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慧(山東藝術(shù)學院 電影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
先秦時期傳世的《山海經(jīng)》,是不同于其它先秦諸子著作的特別之書,在中國文化典籍中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其中,形形色色的動物形象奇幻瑰麗,這些動物有畸形變異的,有原本存在如今滅絕的,也有還未被人類發(fā)現(xiàn)的,還有想象幻化的,看似不落實處,但又有山水之跡可尋。因此,它作為我們民族的一部古老神話圣典,不僅隱藏著我們民族的文化密碼,同時也內(nèi)蘊了我們民族裝飾發(fā)展歷史。
《山海經(jīng)》自古被人看作“奇書”,是現(xiàn)存保留古代神話資料最多的著作,堪稱中國上古神話的寶庫。該書約成書于4000年前,作者原題為夏禹、伯益,實際上,它是多位無名作者的集體創(chuàng)作。全書分《山經(jīng)》和《海經(jīng)》兩大類,共十八卷,三萬余字。內(nèi)容涉獵廣泛龐雜,上至九天,下至四海,奇山異國,異獸怪人等等。因為字里行間透露出的人類洪荒時期的縹緲信息,使得整部書顯得神秘莫測,奇譎詭異,所以一直以來吸引了無數(shù)學者探尋其中的奧秘。
早期的《山海經(jīng)》是帶有圖畫的,晉代郭璞所著的《山海經(jīng)圖贊》有“在畏獸畫中”和“圖亦作牛形”及“今圖作赤鳥”的注釋。因此,宋代學者朱熹說:“予嘗讀《山?!分T篇,記諸異物飛走之類,多向‘東向’,或云‘東首’,皆為一定而不易之形,疑本依圖畫而為之,非實記載此處有此物也。古人有圖畫之學,如《九歌》《天問》皆其類?!盵1]詩人陶淵明也有“流觀山海圖”的名句。宋代學者姚寬在《西溪叢語》中說:“《山海經(jīng)·大荒經(jīng)》:‘有神銜蛇,其狀,虎首人身,四蹄長肘,名曰強良’,‘亦在畏獸書中’,此書今亡矣?!盵2]91在這里,“畏獸書”指的是有圖有文的《山海經(jīng)》。因此,《山海經(jīng)》的母本是有圖文的,“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據(jù)圖為文(先有圖后有文)的書,古圖佚失了,文字卻流傳了下來,這便是我們所見到的《山海經(jīng)》。”[3]8這些都表明晉代之前《山海經(jīng)》應(yīng)是有圖畫的。可惜,現(xiàn)在我們已無法看到這些圖畫的原貌了,最早的《山海經(jīng)》古圖究竟是什么樣的,沒有得到考古與文獻的資料,目前的看法和描繪還只是推測。
南朝畫家張僧繇曾經(jīng)畫《山海經(jīng)》圖像部分。宋代《中興館閣書目》云:“《山海經(jīng)圖》十卷,本梁張僧繇畫,咸平二年校理舒雅銓次館閣圖書,見僧繇舊蹤尚有存者,重繪為十卷。今所見圖復與繇、雅有異,良不足據(jù)。然郭所見圖,即已非古,古圖當有山川道里。今考郭所標出,但有畏獸仙人,而于山川脈絡(luò),即不能案圖會意,是知郭亦未見古圖也。今《禹貢》及《山海圖》遂絕跡,不復可得?!盵4]不難看出,宋代使用的《山海經(jīng)》圖像部分仍具有早期特點,是宋代校理舒雅根據(jù)張僧繇所繪《山海經(jīng)》版本遺存所作。
今本《山海經(jīng)》圖像大部分為明清刻本,明刻本很少,清代刻本最多。清代注家郝懿行在 《山海經(jīng)箋疏敘》中說: “今所見圖復與繇、雅有異?!边@表明,明代《山海經(jīng)》的圖像部分應(yīng)該是重新繪制的,和晉、宋代的已經(jīng)大不相同。盡管張僧繇、舒雅所繪山海經(jīng)圖版本沒有流傳下來,我們從郭璞、楊慎、吳任臣、汪紱、畢沅、郝懿行等歷代注家的著作中,可以看出早期亦文亦圖的排列方式,他們正是根據(jù)古本《山海經(jīng)》圖像而對經(jīng)文加以校注的。
明清時期流傳下來的山海經(jīng)圖本主要有以下幾種:明代胡文煥編的《山海經(jīng)圖》(如圖1),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刊行的格致叢書本,全本共一百三十三幅圖。明代蔣應(yīng)鎬、武臨父繪圖,李文孝鐫《山海經(jīng)(圖繪全像)》十八卷,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刊行,全本共七十四幅圖。明代王崇義釋義,董漢儒校,蔣一葵校刻的《山海經(jīng)釋義》十八卷,一函四冊,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開始刻制,萬歷四十七年(1619)刊行。第一冊為《圖像山海經(jīng)》,共刻圖七十五幅。清代吳任臣(志伊)注的《增補繪像山海經(jīng)廣注》,佛山舍人后街近文堂藏版,圖五卷,共一百四十四幅圖。清代畢沅圖注的《山海經(jīng)》,光緒十六年(1890)學庫山房仿畢(沅)氏圖注原本校刊,四冊,圖一冊,全本一百四十四幅圖。清代汪紱注釋的《山海經(jīng)存》,光緒二十一年(1895)立雪齋印本,圖九卷。清代郝懿行撰的《山海經(jīng)箋疏》,光緒壬辰十八年(1892)五彩公司三次石印本,圖五卷,共一百四十四幅。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禽蟲典》中異禽、異獸部。清代的《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中山川神靈等等。
從以上版本的圖像來看,所刻圖像大都反映了明清民眾對《山海經(jīng)》的理解,是根據(jù)《山海經(jīng)》經(jīng)文創(chuàng)作的作品,帶有明清時代特色。但從整體來看,這些山海經(jīng)圖很可能有古老的圖為母本,在畫像造型、特征描繪、線條運用、結(jié)構(gòu)神韻、意境再現(xiàn)的處理等,仍保持了古圖和《山海經(jīng)》母本中文字描述的風貌。
圖1 陸吾 胡文煥圖本(明)
圖2 鳳凰 四川成或因繪圖本(清)
《山海經(jīng)》不僅記錄了約四十個邦國,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條水道,一百多個歷史人物,也記載各種奇形怪狀、擁有超人神通的神奇畏獸四百五十余個,如“蠃魚”“孰湖”“窮奇”“駁”“冉遺魚”“天狗”“猙”“畢方”“勝遇”“狡”“鸞鳥”“數(shù)斯”“鸚鵡”“玃如”“豪彘”“鹿蜀”、“狌狌”“肥遺” “羬羊”“鳳皇”“虎蛟”“瞿如”“蠱雕”“彘”“猾褢”“長右”“貍力”“赤鱬”“灌灌”“九尾狐”“猼訑”“類”“鯥”“旋龜”“鯤鵬”等等,這些記載的神奇異獸,有的是被先人幻化出來的動物或者多種動物組合,如較為典型的“鳳皇(凰)”(如圖2);有的則是現(xiàn)實中的動物,如“大象”等。實際中國傳統(tǒng)裝飾紋樣中,有很多動物裝飾形象或多或少都與《山海經(jīng)》中的神奇異獸有關(guān),如“九尾狐”“狡”“鳳凰”“肥遺”“窮奇”等。“九尾狐”廣泛存在于漢代畫像石西王母周圍;“狡”則是獨角獸類的總稱,在傳統(tǒng)裝飾中獨角獸類的造型相當豐富,廣泛存在于神話圖形、傳統(tǒng)裝飾和民間造型陵刻建筑中??梢哉f作為先民對自然景物的早期認識,《山海經(jīng)》不僅包含了對自然景觀的初步探索,同時也孕育了早期動物形象的帶有宗教崇拜色彩的幻化。因此,對《山海經(jīng)》動物形象的認識,不僅有助于我們深化對《山海經(jīng)》的理解,同時對研究中國早期動物原始裝飾形態(tài)都大有裨益。
在《山海經(jīng)》里,有南次三山的龍身人面的山神,有西次二山的人面馬身、人面牛身的神仙,這些半人半獸的神仙,實際上是原始先民幻想中的神奇異獸形象,可以說是人們早期對自然崇拜的幻化出來的一種動物形式。另外,九條尾巴的“九尾狐”、眼睛像黃金的紅鬃白馬“吉量”、背上有兩只角的狐狀神獸“乘黃”、頭部有獨角的五尾赤豹“猙”、三顆頭共用一副身體的青色怪獸“雙雙”、虎頭人身的蛇神“彊良”、人頭獸身的“孰湖”等內(nèi)容,這些形象在造型、想像、表現(xiàn)形式上都是典型中國式的,表現(xiàn)出的是原始粗獷、率真稚拙、充滿野性的神話形象。正如鄭振鐸先生在《中國古代木刻畫史略》中說:“金陵派刻的雜書附木刻插圖的不多,這是與建安派不同之點。所刻的《山海經(jīng)釋義》卻有插圖,甚為奇譎可喜。其《夸父逐日》一圖,尤具雄蟒之氣概。”[5]63-64因此,《山海經(jīng)》中的形象造型想象豐富,古意盎然,這些形象表達的是人與自然、動植物、天、地關(guān)系的理解,通過這些形象,不僅向人們講述著遠古時代發(fā)生的一個個動人故事,還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tǒng)動物裝飾歷史。
九尾狐的記載,見《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雘。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6]6九尾狐是古代神話中的重要角色,多次見于《山海經(jīng)》與古代典籍?!逗M鈻|經(jīng)》記:“青丘國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薄洞蠡臇|經(jīng)》又記:“有青丘之國,有狐,九尾?!薄吨軙ね鯐芬舱f:“青丘狐,九尾。”《南山經(jīng)》的九尾狐是一只食人畏獸,它的叫聲很像嬰兒在啼哭。傳說人吃了它的肉,可以不逢妖邪之氣,抗拒蠱毒。而《海外東經(jīng)》和《大荒東經(jīng)》中對九尾狐的特性未說明。九尾狐在《山海經(jīng)》中出現(xiàn)三次,未見有祥瑞的記載,與后來西王母的神話家族傳說也沒有聯(lián)系,應(yīng)該是它最原始的形象。
郭璞在注釋《山海經(jīng)》時,把后來出現(xiàn)的九尾狐“太平則出而為瑞”的觀念帶進《山海經(jīng)》的注文中,認為是禎祥之物。《白虎通·封禪篇》中說:“德至鳥獸則九尾狐見。”袁珂先生在《中國神話傳說辭典》中引漢趙曄《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云:“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yīng)矣?!擞芯盼舶缀煊谟?。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者之證也。涂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來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7]13此即郭注所謂“為瑞”之意。實際上在漢代九尾狐應(yīng)該已經(jīng)具有祥瑞的意義,在漢代畫像石中九尾狐經(jīng)常陪伴在西王母的身邊。九尾狐之所以如此神異,也許和狐貍的“聰明狡黠”“美貌”有關(guān)。以紅狐為例,紅狐有著蓬松的長尾巴,它的擺動姿態(tài)很容易讓人激發(fā)起“九尾”的奇想。
狐在中國古代已經(jīng)成為美貌、聰明,也含有負面意味的象征。如《封神演義》里的蘇妲己,是商朝末代國君紂王的愛妃,她的體內(nèi)借住著一只千年狐貍精,這是女媧為了懲罰紂王輕薄淫邪,因此派千年狐貍精下凡來迷惑紂王,以斷送商朝。妲己不但憑美色媚術(shù)博得紂王寵愛,更想出種種毒辣的刑罰和娛樂來懲罰紂王身邊的人。妲己不但迷惑紂王的心,使紂王對她言聽計從,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她有炫目迷人的美貌,體現(xiàn)了狐的靚麗,足以傾國傾城,滅亡一個朝代。如此塑造狐的形象,可以看出,中國人對狐敬畏、希籍的傳統(tǒng)。
實際上,在中國傳統(tǒng)動物裝飾紋樣中,對九尾狐形象的刻畫久已有之。九尾狐的形象在漢代表現(xiàn)已經(jīng)成熟。漢代畫像石、畫像磚中,常有九尾狐與白兔、蟾蜍、三足烏之屬并列于西王母座旁,以示禎祥,九尾狐成了西王母神話家族中的一員。常見于漢代畫像石西王母身邊的神獸有很多,如圖3為漢代嘉祥地區(qū)洪山村畫像石第一層,西王母坐于幾前,圖像中還有雞首人身的神怪,蟾蜍及佩長劍的三足烏,圖像最右側(cè)為蹲坐佩帶長劍九尾狐,九尾狐尾部為九個分叉,即“尾長分九歧”表現(xiàn)形式是漢代常見結(jié)構(gòu)形式。如圖4為四川漢代畫像石,西王母端坐在龍虎座上,周邊圍繞三足烏、蟾蜍等神怪,九尾狐形象表現(xiàn)尤為精彩,整體看九尾狐呈流線狀,前爪抬起作回首狀,長尾線條表現(xiàn)流暢,類似于這種圖象結(jié)構(gòu),在漢代畫像石圖像中還有很多。如圖5為河南鄭州畫像磚中的九尾狐,它的尾部分叉則是朝兩邊開的。實際上清代刻本的《山海經(jīng)》九尾狐的圖像也是采用這種表現(xiàn)形式。固然我們已經(jīng)無法窺見晉之前《山海經(jīng)》中九尾狐的形象,但從漢代畫像石中所表現(xiàn)九尾狐形象,應(yīng)該能夠管窺晉代之前《山海經(jīng)》中的九尾狐圖像應(yīng)該也是這種形象。
圖3 山東嘉祥畫像石中的九尾狐(漢)
圖4 四川畫像石中的九尾狐(漢)
圖5 河南鄭州畫像磚中的九尾狐(漢)
吉量的記載,見《山海經(jīng)·海內(nèi)北經(jīng)》:“犬封國曰犬戎國,狀如犬。有一女子,方跪進杯食。有文馬,縞身朱鬣,目若黃金,名曰吉量,乘之壽千歲?!盵6]270郭璞于“吉量”下注云:“一作良?!庇终f:“文馬郎吉量也?!奔恳卜Q“吉黃”“吉良”等。如圖6為清繪本中的吉量,從圖像看與普通的馬并沒有實質(zhì)區(qū)別??梢娢覀冞@里所說的吉量是一種吉祥之馬,人騎乘便可獲得長壽。吉量為馬中精英,純白的馬身,脖子上披著紅色的鬣毛,有如雞尾下垂,十分威武。兩只眼睛放射出金色的光芒,故有“雞斯之乘”的美稱。據(jù)史書記載,商紂王曾拘文王于羑里,太公與散宜生曾以千金求吉量獻給紂王,以解文王之囚。據(jù)說周文王時,犬戎曾獻此馬,乘上吉量馬的人可壽千歲。
圖6 吉量 蔣應(yīng)鎬繪圖本(明)
具有神性的馬在《山海經(jīng)》中也多有記載,這應(yīng)該源于先民對這種動物的依賴,并把它看作實現(xiàn)美好愿望的工具,渴求長生不老,是人類美好的愿望?!妒酚洝分芯陀星鼗蕽h武為了求索一劑仙藥,不惜一擲千金的故事?!渡胶=?jīng)》更是把先民追求長生不死的信念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海內(nèi)經(jīng)》中有不死之山,《大荒南經(jīng)》中有不死之國,大荒山上有不死之人,西王母有不死之藥,昆侖山上有不死的神樹等等。但是,想要實現(xiàn)這些美好,通往美好愿望的道路非常艱辛,一匹好馬、神馬便是實現(xiàn)這種愿望最好工具。因此,具有神性的馬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在傳統(tǒng)裝飾圖案中,漢代畫像石中,無論是現(xiàn)實生活題材,還是升仙題材中我們都能看到神馬的形象。如陜西綏德漢代畫像石中圖像中間為西王母和東王府(如圖7),左右兩側(cè)呈對稱狀各有仙人騎鹿,后面緊跟一匹神馬,從馬的形態(tài)看,馬身健碩、馬鬢挺直,雙目環(huán)狀似炯炯發(fā)光,如果聯(lián)想到人騎乘便可獲得長壽,它奔向西王母的方向,可以推測,這匹神馬有可能就是《山海經(jīng)》中記載的吉量形態(tài)。此外,在漢代裝飾圖案中無論是帶翼天馬,還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馬都有豐富的表現(xiàn),這反映出古代先民對馬的深厚情感。
圖7 陜西綬德畫像石中的奔馬、仙鹿、西王母(漢)
《山海經(jīng)》中,記錄了幾種“獨角獸”,其中有猙、駮和?疏等。猙的記載,見《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無草木,多瑤碧。所為甚怪。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盵6]52猙是獨角怪獸,樣子像赤豹,卻長著五條尾巴,發(fā)出的聲音像石頭相互碰擊。如圖8為明代蔣應(yīng)鎬繪圖本中猙的形象,從繪本圖像看是按照《山海經(jīng)》中對猙的形象描述進行繪制的。郭璞在《圖贊》中說:“章莪之山,奇怪所宅。有獸似豹,厥色惟奇。五尾一角,鳴如擊石。”《廣韻》則說:“猙似狐有翼?!?/p>
而“駮”在《山海經(jīng)·西山經(jīng)》中則是這樣描述的:“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其名曰駮,是食虎豹,可以御兵?!盵6]63郭璞《圖贊》:“駮惟馬類,實蓄之英。騰髦驤首,噓天雷鳴。氣無不凌,吞虎辟兵?!笨芍暈楠毥羌F。?疏見《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又北三百里,曰帯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疏,可以辟火?!盵6]68郭璞《圖贊》:“厭火之獸,厥名?疏?!?疏是一角馬,辟火奇獸,其獨角上有甲錯。中國神話中還有一種獨角獸叫角端?!端螘し鹬尽吩疲骸敖嵌?,日行萬八千里,又曉四夷之語,明達方外幽遠之事?!鼻逋跏康潯峨]蜀馀聞》云:“角端,產(chǎn)瓦屋山,不傷人,惟食虎豹。山僧恒養(yǎng)之,以資衛(wèi)護。”郭璞注曰:“角端似貊,角在鼻上,中作弓。”在漢代鋪首中經(jīng)常會在鋪首下端看到一個獨角獸,從功能上看漢代鋪首下面的獨角獸可能就是類似“角端”的神獸(如圖9)。
圖8 猙 蔣應(yīng)鎬繪圖本(明)
圖9 陜西綏德畫像石鋪首中的獨角獸(漢)
對獨角獸,可以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解釋。所謂廣義的理解,即大凡頭上長出一只角的獸,都可以稱作獨角獸。如此說來,中國古代的獬豸、貔貅、麒麟等都可以稱為獨角獸。古代一些帝王陵墓的神道兩邊,多排列一些石質(zhì)雕刻,以起到鎮(zhèn)墓、守墓及揚威、顯派的作用。這些雕刻以動物形狀居多,其中也有獨角獸。例如陜西省蒲城縣境內(nèi)的埋葬著唐睿宗李旦的橋陵,其神道兩旁就有一對與石馬、石鴕鳥并列的獨角雙翼巨獸。此獸高約三米,體型碩大,頭頂獨角,身展雙翼,目眈露齒,氣勢雄偉,當是獬豸(如圖10)。獬豸聰明心地仁慈,聲音猶如美妙的音樂,舉止行為符合儒家道德規(guī)范,不結(jié)黨營私,所以被古人視為“仁獸”“瑞獸”。因此,傳統(tǒng)意義上的獨角獸類大都具有這種辟邪、吉祥的功能。
圖10 獬豸 陜西橋陵石雕(唐)
圖11 山東微山畫像石上的雙頭人面鳥(漢)
對“雙雙”的記載,見《山海經(jīng)·大荒南經(jīng)》:“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三青獸相并,名曰雙雙?!盵6]298雙雙是三只青色怪獸的合體,合體后的樣子,可能就是三顆頭共用一身體的“三頭怪獸”。士勛疏引舊說云:‘雙雙之鳥,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隨便而偶;常不離散,故以喻焉?!且噪p雙為鳥名,與郭異也。”大荒東經(jīng)所謂“三青馬”“三青鳥”“三騅”,疑亦雙雙之類也。
雙雙異獸在傳統(tǒng)裝飾中作為同類裝飾題材,已經(jīng)很早就有使用,如在漢代畫像石中兩頭共用一身的怪獸就有很多。如圖11為山東微山畫像石中部分,可以看到在廳堂上面東西兩側(cè)各有一只雙頭人面鳥。西王母身邊的雙頭人面鳥,或者表現(xiàn)為具有某種神異力量,是驅(qū)魔降妖的化身,具有懲惡揚善的功能。在中國傳統(tǒng)裝飾中存在多頭怪獸崇拜,兩頭及以上多頭神異怪獸常常被人們用作裝飾題材,它們或者是祥瑞吉祥的化身,或者是為了烘托祥瑞的氣氛,這些怪獸多具有兩個及以上的頭,如圖12為漢代常見的九頭怪獸,應(yīng)該也是具有這種功能的神異力量。
實際上不僅中國有多頭怪獸,在西方神話傳說中也有類似的神奇異獸。如在希臘神話中,最有名的是把守冥界之門的“塞伯勒斯”。塞伯勒斯以三頭、蛇尾的形象,鎮(zhèn)守冥界入口,確保亡靈一旦進入死后世界,就永遠無法離開。至于地獄三頭犬看守的“冥界”,與此類似的即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摹暗鬲z”,它在不同文化中有著不同的風貌,例如中國的地獄據(jù)說有十八層,俗稱“十八層地獄”。因此,無論是賽伯勒斯守衛(wèi)的希臘冥界,還是中國的十八層地獄,都蘊含了“懲惡勸善”的功能,在人間的法律規(guī)范之外提出另一種制裁,以撫慰受害者的心,也在某種程度上嚇阻人類某些人的為非作歹。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兩頭以上的多頭怪獸在中國傳統(tǒng)神異題材中應(yīng)該也具有著一層含義。
圖12 山東畫像石上的九頭人面獸(漢)
《山海經(jīng)》中的異獸表現(xiàn)形式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是以現(xiàn)實動物為原型的基礎(chǔ)上,運用夸張變形等表現(xiàn)方式,塑造成怪異特征突出的異獸形象。
所謂夸張變形的表現(xiàn)手法,顧名思義,在圖案原型的基礎(chǔ)上用夸大或縮減的方法使原本形象發(fā)生異變,借助豐富的想象力,著重強調(diào)描寫對象的某一特點,與原本形象形成鮮明的反差對比,在視覺上帶來沖擊,以此來表現(xiàn)其具備神靈特質(zhì),達到增強藝術(shù)特點的效果與目的。在《山海經(jīng)》中用夸張變形表現(xiàn)的異獸形象手法中,多采用重復表現(xiàn)的手段方式來進行具體形象塑造,進一步講,就是通過多首、多足、多目等重復描寫方法突出展示其與普通動物形象不同的特性。文中多次出現(xiàn)類似形象的描寫,如異獸尚鳥付鳥:“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币馑际钦f其外表像雞,卻長著三個腦袋、六只眼、六條腿、三副翅膀。再如異獸何羅魚、茈魚均“一首而十身”,一個腦袋長了十個身子。有學者認為,其出處原型即為今天所見八帶魚形象。開明獸的形態(tài)特征非常鮮明:“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響立昆侖上?!眰髡f開明獸是神話中昆侖山的山神,日夜守衛(wèi)在昆侖山崗上。樣子像虎,卻長著九個人的腦袋。在漢畫像石上有不少人面九首的紋飾。山東嘉祥縣花林漢畫像石中刻畫的人面九頭獸,獸身刻畫強壯有力,蹲坐于地面,尾巴翹起,人面九頭從脖頸處延伸出依次排列。在山東濟寧的漢畫像中也有人面九頭獸形象刻畫,從圖像上看,虎形態(tài)的獸身清晰可見,尾巴成“s”形彎曲,四肢健碩有力,體態(tài)豐滿,人面九頭相并排列從脖頸中伸出,頗具神話色彩。不論是從《山海經(jīng)》中的文字描述,還是實物圖例中的器物造型,都是在現(xiàn)實動物原型基礎(chǔ)上,運用了夸張變形塑造出身形怪異的異獸形態(tài),而夸張目的在于強化其視覺效果,體現(xiàn)了圖像構(gòu)成中的變異反映。
其二是將不同動物肢體部位重新組合,構(gòu)造出“四不像”的異獸形象。
就神獸而言,《山海經(jīng)》中包括數(shù)量眾多在體態(tài)外貌上呈現(xiàn)“四不像”特征的異獸形象。如異獸獨犭谷、狍鸮、諸懷等等,都是是集人神、飛禽、走獸、游魚等不同部位特征雜糅整合在一起的“獸獸”形象。這些形象在造型、想象、表現(xiàn)形式上講究原始粗狂,簡單明了,通過人與動物器官、肢體的加減、交錯、異位等方式重新組合,構(gòu)造出新的神話形象。如異獸囂,是一種集鳥、猴、狗三牲于一身的獨目奇鳥。它樣子像猿猴,卻長著兩對翅膀,狗的尾巴,一目在面部中央,其鳴聲如鵲。再如異獸化蛇,是大水的征兆,集人、豺、鳥、蛇四形特征于一身。化蛇上身如豺狼,下身是蛇,長著人的腦袋,鳥的翅膀,行走如蛇,叫起來有如人叱呼的聲音。這種類似于幾種生物拼湊起來的形象在《山海經(jīng)》中屢見不鮮。將帶有祥瑞功能特征的動物不同部位匯聚一體,其想象力豐富,構(gòu)思大膽,充分反映出古代先民的奇幻想象力。
其三是在沒有任何現(xiàn)實動物原型作為基礎(chǔ)的異獸構(gòu)造。
其形象輪廓或許只是一個概貌,沒有任何動物或成人形體特征可循。但某一部位特征又以動物類屬的肢體作為造型表現(xiàn),因此將此類造型形態(tài)構(gòu)造歸納為聯(lián)想虛擬類異獸形象。在實物器具的形態(tài)表現(xiàn)中,或許是為了襯托其形象的神秘靈性,或許是基于器物造型需要。如湖北江陵出土的鎮(zhèn)墓獸(圖13)就是此類形象的典型代表,碩大的鹿角刻畫精細,下方兩組獸身相背,嘴中似有長舌外露,獸身以扁平長方體示意,沒有具體身形輪廓,通體飾有夔紋、云紋、幾何紋等紋樣。雕工精細的鹿角與模糊的獸身形成鮮明對比,令人遐想。從這件實物中,我們無法從中找出具體的動物形象特征,只能依靠某一部分原始特征聯(lián)想出其大概形態(tài)??傮w來看,聯(lián)想虛擬類形象構(gòu)造是以某一動物的主體部位依勢成型,增添人為塑造元素,共同構(gòu)成現(xiàn)實生活中不存在的異獸神怪形象。
圖13 1986年湖北荊州江陵雨臺山M6出土彩繪漆木雙頭鎮(zhèn)墓獸(戰(zhàn)國)
以《山海經(jīng)》異獸為母本的器物裝飾形態(tài)不僅僅在宮廷器具中的表現(xiàn)形式眾多。同樣,在民間工藝美術(shù)里面表現(xiàn)也是非常豐富的,如剪紙、染織、皮影、泥塑等等,從《山海經(jīng)》中取材,作為形象基礎(chǔ)的造型形式非常多。因此,從民間手工藝的領(lǐng)域中探索異獸形態(tài)也是一條重要研究途徑。
在中國傳統(tǒng)年畫中,以帶有異獸形象為裝飾題材的年畫在驅(qū)災(zāi)辟邪年畫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年畫中龍形、虎形是常見的動物形象,除龍、虎等常見的動物形象外,造型怪異的異獸形象在年畫中的表現(xiàn)也是相當普遍的。民間俗信人死后魂魄依然留戀人間,在特定的夜里回家探望,相傳魂魄返家的日子由煞神押解一同前往,因此在門口貼有煞神圖案的年畫成為古人趨吉避兇的生活信念。
古代皮影造型多受古代帛畫尤其是漢畫像石的影響,因而很多造型原型都可以從山海經(jīng)圖中找到相對應(yīng)的異獸形象。只是由于年代久遠,皮影戲在傳播過程中,各地區(qū)根據(jù)當?shù)匕l(fā)展條件、戲劇種類以及民間傳統(tǒng)的審美習慣,進行了再發(fā)展創(chuàng)造,形成了當?shù)鬲氂械脑煨惋L格和流派,從而很多古老的皮影造型都已失傳。相對而言,甘肅北豳皮影保存的紋樣比較完整。北豳即今之甘肅慶陽,因地處豳城之北故而成為北豳。由于地理位置交通不便,且文化閉塞,對外交流匱乏,原始神怪皮影才得以存活保留下來。北豳皮影造型的表現(xiàn)以山海經(jīng)記敘文字為主,添以厚重色彩和當?shù)貞騽×髋傻乃囆g(shù)特色,構(gòu)成了深受當?shù)匕傩諝g迎的皮影藝術(shù)。例如在隴東地區(qū),古人在生下男孩后的三天或滿月當天,親戚鄰居都會登門道喜,這時主人家通常要擺臺設(shè)宴表演喜得貴子的皮影戲,懸掛皮影馬猴,寓意喜報舉人,輩輩封侯。這與《山海經(jīng)·西次四經(jīng)》中的孰湖樣子的記載不謀而合,“崦山茲之山,有獸焉,其狀馬身而鳥翼,人面蛇尾,是好舉人,名曰孰湖?!保ㄗg文:崦山茲山中有一種獸,形狀是馬的身子,鳥的翅膀,人的臉,蛇的尾巴,喜歡把人抱舉起來,名字叫孰湖。)不僅是造型表現(xiàn)特征相同,連異獸形象的功能特征也相吻合。以這類異獸形象為題材的皮影是依據(jù)寓意和諧音來象征吉祥的紋樣。另有一種神獸形象在皮影戲題材中也是常常會出現(xiàn)。傳統(tǒng)皮影戲在表演審查疑案時,執(zhí)法官通常會牽出一只頭上長有獨角、長眉長須的怪獸,名叫神吼,又名獬豸?!懂愇镏尽分杏涊d:“北荒之中,有獸名獬豸,一角,性別曲直。見人斗,觸不直者,斗人爭,作不正者?!?/p>
中國動物裝飾的發(fā)展與演變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山海經(jīng)》中的異獸形象作為不同時期裝飾藝術(shù)文化的重要元素,在各個發(fā)展階段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樣式,而這些異獸形象從單一化向多元化的發(fā)展方向轉(zhuǎn)變,而中國傳統(tǒng)動物裝飾圖案更包含了復雜的含義,且文化地域深厚,在各個歷史階段的圖案樣式也存在很大差異,傳統(tǒng)圖案的再設(shè)計要求需要現(xiàn)代設(shè)計人員吸取其精髓,也需要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并在此基礎(chǔ)上設(shè)計出更精美的圖案。
了解一個民族裝飾歷史,其神話傳說是必不可少的參考內(nèi)容。《山海經(jīng)》正是一部由中國人創(chuàng)造的“奇書”,其內(nèi)容體現(xiàn)了中國的民族精神,各種學科都可以從中找到聯(lián)系的紐帶。其中的異獸形象豐滿、栩栩如生,它逐漸與歷史及傳說相互滲透融合,加上在歷代民間口耳相傳,更是像一塊五彩的寶石,在漫長的歷史演進中,《山海經(jīng)》中的神話逐漸與歷史、傳說相滲透融合,加上在民間口耳相傳時的種種增益,以及人們對怪獸異形的描繪和想象,神話由一粒小小的種子逐漸茂盛繁衍?!渡胶=?jīng)》中異獸形象豐滿、造型奇?zhèn)ィ适虑楣?jié)充滿浪漫瑰麗的想象。它不僅反映的民族性格、原始先民的生活狀況及心理軌跡原型,同時它所幻化出的動物形象深刻影響了中國早期動物,尤其是具有超力量的神奇異獸,深刻影響了中國動物裝飾形態(tài)。因此,深刻理解《山海經(jīng)》中動物造型形態(tài),對了解傳統(tǒng)動物裝飾發(fā)展演變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