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軍貝
[摘 要]統(tǒng)編語文教材在編排上注重同一語文要素的呼應(yīng)與發(fā)展,并在三年級語文教學中提出了“帶著問題默讀”的要求。對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新的課程標準以及課后的語文要素,從課題、關(guān)鍵詞句、課后習題入手,引領(lǐng)學生進行思考,以提升學生的默讀能力。
[關(guān)鍵詞]語文教學;問題;默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22-0050-01
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帶著問題默讀”。編者在三年級上學期的期末為什么要安排這一語文要素?默讀有什么好處?教師如何引領(lǐng)學生默讀才能真正實現(xiàn)其教學價值呢?實踐證明,默讀是學生閱讀能力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種能力,默讀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著學生閱讀能力的高低。除此之外,由于默讀有助于思考,更有助于學生全方位地獲取信息,因此,在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從二年級開始就提出了默讀的要求,在三年級則要求更高,因而,“帶著問題默讀”這一語文要素在三年級階段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要善于從多角度挖掘出教材中有價值的問題,以提升學生的默讀能力。
課題就是文章的眼睛,讀懂了課題也就讀懂了課文內(nèi)容。
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有兩層含義:一是就課題質(zhì)疑,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默讀與思考,并嘗試著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在學習《司馬光》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司馬光是誰?是哪里人?課文講了關(guān)于司馬光什么時候的事情?從司馬光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閱讀收獲?”二是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就課題本身進行思考。比如,在《掌聲》一課學習完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再次默讀課文,并思考課文為什么以“掌聲”為題。這個問題的提出可以促進學生深層次的思考,從而使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明白我們生活中處處需要掌聲,要大方地向別人送出掌聲。
從課題入手,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默讀,不僅可以促進學生深層次的思考,還可以使學生的閱讀能力在默讀中獲得提升。
抓住關(guān)鍵詞句研讀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感受人物形象,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質(zhì)量。
如在教學《掌聲》一課時,在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的時候,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默讀課文,想想哪些詞句讓你感受到了英子的憂郁,圈一圈,畫一畫,和大家交流自己的閱讀感受?!边@樣的閱讀,任務(wù)少,學生很容易從中找到關(guān)鍵詞句,從而促進他們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再如,在學習《手術(shù)臺就是陣地》一課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想想哪些句子的描寫讓你感受到了陣地上的危險。白求恩又是怎么做的?從這些句子的描寫中你感受到了白求恩的什么精神?”這樣的問題,切入點小,可以真正把“帶著問題默讀”的教學目標落到實處,提升學生的默讀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一些關(guān)鍵詞句正是可以促進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深刻理解的句子。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從關(guān)鍵詞句入手,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可以使學生真正獲得對文本內(nèi)容的深刻解讀。
關(guān)于默讀的要求大都是在課后習題中提出的,它為學生的閱讀指明了方向。但是,這是否意味著教師對學生默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止步于課后習題呢?顯然不是的。教師還需要從課后習題的延伸處挖掘出有價值的問題,以繼續(xù)推進學生的思考。
如在教學《掌聲》一課時,課后習題中提出:“默讀課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教學時,在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順勢追問:“這兩次掌聲分別有什么不同的含義嗎?這掌聲對你的生活有什么啟發(fā)與影響?請同學們帶著問題再次進行默讀與思考。”這樣提問可以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再如,《灰雀》一課的課后習題:“默讀課文,想一想列寧與小男孩在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在學生解決完這個問題以后,教師可以接著提出:“列寧與小男孩對灰雀的愛有什么不同?”這樣的問題提出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把握文本主旨:愛有不同的方式,我們要選擇最為恰當?shù)姆绞健?/p>
由此可見,只要能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教師就可以大膽地對課后習題資源進行開發(fā),以使學生的默讀能力得到質(zhì)的提升。
總之,從統(tǒng)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語文要素的編排來看,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默讀問題,并就文章的關(guān)鍵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能夠真正讀懂文本內(nèi)容,體會到文本的語言特色,從而真正促進學生默讀能力的提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