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晨
近日,垃圾分類成為人們關(guān)注的話題。在這背后,正是全球垃圾問題日益嚴峻的體現(xiàn)。如何處理垃圾、如何對垃圾進行回收再利用,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項迫切任務。
數(shù)千年來,人們圍繞著垃圾處理,發(fā)生了諸多故事?;厥讕浊甑臍v史,或許在了解這些故事的同時,也能為當今人們正確處理垃圾,甚至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提供借鑒。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曾記載,“殷之法,刑棄灰于街者”。其意思是說殷商時代,在公共道路上亂倒垃圾是要受刑的。也有說法是“殷之法,棄灰于公道者,斷其手”。近代著名法學家沈家本《歷代刑法考察·律令》按:“此法太重,恐失其實。”但不管怎么樣,在當時,亂扔垃圾,可不是一件鬧著玩的事。
戰(zhàn)國時期,商鞅實行變法,也采用了“殷之法”?!妒酚洝だ钏沽袀鳌酚涊d:“商君之法,刑棄灰于道者?!?/p>
即便是到了唐代,仍然對垃圾管理非常嚴厲?!短坡墒枳h》中規(guī)定:“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論。主司不禁,與同罪?!币簿褪钦f到街道上扔垃圾的人,會被處罰六十大板。如果執(zhí)法者縱容市民亂扔垃圾的行為,也會被一起處罰。
根據(jù)歷史資料,對垃圾嚴格管理的確有必要,在漢代以及隋唐時期長安城的記載中,可以發(fā)現(xiàn)隨意排放垃圾對城市生活帶來了極大影響。
漢代,隨著城市建設的技術(shù)發(fā)展,皇宮內(nèi)和一些大型建筑群內(nèi)采用地下排水管網(wǎng),生活污水通過排水渠從宮內(nèi)排到城內(nèi),由城內(nèi)排到城外,由城壕匯流到渭河。不過,對于一般老百姓而言,還沒有如此好的設施。在長安城內(nèi),不少道路上經(jīng)常彌漫著各種垃圾和塵土。所謂“長風一飄蕩,塵沙漲天飛”。
隋代時,長安城逐漸呈現(xiàn)出國際性大都市的氣象,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長安城里住著數(shù)十萬人。如此眾多的人口生活在城里,每天必然會產(chǎn)生很多生活垃圾和人畜代謝物。
史料記載,不少老百姓把生活垃圾全部傾倒在門口,日積月累,部分街道比兩邊房屋高一丈多;有的老百姓挖掘大土坑掩埋垃圾,任由它們壅滯地下,腐爛分解,結(jié)果產(chǎn)生大量硝酸鹽之類的毒素,溶于水并下滲,導致地下水中的硝態(tài)氮含量上升,地下水由此變得咸苦,不可食用。據(jù)《隋書·庾季才傳》記載:長安城“漢營此城,經(jīng)今將八百歲,水皆咸鹵,不甚宜人” 。
為了擺脫已污染的水源區(qū),開皇二年(582年),隋文帝楊堅在漢長安城東南部龍首原的南坡(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花了9個月時間,新建了大興城(隋文帝在北周時被封為大興公)。同時,挖掘龍首渠、永安渠、清明渠,并引浐水、皂水、潏水入城,以解決城區(qū)用水問題。
盡管城市里大多數(shù)人受困于垃圾之苦,但還是有極少數(shù)人,在成堆的垃圾中發(fā)現(xiàn)了無限商機,其中唐代的羅會、裴明禮等人就是通過垃圾而致富的代表。
據(jù)唐代張鷟《朝野僉載》記載,生活于唐初的羅會,通過收集長安城里人畜的糞便,向郊外農(nóng)民出售而發(fā)家致富。街坊鄰居輕蔑地稱他為“除糞夫”,稱其家為“雞肆”。
當時,一位叫陸景陽的文人到其家做客,發(fā)現(xiàn)羅家房屋豪華富麗,家眷服飾打扮十分得體,屏風、氈褥等奢侈品一應俱全。陸景陽十分詫異,問:“先生生活如此富裕安樂,為何還用從事這種骯臟污穢的工作?”羅會回答說:“怎奈雖家財萬貫,也不能坐吃山空。一旦歇業(yè),家道將衰。”
另外一位靠垃圾致富的就是《太平廣記》里記載的裴明禮。裴明禮,河東(今山西)人,活動于唐太宗年間,其做生意的訣竅是“收人間所棄物,積而鬻之”,換言之,他就是通過低價收來垃圾后,進行分類整理,賣給百姓,幾年之后,便擁有萬貫家財。有了一定本錢之后,裴明禮在長安城金光門外,以十分便宜的價格買下一塊滿是瓦礫的荒地。
為了清除荒地上的瓦礫,裴明禮想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在荒地附近豎起一根高高的木桿,木桿上懸掛一個大竹筐,他讓人們撿地上的瓦礫投擲竹筐,投中者給予一定的獎勵。于是,人們紛紛來撿拾瓦礫投擲。沒過多久,地里的瓦礫就被撿干凈了。瓦礫沒了,青草也就順勢而起,長得郁郁蔥蔥。裴明禮又招募牧羊者,讓他們都來這片草地放牧。有這樣一片好草,牧羊人誰不愿意來呢?于是草地很快擠滿羊群。羊群多了,羊糞尿自然也就多了。慢慢地,土地有了肥力。就這樣,一塊無人問津的荒蕪土地,在他手中成為沃土。
最后,裴明禮雇人用牛馬犁耕該土地,種上各種果樹,并套種葵花、蔬菜和花卉,與此同時,他還在其中放養(yǎng)蜂蜜。這些給他帶來了不菲的收入。
經(jīng)過唐代這些富商的啟發(fā),到宋代后,垃圾處理就更加規(guī)范。北宋初年,宋太宗設置了城市管理機構(gòu)——街道司。街道司設有勾當官(街道司的領導)二員,下轄500名士兵,穿青衫,配備鞭子木棒,其職責就是修治街道、打掃衛(wèi)生、管理交通等。由于京城“萬街千巷,皆盡繁盛浩鬧”,街道司“工作甚眾,事任非輕”,500名士兵也不夠用,因此,街道司又招聘了一部分雜役,“招置少壯堪充功役之人,所有請受例物,乞行支給”,這些人也會發(fā)給薪酬。當時,一些大的城市里還有民間處理垃圾的人員,將城市居民每日產(chǎn)生的排泄物、泔水等清理收集后運出城市,供鄉(xiāng)村百姓使用。
明代沿襲了宋代的垃圾管理制度。曾在中國生活數(shù)十年的傳教士曾德昭記載,明朝的城市和鄉(xiāng)村間,已經(jīng)形成了完備的產(chǎn)業(yè)鏈,不但耕作所需要的各種糞便,有專門的人員從城市里回收,然后運載到鄉(xiāng)村里出售,甚至各種城市生活垃圾都有專門人員回收,哪怕扔到街上的破布,都會被迅速回收。
有趣的是,關(guān)于垃圾回收處理的經(jīng)驗,古人通過不同書籍詳加記載。人畜糞便可以作飼料和燃料,這是熟知的用法,不過,在千百年的實踐中,人們還總結(jié)出千奇百怪的用法。比如,《農(nóng)桑衣食撮要》記載,用曬干的牛糞加熱蠶室,不僅能驅(qū)除寒氣,還能讓蠶多吃桑葉;《博物志》記載,焚燒干駱駝糞可以驅(qū)除蚊子、虱子;《氾勝之書》記載,用蠶矢(又稱蠶沙,家蠶的糞便),雜以禾苗的種子,種下后,禾苗不會受蟲子侵擾。
另外,人畜毛羽在古人看來,也是堆肥的好原料。比如,豬毛是種植甘蔗的好肥料;動物的羽毛輕柔,可以用來掃除幼蠶。據(jù)明代學者朱國禎所著筆記《涌幢小品》記載:“蠶之初生,用鵝羽以拂之,乃置于篩?!?/p>
到了清代,城市衛(wèi)生狀況似乎并不太好。盡管清代時,將唐律中的“其穿垣出穢污者,杖六十”,改成了笞四十,但執(zhí)行起來效果并未好轉(zhuǎn)?!堆嗑╇s記》中這樣記載:“人家掃除之物,悉傾于門外,灶燼爐灰,瓷碎瓦屑,堆積如山,街道高于屋者至有丈余,人們則循級而下,如落坑谷。”人們直接把家里的垃圾掃到路上,最后導致城市路面比兩旁的房子還高。
當時,為了防止代謝物隨意傾倒到街道上,杭州城開始建起了一些露天公共廁所。但其臭穢不堪,不可靠近,在炎熱季節(jié),更是惡臭彌漫?!凹S頭”、“屎閥”們把公共廁所當成財源,賣給郊區(qū)百姓作農(nóng)家肥,卻鮮有環(huán)保措施。以至于上公共廁所成了杭州城的一個麻煩事:一到早晨,要上廁所的杭州人就如同在火車站排隊買票般,排很長的隊。
鑒于此,蘇杭商會開始進行社會自治,以解決公共衛(wèi)生問題。兩地的一些街道紛紛成立了自治團體——市民公社。公社接受蘇州商會的領導,受其保護,活動經(jīng)費則自行籌措解決。1909年,蘇州觀前大街市民公社制訂了章程,其中有“衛(wèi)生方面清潔街道、通溝”的條款。經(jīng)過多方面的努力,最終兩個城市的衛(wèi)生狀況得以緩解。
同樣是清末,北京城的衛(wèi)生狀況也得以緩解。其中一個明顯變化是,北京城的各條街道開始大量修建廁所,并對隨意便溺的現(xiàn)象加強了管制。而且,當時也設置了專門的車輛和人員回收糞便,他們當時以搖鈴為號,提醒老百姓?!毒┤A百二竹枝詞》曾記載:“糞盈墻側(cè)土盈街,當日難將兩眼開。廁所已修容便溺,搖鈴又見穢車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