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梅芳,謝思思,王保祥,劉紹輝
(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 健康管理中心,湖南 長沙 410008)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常見的血管病變類型,會使頸動脈和冠狀動脈受累,導致腦卒中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1]。AS 的特征是脂質(zhì)在血管內(nèi)膜沉積,引起內(nèi)膜變厚,形成粥樣斑塊。其中,頸動脈是AS 的多發(fā)部位,是體現(xiàn)全身AS 的重要窗口。頸動脈超聲被用于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檢測,以及用于評價動脈內(nèi)-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斑塊性質(zhì)及狹窄程度,具有無創(chuàng)和重復性等優(yōu)點。筆者在體檢人群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觀察頸動脈壁,分析該人群CAS 情況和相關的危險因素。
選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進行健康體檢的6 238 例體檢人群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3 717 例,女性2 521 例;年齡32 ~88 歲,平均(49.9±1.7)歲。根據(jù)頸動脈超聲檢查情況將其分為CAS組和對照組。CAS組1 595 例:男性1 238 例,女性357 例;年齡33 ~88 歲,平均(51.3±1.9)歲。對照組4 643 例:男性2 479 例,女性2 164 例;年齡32 ~87 歲,平均(48.3±1.5)歲。CAS 診斷參照《腹部和外周血管彩色多普勒診斷學》Ⅲ[2]。IMT 的距離:IMT 1.0 ~1.4 mm 判定為頸動脈內(nèi)中膜增厚;IMT ≥1.5 mm 判定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3]。排除近期有嚴重肝腎功能異常、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處于應激狀況的患者。
由統(tǒng)一培訓的專業(yè)醫(yī)師向被調(diào)查者就問卷內(nèi)容詳細詢問并記錄相關情況。問卷信息包括一般資料,如年齡、性別、飲酒史、吸煙史及體育鍛煉等。其中,飲酒定義為每星期≥1 次,且連續(xù)≥1 個月;吸煙定義為連續(xù)≥1年吸煙,每天≥1 支;參加體育鍛煉定義為每星期參加體育鍛煉≥1 次。
采用IU ELITE 超聲儀(荷蘭飛利浦公司),探頭頻率5 ~10 MHz。由專業(yè)的超聲醫(yī)師進行檢查,受檢者平臥位、頸前暴露,頭部遠離檢查的一側。依次常規(guī)檢查兩側的頸總動脈,頸總動脈的分叉處、頸內(nèi)動脈和頸外動脈。重復檢測3 次,取平均值。
常規(guī)測量身高、體重、收縮壓(SBP)、舒張壓(DBP)及腰圍等,并計算體重指數(shù)(BMI)。
抽取清晨空腹靜脈血,在中南大學湘雅醫(yī)院檢驗科采用Coulter 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美國Beckman 公司)進行檢測,檢測指標包括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erd,TC)、甘油三脂(Triglyc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及空腹血糖(FBG)。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 19.0 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比較用χ2趨勢檢驗或χ2檢驗;影響因素的分析用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 238 例體檢人群中,檢出1 595 例CAS 患者,患病率為25.57%。年齡為<40 歲、40 ~<50 歲、50 ~<60 歲、60 ~<70 歲及≥70 歲的CAS 患病率分別為0.24%、7.10%、15.81%、25.77%和73.19%。不同年齡段CAS 檢出情況比較,經(jīng)χ2趨勢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76.454,P=0.000);隨著年齡的增加,CAS 患病率升高。
男性與女性CAS 患病率分別為33.31% 和14.16%。男性與女性CAS 患病率檢出情況比較,經(jīng)χ2趨勢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248,P=0.000);男性CAS 患病率高于女性。
兩組年齡、BMI、SBP、TC、TG、HDL-C、LDL-C、吸煙史及運動比較,經(jīng)t檢驗或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DBP、FPG 及飲酒史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以年齡、性別、SBP、TC、TG、HDL-C、LDL-C、 BMI、吸煙及運動情況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LDL-C、性別、年齡及SBP 是CAS 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資料比較
表2 CAS 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參數(shù)
目前公認的AS 致病因素包括年齡、性別、血壓及吸煙等因素。本研究顯示,兩組年齡、性別、BMI、血脂、SBP、運動及吸煙比較有差異。本研究6 238例體檢者有1 595 例CAS 患者,患病率為25.57%,與之前的報道接近[4]。筆者發(fā)現(xiàn),年齡≥40 歲較<40 歲的CAS 患病率升高,表明年齡是CAS 的危險因素,與以往調(diào)查結果一致[5-6]。隨著年齡增長,血管壁的膠原纖維增多、彈力纖維減少及動脈結構改變,風險因素增加,加重動脈內(nèi)壁負荷,導致動脈內(nèi)膜損傷[7-8]。筆者還發(fā)現(xiàn),男性CAS 患病率較女性高,比較有差異,與以往的報道相同[4,6]。這是由于女性激素水平和男性AS 危險因素較多導致[9]。雌激素能改善脂質(zhì)代謝,使TC、LDL 水平及低載脂蛋白-ɑ 降低,這會抑制LDL 的氧化修飾。由此可見,性別是CAS 的致病因素。
吸煙是CAS 的危險因素,其機制是煙草的有害物質(zhì),如尼古丁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導致血管壁損傷,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隨著吸煙數(shù)量的增加,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的厚度增加、血管僵硬、血管彈性減退及脈壓升高,導致AS 發(fā)生[10]。筆者的結論與相關文獻報道一致[11]。目前認為,AS 病理改變是TC、膽固醇酯沉積在動脈血管內(nèi)中膜、血管中的脂質(zhì)沉積和血脂水平密切相關[12]。研究顯示,LDL-C、TC 是頸動脈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13]。脂質(zhì)代謝異常表現(xiàn)在血清中的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含量升高和TC 代謝紊亂。FFA 含量升高使生成活性氧增加和損傷內(nèi)皮細胞,促進氧化修飾LDL 等脂質(zhì)成分滲透到血管的內(nèi)膜下,加速粥樣斑塊形成[14]。當LDL-C 濃度升高時,動脈內(nèi)膜的LDL-C 受到內(nèi)膜細胞產(chǎn)生的氧自由基和中間代謝產(chǎn)物的影響,容易氧化。氧化后的LDL-C會損傷內(nèi)皮細胞,從而誘導內(nèi)皮細胞表達多種黏附因子,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在動脈壁內(nèi)沉積,促進AS 的形成。本研究顯示,CAS組LDL-C 較對照組升高,比較有差異,與文獻報道結果相同[12]。
相關研究顯示,頸動脈斑塊發(fā)生風險會隨著血壓水平增加而增加[15]。在血壓正常高值期,檢出的頸動脈斑塊比例升高,兩者有相關性。筆者研究顯示,高血壓是CAS 的危險因素之一,其原因是在高血壓的刺激下血管壁張力和切應力發(fā)生改變、損傷血管內(nèi)皮細胞,使血管壁結構重構、引起血小板黏附和聚集,導致AS 的形成[16]。張磊等[11]的研究結果也顯示,高血壓是CAS 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應對≥40 歲體檢人群常規(guī)進行CAS的篩查,以便及早發(fā)現(xiàn)CAS 人群,進行早期干預和治療,從而降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