多樣的否定。而在這套收藏中,收藏家生命中的各個場景要比過往的彩色照片顯得更加真實。
實際上,我們可以據(jù)此認為,這是一個永遠在路上的生命:在異國他鄉(xiāng)的沙灘上曬著日光浴,間或進行更為大膽的冒險,居無定所地四處游蕩,透露出一種焦慮和不確定性。我遐想著這樣的場景,想到她會不由自主地彎下腰,掬起一捧沙子,裝進袋子,然后轉(zhuǎn)身離去。
像所有的收藏一樣,這也是一部日記:當然是旅行日記,但也是情感、情緒和心境的日記。一面是列寧格勒土地上的冰冷沙石與科帕卡瓦納的細小沙石,另一面是我們看到這些被裝在瓶子里、貼上標簽的沙子時產(chǎn)生的思緒,我們并不知道這二者之間是否有瓜葛。也許我們之所以搞收藏、寫日記,就是為了記錄自己轉(zhuǎn)瞬即逝的狂熱。換句話說,是將自己的存在變成不易消散的客觀實在,或者是將連續(xù)的意識之流凝結(jié)成書面的文字。
于是每一天、每一分鐘、每一種思緒都變成了收藏:生活被碾磨成塵埃,也就是沙。
我從展覽目錄中讀到,這套藏品的收藏家是一位女性。此時的她從旅途中歸來,在架子上擺上了一個新瓶子??墒撬蝗婚g發(fā)現(xiàn),沒有了湛藍的海水,那片散落貝殼的沙灘也就失去了光澤,河底之沙的濕熱蕩然無存;離開墨西哥后,帕里庫廷火山上混著熔巖碎末的黑沙也變得平凡無奇,和煙囪里掃出來的煙灰沒什么兩樣。她搖晃著這些貼著標簽、裝著沙子的小瓶子,努力回想著那片沙灘、那片森林和那種炎熱的感覺,但是無濟于事。
那個多年以來堅持收藏沙子的人肯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也許她的目的恰恰在于,要遠遠地離開那些扭曲的、撲面而來的感受,要遠遠地離開那些徒增困擾的風,最后只留下沙,由此碰觸到存在的堅實之核。也許這就是為什么她始終注視著沙,目光穿透小瓶,鉆入沙中,辨認它,從這一小堆沙中提取出無數(shù)的信息碎片。每一種灰一旦被解構(gòu)成光與暗,明與翳,球形、多面體或扁平的顆粒,就再也不能被看作一種灰,而直到這個時候,你才能明白這種灰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