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從根本上說就是育人,德育的目標在于育德。小學低年級德育教育工作,要從學生年齡偏小的實際出發(fā),轉(zhuǎn)變觀念,挖掘載體,強化引領(lǐng),細化要求,著力落實,逐步培養(yǎng)。
關(guān)鍵詞:小學低年級;德育工作;方法探索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指出:學校是進行系統(tǒng)道德教育的重要基地。而小學低年級德育是學校道德教育的源頭,是學生日常行為習慣和思想道德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對以后形成正確的思想行為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本文就小學低年級的德育教育予以探討,以期拋磚引玉。
一、小學低年級德育的現(xiàn)狀
1.教師德育工作方法簡單
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教育重在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德育是可有可無的。因此,在德育工作中所花的時間和精力就遠比教學工作少,缺少對德育工作的研究,缺少對目前社會負面影響對兒童腐蝕這一問題的研究。德育工作形式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在說教、喊口號,內(nèi)容上總是浮在表面、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
2.學生年齡偏小,自我認知能力不強
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年齡偏小,心理性格正處于形成階段,是非難辨,自控力不強,對各種事物總是充滿了好奇心,難以抵制外界的誘惑,使得德育增加了難度。還有,低年級學生在評價自己時總是會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而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在評價他人時,則總是看到別人的缺點而看不到別人的優(yōu)點。在出現(xiàn)矛盾時,他們總是互相告狀,將責任全都推到對方身上,不能做到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表現(xiàn)出低年級學生承認錯誤的品德及團結(jié)協(xié)作、友好相處的品德還是需要進一步加強。
二、小學低年級德育的對策
1.提高素質(zhì),人格引領(lǐng)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應以教師的人格為依據(jù)。因為教育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活的源泉中產(chǎn)生出來,任何規(guī)章制度,任何人為的機關(guān),無論設想得多么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yè)中教師人格力量的作用。”學校無小事,教師無小節(jié)。教師對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意義。教師應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提升道德水準,把言傳身教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影響學生,用行動引領(lǐng)行動,用仁愛呼喚仁愛,用道德孕育道德。
2.轉(zhuǎn)變觀念,提高水平
新課改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學生不再是以前的單純的接受知識的對象,德育也應聯(lián)系兒童的實際,從原先“外部”灌輸給學生,轉(zhuǎn)變?yōu)閺摹皟?nèi)部”幫學生構(gòu)建德育知識。比如:要讓學生懂得父母的艱辛、敬愛父母,我們教師就可以組織一次家庭勞動比賽,讓學生全員參加,設計一些真實的和家庭勞動有關(guān)的比賽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做家務的辛苦,體會父母的辛苦以及對他們的愛,讓學生自己說出參加完活動的感受,使學生將學到的道德思想內(nèi)化成道德行為。
3.挖掘載體,強化落實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教師要善于對各學科教學內(nèi)容進行挖掘,提煉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例如:道德與法治課可以培育學生分辨善與惡、愛與恨,培育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數(shù)學、科學課可以培育學生熱愛科學,喜歡探索的積極情感體驗;語文、美術(shù)、音樂課則通過對文藝作品中美的評價和賞析,獲得美感;體育、心理健康課培養(yǎng)學生對健康美的追求。同時,教師將那些蘊含德育的名人故事、歷史故事、寓言故事,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用生動的語言繪聲繪色地講述給學生聽,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2)挖掘?qū)嵺`活動中的德育因素。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科學地組織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例如,組織向災區(qū)奉獻愛心、為父母做一件好事等活動,培養(yǎng)學生仁愛、真誠、感恩的道德情感,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例,然后設計一些有趣的文藝小品、角色扮演等活動。通過開展這種表演活動,引導學生體驗活動中角色的思想和行為。通過換位思考,使學生從另一個角度審視自己的言行,引起心理的變化,繼而反思、規(guī)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利用家庭、社會有利的德育資源。教師通過家訪、召開家長會等途徑,給家長灌輸一些現(xiàn)代教育的理念,讓家長知道從哪些方面教育孩子,怎樣教育孩子,并動員家長積極與老師配合。同時,利用社會中那些健康的、富有責任感的大眾傳媒、大眾文化進行德育,可以豐富德育體驗、拓展德育認知、補償?shù)掠枨?、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和道德能力等。
4.細化要求,逐步培養(yǎng)
由于低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和理解能力較差,進行德育時,教師應對學生提出具體明確的要求和直觀形象的演示,指導他們怎樣做,每件小事都要講透要求和這樣做的原因,并做到嚴格要求、反復訓練。例如:為了使學生形成做事有序的公共禮儀道德,我們教師首先應該告訴他們做任何事情都要按照順序進行,然后,以放學回家為例,讓學生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只有當按照順序排隊時,他們才能盡快回家,否則,既慢又容易出危險(如碰撞、踩踏)。每當學生較好地完成時,教師就要及時給予強化,如表揚等。這樣不僅有利于總體目標的逐步達成,而且通過不斷激勵還可以增強學生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孔娜.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4(12):390.
[2]李元梅.淺談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快樂閱讀,2015(20):22.
注:本文系甘肅省蘭州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市級個人課題《提高小學低年級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研究》研究成果,課題立項號:LZ[2018]GR0412。
參考文獻中的《淺談小學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系作者本人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元梅(1974.9—),女,漢族,甘肅榆中人,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在甘肅省蘭州市榆中縣文成小學工作,研究方向為:小學德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