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珍
摘 要:本文認為,小學語文的深度學習,就是在完成淺層學習的基礎上,去探求中華文化,了解古今之事,提高自身人文修養(yǎng),成為一個有文化深度的人。那么,如何讓學生做到小學語文的深度學習,便是目前奮戰(zhàn)在一線的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語文; 深度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2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07-032-001
小學語文學習是學生接觸中華語言文化的開始,在6年的學習中,他們將初步接觸漢字、拼音、整句、文學作品、修辭、成語、諺語、寫作。然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簡簡單單的字背后會有豐富多變的含義,耐人尋味的歷史典故。雖說透過一個字去探尋整個中華文化對于一個小學生是有難度的,但在老師的引導之下,也是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一、講解內容有層次
深度學習首要的便是老師講解的內容要有層次,做到由表入里,由淺及深,循序漸進地向學生展現(xiàn)語言文化。在傳授基礎知識時,能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進行一定程度的拓展和延伸。在顧及學生差異性和特殊性的基礎上,將重點放在學生的普遍性,要使得拓展延伸的知識能被大多數(shù)學生所接受。就如小學階段強調的漢字讀音方面,如果講到的字是多音字,就如“柏”字而言,小學課本常見的是松柏、柏樹等,其音為bǎi,它的一個常見的讀音為bó,詞語為柏林(德國首都)。當老師拓展至這一步時,對于全班大部分同學而言,就已經很好的掌握了這個字的讀音。而對于剛剛進入小學的低年級學生來說,把松柏的讀音朗讀正確便可以了,無需深入討論多音字的其他讀音了。所以深度學習的關鍵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接受能力。老師在追求深度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填鴨式教學。深度學習始終只是一種學習方法,老師切不可為了達到深度學習而去刻意追求內容的深度而忽視了學生的理解接受情況。教育的本質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和成長,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核心,時刻關注學生,始終引導學生,最終成就學生。
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
培養(yǎng)學生深度學習要求老師引導學生正確地并有條理地對待語言知識,達到學生的自主學習。對于漢字而言,首先應掌握其讀音,然后是正確地書寫,接著是了解這個字在不同環(huán)境下的使用,最終培養(yǎng)的便是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中華漢字的能力。老師在上課時是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的,在課后學生也要能依葫蘆畫瓢,去主動地自我學習,自我探索。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而言,能夠做到這一點的是極少數(shù)。原因在于學生在上課時只是去接受老師所傳授的知識,而忽略了老師在講課時所內含的學習方法。又或者學生意識到了這種方法,但是這種理解太淺薄,使得無法化為己用。所以要培養(yǎng)學生的這種深度學習能力,需要老師在上課時注重對方法的展現(xiàn),有意識的去展現(xiàn)學習方法的各種優(yōu)點。通過優(yōu)點的展示引起學生的注意,吸引學生的興趣,讓他們領悟老師在上課時傳授的學習方法。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讓同學們在課堂中對方法進行使用,老師再來點評。這樣就為學生在課后的自主學習,拓展學習,深度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提倡學生參與式學習
深度學習要求不斷改進教學模式,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參與中學習。對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如老師講解,學生閱讀,觀看PPT或視頻以及老師示范等,學生對于知識的印象并不深刻,在兩周后遺忘了80%以上的內容??梢娺@些傳統(tǒng)方式都無法引起學生興趣,學生只是停留在課上看過,老師講過的階段,沒有形成自己的吸收理解和感悟。而如果讓學生在參與式學習中掌握知識,那么學生就是對剛剛學習的知識的理解、加工、再運用。所以老師應優(yōu)化各種學習方式的組合,在被動學習中穿插小組討論或動手實踐,讓學生真正參與課堂,成為知識的運用者。老師可以讓學生用詞語造句,用多個詞語造段,對某些修辭手法進行仿寫,在寫作課時刻意引導學生采用成段的排比、鋪陳以及比喻、擬人的多修辭組合手法來精寫段落,在知識的實踐應用中來挖掘語言文學的深度。在課堂的小組討論中,可以通過合理分組,指定小組組長的方法來提高討論效率,避免出現(xiàn)形式主義的小組討論。在課后,老師可以建立各種互助小組,讓知識掌握情況好的學生在向其他同學講解的過程中不斷挖掘知識的深度,從中提煉精華,成為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而其他同學也能夠吸收優(yōu)秀生的經驗和感悟,從而提高自我。
四、提高學生預習能力
深度學習要求老師提高學生的預習能力。由于小學生自我認識和視野有限,而且受到一些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會認為學習就是在課堂上聽講,老師講什么,我就聽什么,知識的來源就是老師所授。這樣就會使學生在學習中過于呆板,思想被固化,自然也就無法提高學習效率,進行深度學習。老師要讓學生進行有效的預習。對于語文學習來說,預習不僅僅是把課文讀一遍或兩遍,更不是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強行去學習理解新內容。預習要能夠激活前期已學習過的知識,在閱讀新課文的過程中去發(fā)現(xiàn)已學習過的知識,在未知中尋找已知,這樣也能有效減少學生的心理障礙,減輕心理負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能夠對要學習的新內容建立信心,激發(fā)自己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樣才是有效的預習。預習不是脫離老師的指導完全靠學生個人,這樣的預習既吃力又沒有效率。預習要在老師的一定干預之下,如專門的預習部分學案或老師布置的練習。老師要站在一定的認知高度上,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框架,鋪設從舊知識引向新知識的道路,讓學生在預習中有跡可循。同時老師要根據學生情況把握預習程度,不能好高騖遠。預習不是讓學生在家里自己上新課,更不是讓家長代替學生來完成預習。老師不能將新知識不加遮掩的完全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使得基礎薄弱,學習能力差的學生產生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之感,這樣的預習便適得其反了。預習是一個揭開新知識面紗的過程,但是有效的預習一定是讓學生得其表而略其里。
小學語文的深度學習是一項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它涉及學習的方方面面,需要老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乃至家長和社會的幫助。所以本文從上述四個方面主要闡述了老師在小學語文深度學習中應發(fā)揮的引領作用。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把握學生整體情況,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少年兒童發(fā)展規(guī)律和語言文化規(guī)律,積極落實小學語文深度學習方案,培養(yǎng)國家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