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革
湖南湘陰郭氏三兄弟,郭嵩燾(1818-1891)為長,郭崑燾(1823-1882)為次,郭崳燾(1827-1880)為三。郭嵩燾親家曾國藩評價三人:“湘陰三郭,論學則一二三,論才則三二一?!?/p>
對此,胡林翼也有過類似看法,郭嵩燾后來在《志城五十壽序》中坦然接受這一評價。確實,郭嵩燾長于學,為著述之才,敏于觀察,善于思索,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學問家和思想家,但他不諳為官之道,不勝繁巨,曲高和寡,到處受挫。兩個弟弟的學問雖不及他,但辦事之才卻優(yōu)于兄長,特別是郭岜燾,在湘軍與太平軍長期作戰(zhàn)的過程中,在湖南實際上充當了湘軍后方的頂梁柱。
郭岜燾,派名先梓,字仲毅,號意城,晚年自號樗叟。幼時即聰明出眾,兩歲時,母親教他識字,7歲能文,有神童之稱。12歲即與兄長郭嵩燾同補縣學生員(秀才),其復試考卷,文章瑰麗,頗具風采,主考官見他年幼,便戲言:“你的考卷如此精彩,莫非是你兄長所為?”郭嵬燾不服,說道:“不信,你再出一題?!笨脊僬娴脑俪鲆活},郭岜燾伏案疾書,立刻成文,考官大為驚異。
后來,他隨兄長赴岳麓書院就讀。1844年,鄉(xiāng)試中舉,次年隨兄長人京參加恩科會試,可惜兩人均名落孫山。1847年,兄弟兩人再次人京會試,郭嵩燾中二甲三十九名,賜進士出身,郭岜燾則再次落第。從此,郭岜燾不再人京會試,專心講求經(jīng)世之學。
1852年5月,從永安突圍出來的太平軍一路北上,聲勢浩大地殺進湖南,并于9月攻打省會長沙。左宗棠趕忙將全家從湘陰柳莊遷到玉池山白水洞,隨行的還有其二哥左宗植一家、連襟張聲玠(1801-1848,清戲曲作家)的遺孀周詒蘩及兩個兒子張起新、張起毅。郭嵩燾、郭岜燾、郭崳燾兄弟則遷居鄰近的梓木洞一帶。
一天,3名公差騎快馬來到白水洞,打破了深山里的寧靜。公差馬背上馱著一份厚禮,兩名公差將禮物搬進左家,并將兩封信交給左宗棠,一封是從云貴總督調(diào)任湖南巡撫的張亮基寫的,另一封是左宗棠的同窗好友、在貴州任知府的胡林翼寫的。胡林翼估計左宗棠不會輕易出山,因此寫了一封親筆信,幫張亮基說話,誠邀左宗棠出山協(xié)助張亮基。
左宗棠看完信,沉思一陣,對公差說:“此事非同小可,我須慎重考慮。你等暫且先回,轉(zhuǎn)告張撫臺,我若同意,則三日內(nèi)趕到長沙,若三日未到,就請張撫臺另請高明?!逼鋵?,當時左宗棠本是要拒絕張亮基和胡林翼的邀請,但在郭嵩燾勸說下,最終隨著郭崑燾、郭崳燾兄弟趕赴長沙。
郭崑燾遵郭嵩燾之命,和左宗棠同時人幕,幫助張亮基參贊軍機,共守長沙城。太平軍久攻長沙不破,不得不撤圍北上,出湖南,占武昌,順長江而下,定都南京。
1853年年初,張亮基升任湖廣總督,又延請郭岜燾和左宗棠同往。當時武昌城遭太平軍洗劫,百廢待興。郭岜燾協(xié)助張亮基興利除弊,兩湖軍政日新月異。張亮基見郭岜燾和左宗棠兢兢業(yè)業(yè),辦事干練,于是對他們說:“軍情有緩急,間或在眉睫間,以后如遇急事,可先發(fā)先行,然后再告知于我?!睆埧偠綄?、左二人依托之重和信任之深,官場罕見。
一日,太平軍悍將李開方部從河南突然折行人鄂,郭岜燾半夜得報,急忙披衣赴左宗棠處商議,然后迅即調(diào)兵夜襲太平軍。李開方?jīng)]料到郭岜燾、左宗棠出兵如此神速,結(jié)果大敗。次日晨,捷報飛遞張總督府第,張亮基方才知曉,他心有余悸地說:“倘若稍逾時辰,待賊軍行至平原地帶,豈可言勝!”
當時,江南盡是太平軍出沒之地,無處不亂,唯湖廣稍安,這與郭岜燾、左宗棠協(xié)助張亮基處置有方密切相關。不久,張亮基調(diào)撫山東,郭岜燾和左宗棠辭歸湖南。幾年后,張亮基再遇郭嵩燾時,還念念不忘說:“我在兩湖,幸得意城(即郭崑燾)和季高(即左宗棠)二人,助之有成,山東求一人不得,是以無成?!?/p>
郭崑燾、左宗棠由鄂回湘,又為湖南巡撫駱秉章(1793-1866)禮聘,左宗棠專助軍政,郭岜燾專助財稅。為了籌集軍餉,郭岜燾聽其兄郭嵩燾之言,力排眾議,在湖南首倡厘捐。1855年6月,駱秉章允許湖南全省開辦厘金,設立厘金總局于長沙,郭岜燾出任湖南厘金總局總管一職。從此,全省每年得厘金八九十萬至120萬不等,湖南軍餉來源得到基本保障。此后,湖南財政在郭岜燾主持下,兵餉大增,成為出征東南各省湘軍的財政支柱。
1860年,左宗棠因被湖廣總督官文構陷,不得不離開駱秉章幕府。郭崑燾一個人留在湘幕總理一切,獨撐時局,后來的湖南巡撫繼任者毛鴻賓、惲世臨等一如繼往倚重于他。前后十余年,湖南一省支撐起東南半壁江山,經(jīng)常八方出警,四處支援。郭岜燾運籌帷幄,隨軍情緩急,援兵助餉,哪里有急,馳援哪里,即使遠至數(shù)千里,也策應迅速。
1864年,湘軍攻下南京,為處理好戰(zhàn)爭的善后事宜,郭岜燾繼續(xù)留署兩年,緊急籌餉數(shù)百萬兩,資助曾國藩裁撤湘軍,安置傷殘老弱。隨后,他功成身退。
1867年,劉崐任湖南巡撫,又強請郭岜燾出山平定苗亂。1870年,苗亂平,郭崑燾又辭歸。后來,曾國藩多次勸他從征,他均婉言謝絕,再不過問軍政。
郭岜燾第一次出山時,即申明無意仕宦。從1852年至1870年,入幕近20年。先后擔任張、駱、毛、惲、劉五任巡撫幕僚,意在救民利國,別無功名利祿之念。他守道以自處,以直誠感動上下。因此,他與兒任巡撫都相處融洽,協(xié)力同心,無事不順,。歷任巡撫都念其勞苦功高,多次上奏,由舉人保國子監(jiān)助教,升內(nèi)閣中書,四品卿,加三品銜,賞戴花翎。對于這些功名,郭崑燾從來沒有汲汲以求。別人以為他是為名利而出入幕府,他默然不作辯駁,僅僅在給長子郭慶藩的訓言中才解釋,“君子之進退,審乎道而已”,只有將“名利”二字極力摒除,自甘寂寞,才能使自己一輩子受用無窮。郭嵩燾說他“其心求利國家,不以利己”。
天下“太平”之后,郭岜燾過起了寧靜悠閑的晚年生活。從1870年至1882年這十余年問,他主要做了以下兩事:
一是郭慶藩任官江浙,他隨子而居。居浙數(shù)年,他游遍江浙名山勝跡,時常詩興大發(fā),留下諸多佳作,其中隱約可見他晚年的豁達和豪放。他登臨浙江嘉興南湖湖心島上的煙雨樓,即題聯(lián):“小別西湖,卻來此地看煙雨;相逢南浦,同上高樓話水云?!痹⑶橛诰?,情景交融,凸顯散淡性情和闊大胸懷。其詩文后來輯為《云臥山莊詩集》《云臥山尺牘》《云臥山莊別集》。
二是關注子女成長,專注良好家風培養(yǎng)。他所作家訓,縱談讀書、做人、為官之善道,后編為《云臥山莊家訓》。
光緒八年(1882)十月十九日,郭岜燾于長沙無疾而終,享年60歲,葬于長沙東鄉(xiāng)羊石潭山,墓廬名“樗植墓廬”。
郭岜燾五任湘幕,支撐危局,保境安民,拯救東南,以其經(jīng)世之才和務實之能,在幕后成就了湘軍。
(責任編輯:北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