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舉行的“一師一優(yōu)課,一課一名師”活動持續(xù)進行,其熱度始終不減,網絡聽評課更是豐富了公開課的教育內涵。就公開課對于教育的指導意義而言,專家學者尚未形成統(tǒng)一意見。作為一名教師,與其深究公開課是否有必要開展,不如從“看課”的視角去看待公開課。人和人觀看公開課的角度不能一概而論,有的人會覺得受益匪淺,但有的人卻一無所獲。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聽課的教師不能全方位地對課程做出有效的評判。借力名師,青年教師不僅可以少走彎路,也可獲得榜樣的示范、信念的支撐,汲取向上的力量[1]。事實上,公開課需要從不同視角去賞析,以分類思想對公開課進行深度思考。
一、教學名師類型課
“教學名師類型課”并不等同于常規(guī)課,是學科領域內知名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教學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的集中體現(xiàn)。筆者在剛入職不久聽過全國著名中學語文特級教師程紅兵老師的一堂寫作指導課,雖然學科不同,但程老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以及體現(xiàn)出來的教育藝術,都為筆者如何有效學習此類公開課提供了全新的思考方向。程老師通過手中的一個水杯,引出要想完整有效地寫好作文,必須從最基本的用詞選擇出發(fā),而寫出有意義的作文是建立在認真謀劃構思每一句話的基礎上的。這期間還穿插了許多哲理小故事,課堂思考氛圍濃厚。整節(jié)課基本涵蓋了語文不同學段寫作指導課從用詞到構思、造句、成文的全部步驟。筆者深受啟發(fā),但結合自己所任教的學科,在實際授課過程當中,卻非一堂課可以完成的,而是整個學期、整個學年,甚至整個學段才能最終融會貫通。
研究名師的修煉藝術,就能從名師身上學到從教為師之經,悟出走向優(yōu)秀之道[2]?!敖虒W名師類型”的課就像是打太極,展示的是一種教育思想、教學技巧、教學方向,是一種柔性課堂。青年教師在觀看此類公開課時,一味地效仿、不加選擇就照單全收不但做不到,也不符合常理;覺得無法學習,就拒絕接受,這樣的想法也不是明智之舉。學會鑒賞課堂設計的技巧和創(chuàng)新性,吸取其中的教學精華,與自己的實際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進而找出自我教學的不足,構建適合自己的教學體系,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這才是學習此類公開課的應然姿態(tài)。
二、教學比賽類型課
大多數(shù)優(yōu)秀青年教師都是從教學類比賽不斷得到歷練提升的。有相當一部分“教學名師”正是借助此類活動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學科威望的。
教學比賽的載體一般都是公開課。比賽的初衷是引領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特別是幫助教學經驗尚不豐富的青年教師逐步提升。一般而言,此類比賽多數(shù)由教育局或是教育科研單位負責統(tǒng)籌安排。所以,參賽人員除了一線教師,還包括學科領域內的相關教育研究人員。在一定意義上,它其實是區(qū)域、學校、教師等實施教育教學的直接展示。比賽的評判標準通常涵蓋教學的方方面面,其目的在于綜合檢測教師的基本專業(yè)技能、對學科先進理念的落實,以及自身的職業(yè)素質。因此,這類公開課,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及教學過程的實施所折射出來的多數(shù)是教師的綜合學科素養(yǎng)。
對于這種課型,學習的重心在哪里?首先是定在教師素質這一方面,看教師的基本功是否扎實,課堂組織是否有序高效,教學方法是否靈活多樣。其次是看教學設計,因為這種課通常是學科組和教研組集體智慧的結晶,將設計作為觀察點,會發(fā)現(xiàn)課程中可供借鑒的亮點。
“教學比賽類型課”最接近多數(shù)教師的真實水準。對于這種公開課,新教師尤其需要認真學習,并對比自我教學,不斷進行反思,這對自己專業(yè)技能的提升將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教學研究類型課
教學研究類型課主要是為研究服務的。授課教師提前確立研討的核心議題,借助實踐教學加以探討,進而有效達成指導實踐的效果。這也是現(xiàn)階段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與校本研修思想指引下的應用較為廣泛的教研模式。
倘若將上述兩種課歸結為“人課共賞”,那么“教學研究類型課”的關鍵是“賞課”。倘若上述兩種課追求的是授課的實效性,那么“教學研究類型課”則是重視課程的研究意義。就目前而言,我們通常所提到的公開課大多為“教學研究類型課”,因此我們需要將這種課提上深度研究的日程上來。這是幫助一線教師明確研究方向,立足課堂研究教學的基本方式。教師需要在教育科研中習得教育智慧并應用于自我教學之中,進而扎實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實現(xiàn)個人職業(yè)發(fā)展和成長蛻變。
所以,對于這種課,參與聽評課的教師需要提前了解:經過本節(jié)課,研究人員試圖從何處對課堂教學進行突破,旨在挖掘什么類型的研究素材。在此階段中,參與者必須具備敏銳的視角,及時注意到授課過程中帶來的新問題,課程結束以后,必須進行深層次的探討教研,若是可以采取及時訪談的形式加以溝通,效果可能會更好。這種公開課重在保持教研的連續(xù)性,一堂課沒能將教學問題解析完全,可以反復進行,持續(xù)跟進。這種公開課,上課教師和聽課教師都是教育研究的主體,因而便于集體教研氛圍的構建,促進研究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簡而言之,此種公開課,因為關注點在研究教學實際過程,注重全體學科教師的參與,將能更好地服務于一線教師的教學實踐,勢必會引領公開課改革完善、有序穩(wěn)步推進并不斷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曹加明.知、行、讀、寫、教:學習名師的“五部曲”[J].江蘇教育研究, 2019(1B):71.
[2]任勇.學學名師的修煉藝術[J].新教師, 2013(5):4.
(秦超,陜西省寶雞高新第一中學,721013)
責任編輯: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