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煲?/p>
在中國,同姓人相遇,喜歡說“五百年前是一家”。不過,從姓氏學(xué)角度來看,這句話當不得真。
中國的許多姓氏尤其是大姓來源復(fù)雜,即使同姓,也未必是一個老祖宗。譬如孫姓,最負盛名的一支孫姓當屬春秋衛(wèi)武公之子惠孫一支了?;輰O之孫武仲乙,武仲家族以祖父之字為氏。這是先秦時期孫氏來源最主要的一支。春秋時還有楚國孫氏和齊國孫氏,楚國孫氏源自楚莊王的令尹孫叔敖,也屬以先祖名字為氏,齊國孫氏則是齊景公給將軍田書賜姓孫。不僅僅有這三支孫姓,史上還有眾多的改姓孫氏。商代名臣比干被紂王剖心后,子孫為避禍,有的就改姓孫。明朝初年,大批含孫字的復(fù)姓不得不省字而改孫氏……
許多看起來不相干的姓氏,卻有親緣關(guān)系。以《百家姓》前六句為例,何姓源自韓姓,蓋因韓國滅亡后;子孫流散,江淮地區(qū)讀“韓”為“何”,這才有了何姓。如果再追根溯源的話,趙、秦起自贏姓,周、吳、鄭、馮、衛(wèi)、蔣、沈、韓、楊、施、張都源自姬姓,褚、陳分別得自子姓、媯姓,而許、呂則始自姜姓,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夏、商、周、秦四朝的國姓分別是姒、子、姬、贏;著名的堯帝姓伊祁;舜帝姓媯或姚;炎帝居住在姜水之濱而得姓姜;人文始祖黃幫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故又號軒轅氏。
為什么這些古老的姓氏,除了姚、姜幾個之外:后世很少有人用呢?原來商周時期有很嚴格的宗法制度,只有嫡長子才能繼承姓氏,其他子孫只能以邑、國、祖字、官名等為姓,久而久之就分散了這些古老姓氏。以姬姓為例:周朝分封了許多同姓諸侯,到春秋戰(zhàn)國少數(shù)諸侯做大,多數(shù)諸侯湮沒,紛紛以邑國為姓,而周天子式微,姬姓就漸漸不那么吃香了。到唐朝時,唐玄宗名隆基,姬、基同音,一些姬姓人又改為周姓。
這樣論來,幾乎每個中國人五千年前都是一家。我們中國人只要相見,不說“五百年前是一家”,說“五千年前是一家”,那基本是沒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