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漢中
摘要:《漁舟唱晚》選自人教版小學音樂六年級下冊的欣賞曲目,它是一首傳統(tǒng)箏曲,表現了夕陽西下時,漁民們駕著片片白帆滿載而歸的喜悅畫面。本文就《漁舟唱晚》為例,探討音樂課程標準的內容與音樂教學思路的觀點。為轉變音樂教學觀念,更新音樂教學思路提供參考。
關鍵詞:《漁舟唱晚》;新課標;教學觀念
一、教材分析
本課賞析的音樂作品《漁舟唱晚》是一首古箏演奏的器樂曲,采用五聲調式,是古箏演奏家婁樹華以古曲《歸去來辭》為素材發(fā)展改編而成的。樂曲題目取自王勃《滕王閣序》中:“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樂曲以柔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jié)奏,表達出作者對祖國美麗江山的熱愛和歌頌之情。全曲為并列單三部曲式,具體為A+B+C+尾聲的布局。
二、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聽辨、討論,介紹民族樂器——古箏,通過欣賞《漁舟唱晚》,讓學生熱愛祖國的民族音樂文化,引發(fā)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和民族自感,有進一步了解民族音樂的愿望。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聆聽與演唱《漁舟唱晚》的主題旋律,體驗《漁舟唱晚》表現的音樂情景,并能在集體表演中表達出漁民滿懷豐收喜悅的心情。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能清楚準確的演唱《漁舟唱晚》的主題旋律,并能一邊律動一邊演唱歌曲,在濃郁的音樂情境中學到音樂的相關知識。
三、重點與難點
因為六年級的學生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他們的認識過程離不開具體事物,所以我認為感受《漁舟唱晚》的音樂畫面,與樂曲的情感表達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與難點。
四、根據六年級的學生特征設計了以下教法
(一)講授法:運用講授法中的講解,說明古箏演奏的技巧,及符點音符的作用。
(二)談話法:運用問答式談話,促進學生知識的學習。
(三)創(chuàng)作教學法:激發(fā)學生聯(lián)想與想象。
(四)直觀教學法:通過畫圖的方式,讓學生了解音樂旋律發(fā)展的走向。
五、學法
(一)用聽、想、說、動等多種形式體驗音樂。
(二)用律動及合作的方式表現《漁舟唱晚》情緒的變化。
板書設計:由于使用多媒體教學,黑板作為副板書使用,主要對重要樂譜進行標記。
教學過程分為三部分:導入、展開、結束
1、導入:(3分鐘)在多媒體上寫出王勃《滕王閣序》的詩句:“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保瑥亩霰菊n。此處采用的是跨科導入法,體現了音樂課程內容標準的音樂與相關文化中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融合。
2、展開:(35分鐘)樂曲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
師:首先放一遍音樂,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樂器在演奏嗎?
生:古箏
此時放出古箏的圖片并對其進行簡單的講解,此處我采用了講授法。
師:演唱一遍第一部分的主題旋律后,說老師演唱的旋律和剛才的音樂有什么差別嗎?
生:上滑音。此處添加上手勢用來體驗音符上劃的感覺,這表現了音樂課程三維目標中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體驗,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體驗與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與精神內涵。這也是為了達到在濃郁的音樂情境中學到音樂的相關知識的音樂課程教學目標。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分為兩段
第一段是由連續(xù)的八分音符組成的旋律。
師:先讓學生聽一遍音樂,學生哼唱我唱樂譜,同時在黑板由上到下寫下321653,讓學生直觀得看到音樂的變化,此處采用了直觀教學法。
第二段是由符點音符代替了原來的八分音符。
師:第一段的音樂與上一段音樂有什么不同呢?
生:增加了附點節(jié)奏。
師:這段音樂增加了附點有什么作用嗎?
生:音樂更具有推動性。
這時可以用推手的方式,體驗附點音符的作用,體驗小船劃過水面,泛起的層層波浪。此處也是運用了過程與方法目標中的體驗。
再完整的聽一遍第二部分讓學生閉眼進行聯(lián)想和想象,然后讓學生在黑板寫下想到了什么然后進行創(chuàng)編。
第三部分:
樂曲由慢漸快,漸漸走向高潮。在此部分中出現了滑指和刮奏的演奏技巧,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在此部分加上簡單的樂器伴奏,在滑指加上響板,在刮奏處加入劃船的動作。在此處采取的創(chuàng)作教學法。
3、結束(3分鐘)
主要放一段生活中的音樂,希望同學們善于發(fā)現自己身邊的美,善于發(fā)現自己身邊的音樂。結束部分采用的是擴展延伸式的結束方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擴展或延伸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研究新知識的樂趣。
六、本課設計思路在新課程標準中的體現
(一)感受與鑒賞:在本課中的第一部分旋律中出現滑音,教師用手勢帶領學生體驗滑音的感覺;在第二部分的兩段音樂,教師通過對比的手法使學生體驗附點音符的作用,結合漁舟唱晚的音樂作品,讓學生通過聽辨、對比的方法對其進行完整的體驗。
(二)音樂風格與流派:本課為中國傳統(tǒng)箏曲,教師帶領學生認識民族樂器古箏、了解中國五聲調式音階,加深了學生對作品風格流派的理解。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也要改變。如何轉變觀念,更新教學方式,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積極交往、共同發(fā)展的課堂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