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 要:四川博物院館藏古琴琴式各具特點。巴蜀地區(qū)有許多雅好古琴的文人墨客。在傳統(tǒng)的古琴斫制技藝中,已經形成了較為規(guī)范的琴體制度。巴蜀大地出現了大量的古琴藝術家,以蜀派張孔山一派獨樹一幟。四川博物院珍藏了他們遺留下來的古琴,為我們研究蜀派古琴留下豐富的實物資料。
關鍵詞:古琴發(fā)展史;蜀派創(chuàng)始人;喻紹澤;裴鐵俠
1 古琴器的演變
古琴(也稱七弦琴),是我國最古老的撥弦樂器之一。琴,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已有記載,《國風·鄘風·定之方中》:“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币瓮?、梓是斫制琴器面板、底板的材質,漆是制作琴器的工藝?!对娊洝L·周南》:“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這句詩道盡周朝初期古琴音樂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古琴是在孔子時期就已盛行的樂器,基本貫穿于整個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古琴的創(chuàng)始人,《世本》上傳說為伏羲,《廣雅》說為神龍,雖無信史可證,但從“黃帝鼓清角之琴”到“舜作五弦之琴”,再到周朝“文武二王,各增一弦”,古琴文化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古琴器和琴器承載的古琴音樂與文人自古有著不可分割的情緣,除了文人墨客收藏的傳世琴器外,古琴在考古遺址中亦有發(fā)現。
2014年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發(fā)現早期樂舞遺存,出土了一件春秋早期完整的古琴器,距今2700年左右,為目前出土最早的古琴實物。此琴長約92厘米,寬約35厘米。
1978年湖北隨縣擂鼓墩發(fā)掘出戰(zhàn)國初期曾侯乙墓,再現了公元前433年的各種樂器,其中有五弦琴和十弦琴,十弦琴長82.1厘米,是迄今為止發(fā)現較早的古琴之一。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公元前168年西漢七弦琴,全長82.4厘米。從墓葬發(fā)現來看,在戰(zhàn)國到漢代已經有較為成熟的古琴出現。秦漢時期琴器形制基本定型,斫琴技術全面成熟。琴人及琴曲、琴論、琴文逐漸增多。從先秦到漢末,關于古琴的文章及文物實物有很多,參與琴事活動的人有皇帝、后妃及其他皇室成員,也有王侯、士大夫和平民,可以說參與者眾多。古琴不僅是廟堂禮樂,也供個人抒發(fā)情志,還有詠詩、唱賦、伴奏。
古琴的樣式隨著時代的變更而演變。魏晉時期古琴逐漸衰落,沒有實物出現,在東晉繪畫中有古琴出現。東晉晚期至南朝劉宋時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由300塊畫像磚組成,竹林七賢寄情山水,談玄彈琴,縱酒嘯歌,此磚畫現藏于南京博物院。唐代是古琴器承前啟后并發(fā)展至高峰的時期,唐琴有盛、中、晚期制作傳世,部分還具年款,可配合文獻記載進行研究。唐琴造型渾圓,如盛唐琴之面板漫圓而肥,中唐至晚唐面板渾圓漸遜,圓則依然。四川博物院所藏唐琴“石澗敲冰”符合唐琴特征。宋代是中國古琴器形制變化的時期,北宋琴自仿唐之圓變?yōu)楸鈭A、扁寬,至中晚期琴多呈肩聳而狹。宋代制琴承襲唐代的寬大形體,但琴面弧度較唐琴小,底平而不像唐琴那樣微作仰瓦狀,因此有“唐圓宋扁”之說。四川博物院所藏的琴器“竹寒沙碧”正是宋代產物,在《太古遺音》中繪圖顯示,無論琴面、底、槽腹均有圖文加以解說。明、清古琴在民間發(fā)展比較繁盛,民國時期逐漸衰落,近年來呈逐漸恢復狀態(tài)。至今為止,古琴器斫制這門藝術歷經千百年的升華提煉,在華夏眾多樂器中最大限度地承載了厚重的中國文化,成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 四川博物院館藏古琴
1951—1977年間,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古琴從唐代到近代共有30張,其中最珍貴的一張?zhí)魄偈撬拇ú┪镌旱逆?zhèn)館之寶。這30張古琴多數來自古琴藏家捐贈和個人售予博物館,也有小部分是征集文物。
四川博物院收藏的古琴,按古琴常見的款式分有仲尼式17張、靈機式2張、連珠式2張、落霞式2張、亞額式2張、伶官式1張、霹靂式1張、鳳舌式1張、師曠1張、木形器1張。一張琴器款式變異的區(qū)別,主要在于琴體的頭、項、腰三處向內彎曲上有所不同。
館藏的古琴器全為七弦琴,琴面有13個琴徽,琴底有龍池、鳳沼2個出音孔,有支撐琴體并固定琴弦的2個雁足,有7枚琴軫固定琴弦,部分古琴器配有古琴弦。四川博物院所藏古琴有王公貴族的收藏,也有民間收藏的古琴,古琴數量30張,品質上乘,在中國各省級博物院中位居前列。
中國的古琴音樂藝術不僅長期在傳統(tǒng)文人雅士(春秋時期的伯牙、孔子,漢朝的劉向、蔡邕,魏晉時期的蔡文姬、阮籍、嵇康、王獻之,南朝的王僧虔,隋朝的王通,唐朝的王維、白居易,宋朝的歐陽修、朱熹,元朝的趙孟頫、楊維楨、倪瓚,明朝的宋克、張岱,清朝的和素、潘士權、葉詩夢等)中廣泛流傳,而且歷史上也不乏雅好古琴的封建帝王(漢元帝劉奭、南朝皇帝蕭衍,宋太宗趙炅、宋徽宗趙佶,金章宗完顏璟、明宣宗朱瞻基、明思宗朱由檢)、王公貴族(西漢淮南王劉安,明朝寧王朱權、潞王朱常淓)。
四川博物院所處的巴蜀地區(qū)出現了許多雅好古琴的文人墨客。例如,以古琴傳情的漢代司馬相如與卓文君,創(chuàng)作出古琴曲《鳳求凰》《文君操》等;蜀郡成都人楊雄,西漢琴人,辭賦家,著有《琴清英》,其中有琴論及琴曲介紹;唐朝流芳百世的斫琴家族西蜀雷威、雷霄一系;宋朝在成都任官的趙抃,眉山蘇洵、蘇軾、蘇澈三父子;明朝皇帝朱由檢的古琴老師楊正經;響徹太空的古琴曲《流水》作者清朝青城山張孔山道長;參與編撰蜀派琴譜《天聞閣琴譜集成》并出資刊印的成都人葉介福;第一部《中國音樂史》作者成都人葉伯和。四川地區(qū)濃厚的文化底蘊孕育出一千多年的古琴器斫制史和古琴音樂文化。
2.1 琴在歷史上的三個作用
①國家雅樂。古琴參與國家祭祀、帝王登基、禮賓的活動。
②社會交往。從周朝初期的《詩經》可以看到,周朝的普通人生活中有古琴的存在。
③個人抒情?!读凶印珕枴酚涊d春秋時期的伯牙彈琴、鐘子期聽琴。伯牙借琴抒懷,鐘子期從伯牙的琴聲中聽出高山流水之意。古琴是歷代中國人的生活里不可缺少的重要物品與精神寄托。
2.2 古琴器結構簡介
琴器分為琴體和琴弦兩部分。琴體的結構大概分為面部和底部兩部分,弧形的面板與平直的底板構成主要部分。面板外側安裝有13個各種材質做成的琴徽,用于古琴弦泛音振動點標識。面板的頭頸部有岳山,用于固定琴弦。琴弦的一端蠅頭通過琴頭下方的琴軫上的絨扣經過弦眼在琴頭的岳山穿過,另一端繞過琴尾的龍齦與琴底板尾部的兩個雁足固定在琴體上。
2.3 古琴材質及制作
古琴之所以珍貴,在于制造之難,難尋良材,而且在制作上也尤為考究。在世界各種樂器的進化過程中,以“絲弦樂器為最晚,而琴為之首”,這是因為其材料及組織都比其他敲擊或吹奏樂器更為復雜。漢朝桓譚在其著作《新論·琴道》中講到:“昔神農氏繼宓義而王天下,亦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認為最早的古琴是神農氏用梧桐制成的。《小雅·常棣》中有詩:“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樂且湛?!薄逗鬂h書》記載:“蔡邕(蔡文姬的父親)泰山行,見焚桐,聞爆聲曰:‘此良木也,取而為琴,是為‘焦尾?!蓖醭洹墩摵狻分姓f:“神家皇帝削梧為琴?!辟Z思勰《齊民要術》也提到:“梧桐山石間生者,為樂器則鳴。”這都說明古人是用梧桐來制作琴器。除了梧桐木外,杉木也可以用來做琴?!冬樺居洝吩疲骸疤拼角偈兰依淄角俨槐亟酝坑诖箫L雪中獨往峨眉山,擇松杉之優(yōu)者伐而斫琴,妙過于桐。”
唐代的斫琴名手首推四川雷氏。大歷年間(766—779)稱他們造的琴為“雷公琴”。其特點是:“琴岳不容指,而弦不?。其聲出于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韻。此最不傳之妙?!?/p>
宋朝的《太古遺音》對琴器的優(yōu)點做出下列評判:“琴有九德”,即所謂“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九德俱全,是為好琴。這九個字為琴人描摹出的完美“意向”,是琴人昭示的琴韻追求,是古琴音色的根本標準和最高境界。宋朝朱長文著《琴史》曰:“琴有四美:一曰良質;二曰善斫;三曰妙指;四曰正心。四美既備,則為天下之善琴,而可以感格幽冥,充被萬物,況于人乎,況于己乎?!?/p>
3 古琴的藝術審美在文物上的體現
琴與文學、繪畫、書法等藝術形式是相通的,與哲學、倫理、宗教等精神追求也是相通的。《四川通志》記載:“琴最于蜀,制者數家。唯雷氏而已?!崩资系谝淮欣紫觥⒗變?、雷紹、雷威4人,均為開元年間制琴能手,合并雷震、雷文、雷迅、雷會、雷玉5人,有“蜀中九雷”之稱。北京故宮博物院鄭珉中先生認為,我們國家今存可認定為唐琴者應不超過18張,而雷琴者約7、8張。唐朝琴器斫制較普遍,既有宰相李勉一類的官宦,也有專業(yè)斫琴家族西蜀雷氏,再到文人、雅士和工匠。琴樂的普及使琴器斫制和琴器審美整體水平得到提高,唐朝人把琴器制作推到了后世難以超越的高峰。唐朝斫琴代表首推四川成都的雷氏家族。雷氏琴器為歷代宮廷內府、文人雅士所珍賞,也成為后世斫琴師推崇的典范?!按罄住薄靶±住薄八裳薄按豪住薄熬畔霏h(huán)佩”等都是國寶級的唐琴。元稹在《小胡笳引(桂府王推官出蜀匠雷氏金徽琴請姜宣彈)》詩中盛贊云:
雷氏金徽琴,王君寶重輕千金。
三峽流中將得來,明窗拂席幽匣開。
朱弦宛轉盤鳳足,驟擊數聲風雨回。
哀茄慢指董家本,姜生得之妙思忖。
泛徽胡雁咽蕭蕭,繞指轱轆圓袞袞。
吞恨緘情乍輕激,故國關山心歷歷。
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一千多年前也曾寫下《聽蜀僧濬彈琴》的詠琴詩作:
蜀僧抱綠綺,西下峨眉峰。
為我一揮手,如聽萬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響入霜鐘。
不覺碧山暮,秋云暗幾重。
詩人寫出了四川峨眉峰下唐琴的瀟灑風度和恢宏氣勢。琴聲有如千山萬壑間轟鳴的滾滾松濤,又像是滔滔不斷的流水滌蕩著聽者的心魂。詩人陶醉于如此驚心動魄的音樂世界,忘卻了現實中的一切,直到曲終的裊裊余音,仍像是遠處鐘聲在回響。詩人這才如夢初醒,驀然發(fā)現碧綠的山巒被秋云所蓋,暗了下來,原來時光在琴聲中悄然流逝,不覺已是黃昏時刻了。
四川博物院有一張?zhí)魄?,曾被元朝中書令耶律楚材擁有過。耶律楚材是契丹貴族,蒙古滅遼國后跟隨成吉思汗征戰(zhàn),最后在元朝做高官中書令(相當于宰相)。耶律楚材的古琴老師是弭大用和苗秀實、苗蘭父子,喜彈《水仙操》《秋水》《廣陵散》等琴曲。耶律楚材留下的詩文《湛然居士文集》里有首詩這樣寫:
寂寞河中府,清歡且自尋。
麻箋聊寫字,葦筆亦供吟。
傘柄學鉆笛,宮門自斫琴。
臨風時適意,不負少年心。
(得故宮門堅木三尺許,斫為琴,有清聲。)
耶律楚材曾斫琴,這點和唐朝的宰相李勉相同。不過李勉斫制的琴器在后世得到青睞,收藏的記載可以追溯到清末。耶律楚材斫制的琴器見于他自己的記載,后面不知下落。
唐代“石澗敲冰”七弦琴(圖1、圖2)是四川博物院傳世唐琴之珍品。琴為靈機式,桐木面,呈紫粟殼色,通體均呈小蛇腹斷并有梅花圈紋,鹿角灰漆胎。底為梓木,岳山、承露、龍齦、焦尾均用檀木鑲嵌而成。嵌螺鈿十三徽。龍池、鳳沼為長方形,兩枚雁足呈柱礎形。琴底頸部陰刻行草“石澗敲冰”四字,喻其出音清亮、清澈、清越。龍池下方陰刻篆書大印“玉泉”二字。經故宮博物院專家鄭珉中先生考證,該琴曾為耶律楚材所收藏。耶律楚材官至元中書令,曾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居住過數年,得此琴后名之“玉泉”。
“石澗敲冰”琴形制渾厚、古樸、凝重,有典型的唐琴風韻,聲音純正圓潤,不僅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為我們研究唐琴提供了重要史料。1991年曾被選送新加坡參加“絲綢之路——唐代文物精華展”。1996年經國家鑒定委員會專家鑒定,定為一級文物。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晉卿,號玉泉,法號湛然居士,燕京(今北京)人,元代琴人、詩人。《元史·列傳》載:“耶律楚材,字晉卿,遼東丹王突欲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八世孫。是元代中書令(宰相)。楚材生三歲而孤,母楊氏教之學。及長,博極群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術數及釋老、醫(yī)卜之說,下筆為文,若宿構者?!币沙木h文,酷愛古琴藝術,自稱有“琴癖”。他在《冬夜彈琴頗有所得亂道拙語三十韻以遺猶子蘭并序》中指出:“有我春雷子,豈憚食無肉。旦夕飽純音,便是平生足。”耶律楚材的古琴老師是弭大用和苗秀實、苗蘭父子,喜彈《水仙操》《秋水》《廣陵散》等琴曲。耶律楚材的琴技非常高超,并能領悟到其中的真諦。他彈奏古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要達到“叩弦聲自無中出,得構思從天外還”之境。
耶律楚材在《冬夜彈琴頗有所得亂道拙語三十韻以遺猶子蘭(并序)》中寫道:“余愛棲巖,如蜀聲之峻急,快人耳目,每恨不得對指傳聲?!笨梢娨沙膶κ竦毓徘僖魳凤L格的由心贊賞。耶律楚材的墳墓埋于北京頤和園內、萬壽山下東南、頤和園東宮門南側、文昌閣東北。
“誦馀”七弦琴(圖3、圖4),長120.1厘米,寬17.9厘米,尾寬13.9厘米,厚5.01厘米。足被蟲蛀一塊,琴面碰傷多處,岳山處有冰裂紋。琴為仲尼式,通體黑褐色。琴面略呈弧形,琴面為桐木制成,琴面張弦7根,軫足為木質,七軫缺其一。底面用梓木制成,開有“龍池”“鳳沼”二孔。背面首部陰刻篆文“誦馀”二字,“龍池”腰內部右側刻楷書“靖康元年造”,左側刻“松弦館重修”??赡鼙幻鞔J煊萆脚蓜?chuàng)始人嚴澂收藏過。
4 張孔山對蜀派古琴的影響
張孔山,字合修,號半髯子,浙江人。清末琴人、道士,蜀派古琴再興者。張孔山于《天聞閣琴譜集成》中《流水》曲譜解題中言其琴學師承:“余幼師琴于馮彤云先生,手授口傳,所習各操尚易精熟,獨此曲最難。且諸譜所收《流水》雖然各別,其實大同小異,惟此操之六段迥相懸絕。余幼摩既久,始能聆其神趣。即當時師我者顧不乏人,惟葉子介福得其奧妙,竊恐斯操之失傳也。每欲作譜以志不朽,奈指法奇特又非筆墨所能罄者。適古豳居士修集古譜,招予校對,因勉成付梓。愿我知音再為追摹,與公同好,庶不負古人之作述焉,則幸甚?!?/p>
張孔山早年學琴于馮彤云,19世紀中晚期在四川青城山中的皇觀做道士。其所彈奏的琴曲既有承襲又有創(chuàng)新,并融入道學思想,由此重樹蜀派琴風。1904年他曾在武漢掛牌教琴,弟子甚多。后由張孔山琴學弟子唐彝銘①集譜、張孔山與弟子葉介福三人共同編撰,1876年刊印《天聞閣琴譜集成》一書,載錄琴曲145首,其中注明為張孔山創(chuàng)作或改編的琴譜有七十二滾拂版《流水》和《高山》《孔子讀易》《平沙落雁》《瀟湘夜雨》《醉漁晚唱》《漁樵問答》。
張孔山加工發(fā)展了《流水》,并新創(chuàng)七種指法(大打圓、小打圓、轉圓、放開、擺猱、猛注、七弦大綽),新增七十二滾拂,使較為平淡的琴曲充滿張力,變化無窮。七十二滾拂版《流水》一經傳授,海內共習之,蜀派琴曲再次聲震四方。1977年美國向太空發(fā)射探尋衛(wèi)星,衛(wèi)星上載有人類信息,有唱片向外星智慧生物播放音樂,其中就有張孔山創(chuàng)編的琴曲《流水》。
5 葉介福對蜀派古琴的貢獻
葉宗祦,字介福,四川成都人。清末蜀派琴人。現代琴人葉伯和在《詩歌集·自序》中言,成都葉氏、向氏是得了琴學中蜀派正傳的,族中有位號介福的老輩,從前造過一百張琴,刻過幾部琴譜。族中能彈琴的人很多,我從小受到熏染,也懂得一些琴譜?!短炻勯w琴譜集成》得葉介福資助而刊印。
雷琴是唐代西蜀成都雷氏家族所制古琴的統(tǒng)稱,從盛唐玄宗開元年間到晚唐僖宗咸通年間,歷時160余年,有三代9位斫琴大家號稱“蜀中九雷”,特別以雷霄、雷威最負盛名。裴鐵俠所得“大雷”即雷霄所斫琴,曾為四川著名古琴家葉介福舊藏。葉氏乃清末人,祖籍四川成都,蜀派古琴的著名傳人,師承清末青城山道士、蜀派創(chuàng)始人(再興者)張孔山。
成都張孔山系青城道士,與邑人葉介福(字宗祦,晚清、民國初成都著名古琴家)共為《天聞閣琴譜》纂集諸譜,內唯《流水》一曲,是其特色耳。葉氏舊藏大雷琴一張,為雷霄制,當時馳名遐邇,今尚在。其琴甚古樸修箿,昔在北方所見,稱為雷琴者,均不類此,為成都第一琴矣。至于宋元琴尚多,明琴佳者甚少。南方海上必有特聞,仍盼隨時惠示,作為筆談,與會亦佳。
裴鐵俠所得“大雷”即為雷霄所斫琴,曾為四川著名古琴家葉介福舊藏。此后不久,該琴即為裴鐵俠所獲。裴氏即將“雙雷琴”一起拍成照片寄給查阜西,刊登在1937年10月出版的《今虞琴刊》雜志上,這也是“雙雷琴”僅見的傳世圖像。由于當時攝影技術和印刷工藝相當有限,刊行的古琴圖片文字不甚清晰。
西蜀古琴受地域文化影響甚深,唐代著名的大琴家趙耶利曾云:“吳聲清婉,若長江廣流,綿延徐逝,有國士之風;蜀聲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時之后。蜀中山水急,飛瀑懸泉,驚浪雷鳴。”四川古琴于晚清取得重大發(fā)展,青城山道士、蜀派再興者張孔山在四川傳授古琴,聞名一時,所譜《流水》《醉漁晚唱》《普安咒》《瀟湘秋云》等曲尤為世人傳頌,傳琴藝于弟子華陽顧玉成①、陜西邠州唐彝銘及成都葉介福等人。清光緒元年(1874),張孔山協(xié)唐彝銘將其多年搜集的數首琴曲譜集詳加核定,選出145首編成《天聞閣琴譜》,由其弟子葉介福自助刊行。此書是明清以來收譜最多的譜集,成為蜀派的主要琴譜,影響深遠。葉介福被唐彝銘列入《斫琴名手錄》的最后一位。
“清夜鐘”古琴,仲尼式,清代咸豐時期制。通長119厘米,額17.9厘米,肩19厘米,尾12厘米,厚5.6厘米。漆色斷紋原為朱漆,于琴名附近面漆剝落處可見,其后改為黑漆,未見斷紋。琴材配件:桐木面板、蚌徽、牛角軫、烏木雁足。岳山、承露、龍齦、冠角等俱以紅木制成。琴腹款識:龍池內兩旁倒刻隸書兩行“咸豐庚申錦江葉介福監(jiān)制”“第四,梓工何湧山造”。琴背銘文是在軫池之下刻大字隸書琴名“清夜鐘”三字。
“落霞”七弦琴(圖5、圖6),落霞式,通長121厘米,肩寬19厘米。蟲傷多處,通體有裂紋、碰傷,頭部漆脫,通體呈黑色,琴面為桐木,嵌螺鈿十三徽。琴面張弦7根,其中有3弦為后配,7枚軫為玉質,琴邊為焦葉邊,底面為梓木。底腹下部右側陰刻楷書“黃石程廷甲斫制”,旁有篆文“華”字小印一枚。左側陰刻行書“葉介福重修”,旁側有篆文“崇禎”二字。葉介福重修落款,琴腹內所刻銘文為底板所遮,僅見“道光”二字。說明葉介福不僅能彈琴,也能斫琴。
裴剛(1884—1950),字鐵俠,號雪琴,四川成都人,蜀派琴人,原名玉鷥。父親裴良從為清末舉人,曾任地方教諭。裴鐵俠自幼承父親教導,勤奮好學。裴鐵俠早年曾兩次留學日本,在日期間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與近代四川著名革命家吳玉章先生為同窗同室摯友,在這期間改名裴鐵俠。1921年畢業(yè)于日本法政大學,獲法學學士,回國后在民國政府任職。1915年秋裴鐵俠開始研習琴學,鼓琴揮灑自如,字正音圓,余韻滿指,代表琴曲有《高山》《秋鴻》《胡笳》等。
裴鐵俠還是高水準的古琴收藏家,收藏有20多張?zhí)拼燎宕伲写?、小雷琴,還有“誦馀”“醉玉”“浮香”“龍嗷”“古龍吟”“寒玉”“竹寒沙碧”“引鳳”等。他的古琴相繼被其他博物館收藏,其中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五代“引鳳”百衲琴、宋代“竹寒沙碧”琴、“醉玉”琴(圖7、圖8)、元代“浮香”琴(圖9、圖10)四張古琴。宋代“龍嗷”琴現藏于四川大學博物館。明代“虎嘯”琴今藏于陜西省歷史博物館,這張古琴是裴鐵俠送給學生李璠①的,20世紀50年代李璠個人把這張琴送給了陜西省歷史博物館。唐代“古龍吟”琴現藏于上海博物館。 裴鐵俠曾將齋中大、小雷琴與“古龍吟”“龍嗷”并稱為“四唐琴”。其中大、小雷琴最為聞名,裴鐵俠將自己的琴室命名為“雙雷琴”?!督裼萸倏分惺珍浟舜蟆⑿±浊倥c“誦余”“醉玉”“浮香”等五張琴的相關資料。蜀派琴人喻紹澤的女兒喻文燕回憶“小雷琴”的來歷:“有一次裴鐵俠外出去郊游,在歸途中經過一家大富人家,里面有人在彈琴,于是他敲門而進,進屋看見有一張琴掛在墻壁上,他一看是一張好琴,于是向這家人買得而回?!边@是“小雷琴”的來歷(裴鐵俠講給喻紹澤聽的)。
裴鐵俠久居成都受蜀派琴學影響,著述推重蜀派琴學,最有心得的琴曲當屬《高山》《流水》和《離騷》,他特別精于蜀派張孔山的七十二滾拂指手法的研究,于《秋鴻》《胡笳》《八極游》諸大操造詣亦極高,可謂當世蜀中古琴家“張孔山”。其“批正《流水》贗本,并將原本逐段批明,20余年研習心得隨筆寫出,或亦略有補于今之彈《流水》者”?!爸窈潮獭保▓D11、圖12)也是裴鐵俠重要的古琴收藏之一。該琴底頸部刻楷書銘文曰:“杜陵抱稷契之懷,老無所施,將赴成都,指點浣溪,寄情幽獨,大有終焉之志。余筑琴堂于沙堰,沿溪綠竹從茂,亦足以暢續(xù)幽情,而此琴修茸適成,因名以志之?!鳖}款“二十七年花朝鐵俠元翰錄鐫”。
“竹寒沙碧”琴名來源于詩圣杜甫《將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五首》中的一首:
竹寒沙碧浣花溪,菱刺藤梢咫尺迷。
過客徑須愁出入,居人不自解東西。
書簽藥裹封蛛網,野店山橋送馬蹄。
豈籍荒庭春草色,先判一飲醉如泥。
此琴造型秀麗清雅古樸,制作于宋。該琴銘文鐫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介紹了他修筑琴堂于成都杜甫草堂附近浣花溪畔的沙堰,鐫刻人為裴鐵俠第三子裴元翰(字墨痕)。
《今虞琴刊》載裴鐵俠大、小雷琴以及宋“醉玉”、元“浮香”琴之外,尚載明“誦馀”琴,仲尼式,面為桐木,底為梓木,通體蛇腹斷紋,聲音宏潤,螺鈿徽,紫檀岳尾,鳳沼內腹左刻“石階張崇之珍藏”,右刻“徐錦堂監(jiān)修”?!疤靻⑿劣先屎徒鹩朗屙?。乾隆甲子古吳碩扶重修。”《今虞琴刊》記錄中尚有裴氏自注:“張崇之疑即張岱宗子與尹芝仙同時有琴名?!?/p>
天啟年間,蘇杭地區(qū)唯張岱與尹芝仙同為斫琴名家,裴氏推測良有以也。重修此琴的徐錦堂為乾隆時期的修琴高手。此琴現藏中國私人齋中,琴底題刻裴鐵俠賦詩兩首:“‘誦馀失而仍歸,將失前數日,羽音倏不鳴,若有宿通,感而賦句?!?/p>
詩全文如下:
春來秋去亦荒唐,物我應知無盡藏。
名士有人識荀季,乘風端入李膺堂。
小弦廉折失清音,豈料當時別恨深。
悔吝已銷思痛定,山居從此伴長吟。
五代斫制的“引鳳”百納琴(圖13、圖14)當屬裴鐵俠最著名的藏琴之一。此琴之所以重要,是因其反映了裴鐵俠與繼室沈夢英的愛情故事。此琴原屬民國時期四川印壇首屈一指的著名篆刻家沈中(靖卿)先生①,其人精鑒賞,以授館、刻印、鬻字為生?!耙P”百納琴的琴面由竹片拼接而成,形似百衲僧衣,故由此得名。沈中視之為傳家至寶,號為“竹友”。其女沈夢英(1914—1950)平素亦隨父學琴,頗得要領,屬現代蜀派琴人。1940年,沈翁病重,留遺囑給女兒沈夢英:“若識之,有能操是琴者,是婿也?!碑敃r裴鐵俠喪偶鰥居四年,聞之后心動,遂往沈家觀琴并彈奏。歸來后請媒通聘,沈夢英攜琴相嫁,即改琴名“竹友”為“引鳳”。裴氏于龍池左右兩側陰刻行楷琴銘曰“引鳳質合竹桐,相傳為五代時物,舊藏家命名竹友,志其表也,而未曾鐫,若有所待。余時悼亡喪偶,百優(yōu)之中獲此珍異,因取竹桐兼喻之義名之,感吾生之未已,寄遐想于飛仙。”龍池左側陰刻銘文:“唯竹與桐,高人所倚;并美兼收,相為表里;奇跡異緣,創(chuàng)聞琴史;不施漆髹,斷紋如水;古意千年,九雷之比;永好良朋,滌煩報喜?!甭淇睢案角锶?,鐵俠?!保它c為筆者所加)這是近代琴壇的一段佳緣,裴鐵俠將這段奇緣刻在琴底。斫琴、賞琴也是裴鐵俠重要的琴藝活動之一。
四川博物院收藏有喻紹澤4張古琴,即“太古希聲”“寒香”以及兩張無命名的七弦琴。喻潤(1903—1988),字紹澤,成都人,蜀派琴人。喻紹澤是我國古琴藝術重要流派蜀派承前啟后的大師,也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教育家、古琴演奏家。他出生于成都的書香世家,8歲入私塾,17歲考入省立外國語??茖W校專修英語,畢業(yè)后做了16年的中學英語教師。1956年后任四川音樂學院古琴教師,專職教琴。
他自幼學習用功,喜好音樂,先后學習過笛子、二胡、琵琶等樂器,15歲投師舅父廖文甫學琴,得其真昧。終身操琴不輟,成為現代有影響的蜀派古琴藝術家。廖文甫師承葉婉貞②,葉婉貞師承父親葉介福,葉介福正是張孔山最得意的傳承人。喻紹澤勤奮研習古琴,一生恪守蜀派古琴傳統(tǒng)的穩(wěn)健宏偉、蒼勁古樸的風格,其代表演奏曲目有《秋水》《流水》《高山》《孔子讀易》《醉漁晚唱》等曲,并重新打譜彈奏。他所打譜的這幾首琴曲獨具韻味,平穩(wěn)中見峻險,簡約中顯綺麗。喻紹澤著書琴學,著有《古琴概述》一書(四川音樂學院油印本)。琴學文論有《古琴演奏簡論》《學習〈幽蘭〉的經過和減字譜的試譯》等,對四川音樂學院圖書館所著琴論進行收集整理,集為《喻紹澤先生古琴資料匯編》。喻紹澤對彈琴曾總結出兩句話:苦磨巧彈成妙指,妙指飛舞出妙音。曾作詩《石與竹(與徐元白唱和)》:
石愛竹青,竹愛石真。
君子相交,貴相知心。
老子云“大音希聲”。須知自然界的萬物之聲都是大道之音的顯現,此“大希之音”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含蓋一切者聲,無需手彈而遍一切處。琴僧與禪師正是體悟到了“大道之音”的真諦。道家最理想的音樂應該是“大音希聲”“至樂無樂”的境界。
“太古希聲”七弦琴(圖15、圖16)為一張益王琴,明代萬歷(1611~1615)年斫制。通長125厘米,隱間114.3厘米,額寬17.9厘米,肩寬19.5厘米,尾寬14.3厘米,額厚4.76厘米,岳旁厚5.52厘米,肩厚5.7厘米,七徽處厚5.4厘米,尾厚4.62厘米。龍池呈長方形,長22厘米,寬2.5厘米。鳳沼呈長方形,長11. 7厘米,寬2.4厘米。池左楷體墨書“益國仙源道人獲古桐雅制”,池右楷體墨書“大明萬歷丙午歲子1586年夏月吉旦”。該琴無弦,無軫,兩枚雁足松動,琴面有擦痕,漆脫落。龍池納音梯形凸起,鳳沼納音為常見。此琴為仲尼式,琴式制作規(guī)矩。呈漆黑色。通體起小蛇腹斷紋,無弦、軫。琴背部陰刻篆書“太古希聲”。龍池兩側刻行書“質以去門,調以廣陵。一唱三嘆,千古希聲”。龍池下刻篆書方印“益藩雅制”。腹內用毛筆黑寫楷書“大明萬歷丙戌歲孟夏月吉旦”。
藏琴是蜀派葉氏一脈各代琴人一直保持的傳統(tǒng)。葉公介福極其愛琴,他不僅自己斫琴、修琴,更珍藏歷代琴器數張?!昂恪鼻偈怯鹘B澤珍愛的一張琴。曾成偉(喻紹澤的外孫)說:“爺爺(喻紹澤)說,我們是蜀派琴人,祖師爺張孔山道長。我們琴藝上的先輩葉介福拜張孔山為師,葉介福得了真?zhèn)?,把衣缽傳給女兒葉婉貞,葉婉貞又將琴藝傳給廖文甫。廖文甫是爺爺的舅舅,也是爺爺他們兄弟三人的古琴老師?!闩c葉氏一脈結緣要從舅祖爺廖文甫說起。廖文甫不僅是琴人,更是讀圣賢書?!?廖文甫的夫人楊氏是嘉道年間陜甘總督楊遇春的孫女。楊氏生在望族,嫁妝陪奩豐厚,還陪嫁有玉軫金徽的“寒香”七弦琴??上钍显缒昝鼩專沼小昂恪迸惆榱挝母?。民國時廖文甫教喻紹澤他們幾兄弟彈琴,后將“寒香”留予妹妹廖佩蘭,“寒香”從此成為喻府珍藏。收錄于《中國古琴珍萃》。
“寒香”七弦琴(圖17、圖18),仲尼式,五代(907~979)時期斫制,長122厘米,肩寬19.3厘米,尾寬13.5厘米,厚2.5厘米,隱間108厘米,龍池呈長方形,長29厘米,寬2.7厘米。鳳沼呈長方形,長10.5厘米,寬2.7厘米。琴面無弦、無徽,7枚軫被挖去。腹上刻有“寒香”二字,滿身起蛇腹斷紋,并有梅花點。13枚琴徽被挖去,略脫漆,腳損脫,通體修補,頸部漆脫落,缺2枚玉雁足,缺7枚軫,琴面漆灰多處脫落。
6 結束語
古琴因其歷史久遠,文獻浩瀚、內涵豐富和影響深遠,為世人所珍視。它是“世界古代軸心時期,文明中唯一存活并發(fā)展至今的藝術”,蘊含了華夏藝術的精髓。古琴文化源遠流長,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古琴于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人類口頭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繼而又充滿生命力地向世人展示自身魅力。
參考文獻
[1]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M].北京:中華書局,1934.
[2]海冰.湖北郭家廟曾國墓地出土春秋早期古琴[N].湖北日報,2016-05-01.
[3]黃翔鵬.先秦音樂文化的光輝創(chuàng)造——曾侯乙大墓古樂器[J].文物,1979(7).
[4]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二、三號漢墓發(fā)掘簡報[J].文物,1974(7).
[5]王光祈.中國音樂史[M].北京:中華書局,1934.
[6]范煜梅.琴與詩書同行[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7](明)成祖.永樂琴書集成[M].杭州:西泠出版社,2016.
[8]常明,楊芳燦,等.嘉慶四川通志[M].成都:巴蜀書社,1984.
[9]楊曉.蜀中琴人口述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
[10](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文集[M].謝方,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唐中六.巴蜀琴藝考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12]今虞琴社.今虞琴刊[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