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暄
【摘 要】日本社區(qū)助殘事業(yè)在其富有實效的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的引導下,獲得廣泛的參與者。行之有效地宣傳活動不僅推動了日本社區(qū)助殘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使它成為一項全社會共同關心與共同參與、人人受益的可以長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社會福利事業(yè)。
【關鍵詞】助殘;關愛;福利;志愿者
一、“讓愛心之輪越滾越大”
在日本,社區(qū)助殘事業(yè)具有廣泛的參與者,“讓愛心之輪越滾越大”的口號已經家喻戶曉。不論男女老少,各行各業(yè),包括許多殘疾人都紛紛加入到獻愛心的行列中。在只有7萬多人口的兵庫縣三木市,在市志愿者中心登記在冊、長年開展各種活動的志愿者組織就有47個,平均每1500人中就有一個志愿者組織。在社區(qū)殘疾人聯(lián)歡會上,你能聽到盲人動聽的歌聲,看到殘疾人坐著輪椅開心地打球,其場面十分感人。
日本社區(qū)豐富多彩的助殘活動與其富有實效的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的引導分不開。
1、營造關愛氛圍
在神戶市,志愿者組織經常會在市區(qū)的廣場、街角、會堂等處聯(lián)合舉辦各種義賣活動。義賣的商品多來自志愿者家中多余的物品,義賣所得的收益也多用于支持殘疾人福利事業(yè)。這些義賣活動不光出售價格便宜的物品外,還包括微型啞語學習角、盲文體驗角、輪椅體驗角、殘疾人用品展示等,可謂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這些活動的通知會提前一個月刊登在發(fā)至各家各戶的小報上。大多數(shù)人都是帶著孩子,全家出動來參與,既購物又休閑,場面非常熱鬧。人們會在休閑玩樂的同時不知不覺地受到愛心的熏陶。
2、愛心培養(yǎng),從小開始
日本一向重視教育,學校也是愛心培養(yǎng)的一塊主要陣地,日本的中小學是通過開設“綜合課程”來進行愛心教育的。神戶一些中學會利用綜合課的時間,讓學生到殘疾人養(yǎng)老院與殘疾人促膝交談,共同探討、研制殘疾人方便穿著的服裝;一些小學會組織學生與家長共同體驗輪椅生活,或戴上布制眼罩體驗盲人生活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了解了殘疾人的困難,思考如何建造一個適合殘疾人生活的理想環(huán)境。有的學校還讓學生學習啞語、盲文,以促進與殘疾人的交流和掌握幫助殘疾人的工具。一些大學則通過規(guī)定學生在助殘活動中必須完成一定的學分的方法,促進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到獻愛心的活動當中。
神戶市每年都從全市中小學生中征集主題為“愛心之輪”的繪畫作品和主題為“體驗與學習福利活動的感想”的作文進行評獎活動,獲獎的作品被展示在繁華的市中心地下街櫥窗內,供市民觀看學習。
3、社區(qū)小報讓“獻愛心”活動家喻戶曉
生活在日本,你常常可以在信箱中拿到各種小報,其中有的是社區(qū)發(fā)行的,有的是各種志愿者組織發(fā)行的定期刊物。小報圖文并茂,內容極其豐富,有社區(qū)內各種助殘、助老活動的信息,如,有通知何時、何處、哪個志愿者組織舉辦什么活動的參加條件、人數(shù)定額、聯(lián)系電話等的活動預告;有告知政府新頒布的福利政策,或介紹市內新建的方便殘疾人利用的店鋪、設施的信息;還有報道社區(qū)內的助殘活動情況,介紹志愿者的助殘經驗,交流助殘心得體會的文章,以及志愿者招募廣告等。這些小報不僅傳遞了助殘信息,更傳遞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愛之情。
行之有效地宣傳活動不僅推動了日本社區(qū)助殘事業(yè)的發(fā)展,也使它成為一項全社會共同關心與共同參與、人人受益的可以長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社會福利事業(yè)。
二、社區(qū)助殘,注重實效
與健全人相比,殘疾人困難的,是因殘疾障礙制約了他們的活動空間,影響了他們與外界的交流和信息量的獲得,如能改造人們現(xiàn)有的社會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即硬件環(huán)境),再輔以良好的人文環(huán)境(即軟件環(huán)境),殘疾人就可以走出家門,接受教育、工作、娛樂、結交朋友、了解世界,就能提高他們自理、自立的水平,享受與健全人同樣的基本生活。而能滿足殘疾人等弱勢群體正常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也正是健全人最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日本的社區(qū)助殘事業(yè)就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
1、幫助殘疾人走出家門
日本是發(fā)達國家,在改造硬件環(huán)境方面起步較早。在上世紀80年代時,在大中城市就可看到四通入達的盲道、引導盲人過馬路時的發(fā)音裝置等。市內的道路和公共設施已基本“無障礙”化,如交叉路口的人行道與馬路之間均為輪騎能過的平緩坡面,火車的踏板與站臺平齊,公共廁所設有輪椅者方便使用的空間和裝置。進入90年代,這方面設施更加完善,如電影院有了輪椅者直接入內,停放坐看的空間;路上的公用電話、自動販賣機有的也改成輪椅者可使用的高度;體育館、娛樂場所也為殘疾人開設了從事各種運動項目的特別場地和設備。除了外部環(huán)境外,近年來,房地產商們也對居室內部進行了改造,開發(fā)了輪椅者可以自由出入的門廊和方便使用的廁所、浴室、廚房等。
2、讓殘疾人走得更遠
為了讓殘疾人走得更遠,志愿者們還設計了許許多多的援助項目與輔助工具。如不少城市的志愿協(xié)會為殘疾人制作了標有輪椅者可方便出入的該市銀行、郵局、醫(yī)院、圖書館、市民會館、各類商店、飯館的地址、電話、營業(yè)時間、休息日等的手冊,供殘疾人使用。
兵庫縣蘆屋市是一個只有8萬人口的小城市,志愿者組織考察并繪制了全市70多個輪椅者可方便利用的公廁地圖,分發(fā)給殘疾人使用。在考察中,當他們發(fā)現(xiàn)廁所照明開關位置太高時,還及時通知有關部門進行改裝。i
在日本,你時常會看到志愿者推著輪椅,帶著弱智者在公共場所活動。在志愿者的活動項目中,就有學習如何駕馭輪椅,如何帶領盲人散步、慢跑、馬拉松等內容。
三、加強交流,獲取信息
啞語和盲文是殘疾人與外界交流,獲得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在日本,自動售票處設有盲文按鈕,電視節(jié)目的新聞頻道配有啞語。近年來,就連電影故事片和歌曲也配上了啞語。但是只有殘疾人掌握啞語和盲文,仍然不能與社會充分交流與溝通。只有健全人掌握了這些工具才能擴大相互聯(lián)系。因此,在日本,除了以殘疾人為對象的盲校、聾啞學校和智障者學校外,志愿者組織也開辦了許多以健全人為對象的啞語、盲文學習班。為了與聾啞人、盲人交流,許多日本人也積極地學習盲文、啞語。啞語、盲文已不再是殘疾人的專學課程,它也成為健全人的學習需要。
為了能與殘疾人進行交流,志愿者們設計了多種形式和內容的活動。例如,協(xié)助運營玩具圖書館、面對面朗讀、舉行盲人與小學生的朗讀和體驗盲人生活交流會、表演朗讀劇、電話咨詢、盲文翻譯、為聾啞人做筆記摘錄、幫助聾啞人團體、輔助智障者和弱智兒童進食、支援并與智障者開展交流活動、定期進行殘疾人(包括老年人)的集體進餐交流會,以及舉辦友誼沙龍、茶話會以及登門進行友愛訪問、作業(yè)援助等等。
1、學習護理,幫助殘疾人
殘疾人因殘疾程度不同,年紀大小不同,需要的幫助也不相同。為了提高殘疾人的居家生活質量,在日本,有志于從事家庭護理的志愿者們還必須參加護理知識和技巧的學習班學習,以便獲得居家護理的資格。如學習如何調理營養(yǎng)飯菜、護理進食、攙扶盲人行走,如何協(xié)助殘疾人移動、上廁所、乘坐輪椅等等。獲得護理資格的志愿者和護士們將隨時根據(jù)需要被派遣到殘疾人家中開展服務。除了幫助護理殘疾人外,志愿者還上門幫助清掃、洗衣、購物、聊天、帶領上醫(yī)院及開展援助殘疾人家庭成員、殘疾兒童家長的活動。
2、方便出行的福利出租車
在日本,有專門面向老年人和殘疾人的新型福利出租車。因這種出租車裝有升降機,使乘客能夠坐著輪椅或躺在擔架車上上下車,對老年人和殘疾人上醫(yī)院,去商店非常有幫助。在京濱運輸公司的七十輛出租車中,有三十一輛是配備了這種電動升降機的福利出租車。以前,該公司就通過下屬公司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提供家庭護理和巡回洗澡等服務,福利出租車是作為該公司擴大這項服務事業(yè)的一個環(huán)節(jié)發(fā)展起來的。日本地方政府把發(fā)展這種出租車作為其福利政策的一個方面,予以援助。不過要取得地方政府的援助資格,各地有不同的規(guī)定,有的地區(qū)需向政府福利科遞交申請,有的地區(qū)需要提示殘疾證明。不過由于一輛福利出租車的成本約為四百七十萬日元,相當于普通車輛的兩倍。再加上乘客大多是去醫(yī)院,車輛的使用時間相對集中,所以在經營上很不合算。為此,日本專門成立了財團法人全國福利運送服務協(xié)會,希望通過使固定輪椅車裝置的標準化的研究以及要求高速公路通行費折價優(yōu)惠等措施,從各個方面推動普及福利出租車的運動。
3、殘疾人信息技術援助制度
在日本,人們希望在信息時代,行動受到限制的殘疾人也能通過個人電腦自由自在地在網上收集信息,與人交流,以此縮小殘疾人與健全人在信息方面的差距,促進殘疾人參與社會活動。但是,由于針對殘疾人的商品市場規(guī)模小,所以面向殘疾人的各種信息產品的研發(fā)速度會比普通商品慢,價格也比較貴。一般的面向殘疾人的信息產品要比普通產品貴近一倍。如果沒有社會的援助,殘疾人在信息技術方面與健全人的差距將越來越大。為此,在市民的強烈呼吁下,政府采取了對殘疾人進行信息技術援助的制度。援助對象是一、二級重度殘疾人。當在操作個人電腦方面存在一定困難的重度殘疾人購買面向殘疾人的軟件及附加機器時,政府負擔三分之二費用。補助費最高額不超過十萬日元。不過要取得援助,首先要提出申請。在最近的五年中,大約有五萬的殘疾人提出了援助申請,占全體援助對象人數(shù)的百分之十。
通過信息技術援助,使這些殘疾人可以自由購買、組裝適合于自己的電腦商品,由此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殘疾人與現(xiàn)代社會的隔閡,加強了與健全人社會的交流,不使其有被現(xiàn)實社會所拋棄的感覺,日本的殘疾人信息技術援助的作法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注釋:
i 神戶新聞.2002.年3月29日.
【參考文獻】
[1]蔡元庭.殘疾人保障與社區(qū)建設.海峽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223-2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