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俊
[摘? ? ? ? ? ?要]? 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古詩文一直是學生學習的弱項,教師教學的難題。而群文閱讀教學能有效解決“學”與“教”的矛盾,從而提高學生對古詩文學習的熱情,讓學生體會古代詩文的美與韻味,在“耳濡目染”中愛上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法,根據古詩文文本的特點,要使群文閱讀教學發(fā)揮最大的價值,其議題設計非常重要。因此,從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計的基本思路出發(fā),結合五年制聯大第二冊第二單元古詩詞單元,探討高職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計的方法。
[關? ? 鍵? ?詞]? 高職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議題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20-0028-02
《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yè)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0試行)》總目標強調要增強學生語文鑒賞和感受能力,讓學生“熱愛祖國的語言文字,認識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對民族優(yōu)秀文化自覺學習、認真鑒賞、積極踐行,在語文學習中培養(yǎng)愛國情感”。中華古詩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的明珠,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承載著中華文化傳統,凝聚著民族精神,是增強民族認同感、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元典”。學生通過古詩文的學習,不僅能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但是由于古詩文具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豐富的意蘊內涵、獨特的留白藝術和深厚的情感等特點,學生在歷史時空、文化背景、人生經歷等方面都與作者作品產生較遠的距離感,加上高職學生學習基礎、習慣等原因,對古詩文的學習不感興趣,甚至產生排斥和恐懼,這為高職教師的教學設計帶來了一定的阻力。那么,教師該采用什么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學習古詩文的積極性,讓學生體會古代詩文的美與韻味,愛上古詩文呢?
近些年,在古詩文教學中采用群文閱讀教學已逐漸興起,并且已有了諸多的教學實踐。作為新型的閱讀教學法,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具有突破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它是指師生圍繞一個或者多個議題選擇一組文章,并圍繞議題進行閱讀和集體建構,最終達成共識的過程。它有利于在有效的課堂內提高學生古詩文的閱讀能力和思考能力,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古詩文閱讀的精髓。在這一古詩文教學過程中,要促使教學功能和群文閱讀教學價值發(fā)揮最大的價值,關鍵在群文閱讀教學和古詩文文本的緊密結合,即是對古詩文教學內容的組合方式進行合理的整合和設計,也就是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設計。
所謂議題就是教師進行選文的依據,是“群文閱讀”課堂教學中供師生共同討論的核心話題。一個準確的、有效的、可操作的議題是一節(jié)群文閱讀教學課堂得以成功的核心所在。本文從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計的基本思路出發(fā),結合五年制聯大第二冊第二單元古詩詞單元,淺議群文閱讀教學議題設計的方法。
何立新老師在《基于問題解決的群文閱讀教學實踐嘗試》一文中寫到“群文閱讀是一種‘結構化的閱讀,其特點就是有意識地將多文本‘結構化”。“結構化”文本就是根據學生的學情,將文本按照不同的議題創(chuàng)造性地進行組合,從而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這種教學方法能夠充分體現文本的教學價值。在高職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對古詩文的選文和組合的教學思路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教材整合,確定議題
議題是群文閱讀過程中能否合理選文的一個關鍵,也是選文的特點體現。作為教師,必須要有一個統整的教材觀,也就是對每單元甚至是每冊的課文有一個縱向和橫向的整體認識。在高職教材編寫過程中,教材編寫者都有一定的群文意識,因此,在進行群文閱讀教學時,整合教材,可以幫助教師很快確定議題。而這種整合可以是多篇整合,也可以兩兩對比,或通過尋找古詩文的共同點進行研讀,或通過比較古詩文的不同點進行感知。下面以五年制聯大第二冊第二單元為例對教材進行整合確定議題。
二、課內外整合,確定議題
為了更深入地學習課內古詩文,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入課外的古詩文,通過比較,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和理解,拓寬視野。引入課外的古詩文必須把握一個原則,就是要與課內古詩文的篇目具有相似、相關聯或相同性,能讓學生發(fā)現詩詞整合的線索,為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教師要指導學生找到課外古詩文和課內古詩文的共同因素:或同一題材、或同一詩人、或同一體裁、或同一意象等。課內外整合的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形式,打破了教材的系統,拓寬文本的選擇面,使文本選擇具有靈活性,閱讀視野也更加開闊,議題設計也更加多元化。
(一)從詩文的主題內容角度確定議題
詩文的主題內容是高職古詩文學習的重要知識點,也是學生積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基礎。從詩文的主題內容角度去確定議題,可以加深學生對詩文認識的深度和廣度,更能讓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高職第二冊第二單元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作者蘇軾貶謫黃州游賞黃岡城外的赤壁(赤鼻磯)時所寫。全詞借古抒懷,表達了對昔日英雄人物的懷念和敬仰,抒發(fā)了自己年過半百功業(yè)無成的感慨。整首詞詞風大氣,情感豪邁,雖有消極,但最終詩人以積極的心態(tài)來面對被貶的事實。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困境中的超越——蘇軾在黃州”為議題尋找文本,如《前赤壁賦》《定風波》《浣溪沙》進行群文閱讀,讓學生更好地體會詞人貶謫之后的心態(tài)和心境的轉變。
(二)從詩文的意象角度確定議題
意象是指客觀物象經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多用于藝術通象。在古詩文中,意象不僅僅是一種形象,它更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價值。詩人常借助意象來表達情感,而這些獨一無二的情感造就了一系列典型的意象,這些意象包括承載歷史的人文景物、渲染情感的自然景物、傳遞心境的言行舉止。在高職古詩文教學中,意象是學生學習古詩文必不可少的內容,所以高職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設計可以從意象出發(fā)。例如,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過程中“月”之意象為切入點,以“蘇軾月之情懷”為議題選擇文本,如《水調歌頭》《永遇樂》《西江月》《前赤壁賦》等,指導學生通過比異感知理解蘇軾不同詩文中月的意象。又如,抓住《雨霖鈴》中“柳”的意象,以“楊柳依依,最難離別情”為議題,選戴復古的《清平樂·今朝欲去》、李白的《勞勞亭》、周邦彥《蘭陵王·柳》等詩詞入課進行求同研讀,感受古詩人用“柳”與“留”之諧音表達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不舍之情。
(三)從詩文的創(chuàng)作風格角度確定議題
群文閱讀教學是一種新的閱讀教學方法,它是傳統單篇閱讀教學的補充而不是取代,教師不能僅從教材中的所有文本分類進行一個群文閱讀教學,而是需要對教材指定的重點篇目進行精讀和精講的同時,選擇同類型的課外文本指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高職第二冊第二單元為宋詞單元,教材選取了李煜的《虞美人》、柳永的《雨霖鈴》、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為必讀詩詞,他們分別是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代表。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精讀和細讀的方法對以上四首詞進行研讀,但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流派的創(chuàng)作風格,拓寬閱讀的廣度和深度,教學過程中可以以“‘不同的風格,同樣的精彩——看婉約派和豪放派”為議題進行文本的選擇,如晏殊的《浣溪沙》、李清照的《聲聲慢》、岳飛《滿江紅》、張孝祥的《六州歌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分析婉約派和豪放派創(chuàng)作風格的不同:婉約派詞風溫婉纏綿,旖旎動人,情感曲折,主要內容側重兒女風情;豪放派詞風粗獷而有英雄氣概,它不僅描寫花間、月下、男歡、女愛,更喜攝取軍情國事那樣的重大題材入詞。學生通過更多作品的閱讀,對宋詞的兩種流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當然,我們還可以從標題、特殊字詞、特殊句式、語言等多角度出發(fā),結合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尋找切入點,確定議題進行探討學習,以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
從課內多篇整合確定議題到課內一篇帶動課外多篇整合確定議題,再到內多篇帶動課外多篇整合確定議題,增加了教學的層次性,也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職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的議題設計是在一定的基礎環(huán)節(jié)下層層推進的,首先要對教材中的古詩文文本進行精讀,分析其文本的特質,然后根據教學思路進行教學層面的選擇;其次,將教學過程中學生所反映出來的困惑與文本相結合選擇議題的角度,并考慮其可操作性和探討性;最后,從課程出發(fā)思考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使之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與設計的議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既主題明確,又突出中心。
高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高職教學也是一個特殊的教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質和文本的特點,決定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僅僅要注重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更需要尋找貼合學生學習古詩文的學習方法,讓他們在享受古詩文的同時,品味百味人生;在感受傳統文化的同時,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陶冶情操。本文僅是高職古詩文群文閱讀教學的一個起點,高職古詩文學習和群文閱讀教學的“火花”還有待我們進一步去實踐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劉大偉,蔣軍晶.群文閱讀教學:概念、價值及實踐路徑[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6(1).
[2]王雁玲,張健,方東流,等.群文閱讀之議題生成[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5(5).
[3]付裕.“群文閱讀”的課堂構建及意義[J].科學咨詢,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