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德勝
摘? 要:日本佛教說話集《日本靈異記》和中國志怪小說《搜神后記》中都有龜報恩的故事?!度毡眷`異記》上卷第七篇《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與中國陶潛《搜神后記》卷十《白龜報恩》兩則故事在情節(jié)、結構、文學描寫手段等當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但是在某些方面也有很大的差異性。這一方面說明日本靈異記它受到了搜神后記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在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中,作者景戒對日本本民族文化元素的運用,體現了中日兩國不同的文化內涵。本文在對兩則故事進行細致對比研究基礎上,揭示造成差異性的文化原因和文化背景。筆者認為《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受到了《白龜報恩》的影響,本文淺析中日兩國兩則龜報恩故事的異同并從佛教、儒教等文化背景重新解讀兩則故事的差異性。
關鍵詞:龜報恩故事;比較;佛教;儒教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9)-24-0-02
引言: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國,自古以來文化交流就比較頻繁,佛教就是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此外,中國志怪小說等非佛教的文化作品也傳入到了日本。在佛教文學傳入日本的背景下,佛教文學對日本文學產生了影響。在佛教文學的影響下,私度僧景戒為宣揚佛法著《日本國現報善惡靈異記》,簡稱《日本靈異記》,勸人向善,宣揚因果報應。為了宣揚這樣的教理,作品中還收錄了些動物報恩故事,在眾多報恩故事中,龜報恩故事就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故事。正如許多學者所講,日本動物報恩故事受到了中國志怪小說的影響。
本文用比較文學研究方法,對中日兩國兩則龜報恩故事進行對比,來分析兩則故事的異同并深挖該類故事形成的社會文化原因。從而,探討中日兩國文化的異同以及日本文學對中國文學的接受影響。為進一步促進中日兩國文化交流有著現實的意義。本文以龜報恩故事來揭示日本靈異記對中國文學接受的某一個側面,也同時分析故事變異的情況,從文化背景、創(chuàng)作目的等角度來揭示這種文學接受和變異的原因。
一、先行研究
關于龜報恩故事的研究有一些學者已經做了一些研究。徐志紅在《日本靈異記》龜報恩譚考—以中國“毛寶白龜”傳說的比較為中心一文中,通過對兩則故事的情節(jié)比較考察了兩則故事各自的特點和相互間的關系。他認為:“帶著奇異譚性格的中國的‘毛寶白龜等龜報恩譚在流傳到日本后,與當地的風土、文化漸漸地相互融合、變形,最后在景戒宣揚佛教教義的編撰意識下演變成了現在所見的版本[1]”。王曉平在《佛典 志怪 物語》一書中通過對中日兩國龜報恩故事的分析指出:“中國文人對佛經故事的利用,模仿的痕跡多比較隱蔽;與此相比,日本的佛教徒便沒有那么多顧忌,有拿來就用,廣為普及的傾向。當人們把神話變?yōu)樯窕霉之惞适轮?,伴隨著虛構的擴展,不同民族和時代的因素便滲透進去[2]?!?/p>
二、中日兩則龜報恩故事梗概以及異同點
《日本靈異記》上卷第七篇《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大致講的是弘濟法師因為救龜而得到現報,其故事內容如下:
禪師弘濟者百濟國人也。當百濟亂時,備后三谷郡大領之先祖為救百濟遣運旅。時發(fā)誓愿曰:“若平安還、為諸神氏造立伽藍?!彼烀鉃碾y。即請禪師,相共還來。造三谷寺,其禪師所造立之伽藍,諸寺道俗觀之共為欽敬。
禪師為造尊像上京,賣財既買得金丹等物。還到難破之津時,海邊人賣大龜四口。
禪師勸人買而放之。即借人舟,將童子二人,共乘渡海。日晚夜深。舟人起欲,行到備前骨島之邊,取童子等擲入海中。然后告禪師曰:“應速入?!?。師雖教化,賊猶不改。于是發(fā)愿而入海中,水及腰時,以石當腳,其曉見之,龜負之矣。其備中海邊,其龜三領而去,疑是放龜報恩乎。
于時,賊等六人,其寺賣金丹。檀越先過量贖,禪師后出見之。賊等慌然不知退進。禪師憐憫,不加刑罰。造佛塔,供養(yǎng)己了。后住海邊化來人。春秋八十有余而卒。畜生猶不忘恩,返報恩。何況義人而忘恩乎。
陶潛《搜神后記》卷十寫的是《白龜報恩》的故事,其內容如下:
晉咸康中,予州刺史毛寶戍邾城。有一軍人,見于武昌市人賣一白龜子,長四五寸,潔白可愛。便買取持歸,著甕中養(yǎng)之。日漸大,近欲尺許。其人憐之,持至江邊,放江水中,視其去。后邾城遭石季龍攻陷,毛寶舍予州,赴江者莫不溺。于時所養(yǎng)龜人,被鎧持刀,亦同自投。既入水中,覺如墜一石上,水裁至腰,須臾游出。中流視之,乃是先所放白龜,甲六七尺。既抵東岸,出頭視此人,徐游而去,中江猶回首視此人而沒。
兩者故事都是某人救龜之后,人有難之時,龜回來報恩,最后通過某種方式得到了好的報應,都是把人從危難之中解救出來。整體情節(jié)是一致的。但是兩則故事在細節(jié)上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筆者借用寺川真知夫采用過的情節(jié)比較法,將兩則故事情節(jié)現列表1如下:
以下筆者從多個角度來分析故事的差異性。
第一、兩則故事主人公出門原因不同,《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的主人公是為造佛像而出門采買從而遇到海賊,這樣的出門原因的設定帶有濃厚的佛教色彩。而《白龜報恩》故事主人公出門的原因則是因為戰(zhàn)亂,是在戰(zhàn)亂中受到白龜的報恩而保命的故事。兩則故事出門原因不同的設定就為后文情節(jié)的發(fā)展奠定了不同的基礎。
第二、從故事的主人公身份來看,《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的主人公是弘濟法師,而《白龜報恩》的主人公是一名軍人。不同的主人公身份和前面一樣,也關系到后面情節(jié)的展開。這在很大程度上為之后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奠定了基礎。弘濟法師這一佛教中人角色的設定,就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該故事必定和弘揚佛法有關。而軍人角色的設定則是為作品之后因為戰(zhàn)敗而逃亡遇難的情節(jié)發(fā)展做了鋪墊。
第三、從故事的設定地點來看,《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的地點是大海,而《白龜報恩》的地點是江,這和兩國地理環(huán)境差異相關。《白龜報恩》故事發(fā)生時間是東晉,東晉王朝在江南地區(qū),江河比較多,那時的中國位于長江附近,是一個大陸國家,而且也反應出來中國當時真實的戰(zhàn)爭地點。而日本四面環(huán)海,是一個島國,兩個國家的地理環(huán)境和風土人情本就不同,江河這樣的背景地點對日本來說比較陌生,因此在故事的設定背景上就一定會出現不同,這并不能否認景戒吸收了中國志怪小說的靈感,只是在借鑒的時候,更換了故事發(fā)生的舞臺,為了讓本國讀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因此融入了本土地理環(huán)境。
第四、從動物和動物的遭遇來看,兩則故事都是龜,并且都是被人捕獲而被賣?!栋攬蠖鳌饭适轮械陌敚谥袊糯鷣砜?,龜本身就是一種祥瑞,帶有著比較神秘的色彩。王曉平在《佛典 志怪 物語》一書中也提到過,早在殷商時期,龜甲便是占卜的用具,龜這種水陸兩棲的爬行動物,便不能不帶有神圣、神秘的色彩;龜背的紋路,不但是吉兇禍福的征兆,而且似乎決定了我們生存的土地的面貌[3]。
第五、從人類施恩來看,《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是人類把龜買來直接就放生,而且當夜弘濟法師就得到福報,受到龜相救而保命。日本故事的設定體現了現世現報,這與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有著直接的關系。而《白龜報恩》故事中,人先把龜買來當寵物養(yǎng),龜長大后放生。這為后來龜報恩也提供了鋪墊。
第六、再從人類遇難來看,《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故事中遇到海賊被困在海上,而《白龜報恩》故事是軍人戰(zhàn)敗而逃被困在江上。而且《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故事中遇難時并沒有害怕,而是在教化海賊,教化海賊不要作惡,在勸導無果后發(fā)愿入海,最后被龜所救,這些細致的描寫也都是在為了宣揚佛教的現世現報的教義,以及弘揚了佛法的力量。
第七、《白龜報恩》故事中這樣描寫龜離去的情節(jié):既抵東岸,出頭視此人,徐游而去,中江猶回首視此人而沒。白龜這一舉動與人類無異,體現作品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受到儒教思想的影響,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知恩必報的靈龜形象。而《贖龜命放生得報所助緣》這樣描寫龜離去的動作:其備中海邊,其龜三領(頷)而去,疑是放龜報恩乎。此處運用了擬人的手法,體現了佛教對于生命的認知,生命是平等的,龜和人等眾生是一樣的,體現了一切都是生命深刻的佛教觀。佛教認為畜生與人是生命的平等體,六到輪回,眾生平等。隨著佛教從中國傳入到日本,佛教宣傳“眾生平等”、“因果報應”等對人們的思想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第八、故事中最后又提到了弘濟法師發(fā)愿,也是在宣揚佛法的力量,在最后提到弘濟法師活到八十多歲,并勸誡大家相信佛法,相信因果報應。體現了景戒創(chuàng)作此故事的初衷,這個故事的創(chuàng)作是具有很大宣揚佛教的目的性的。
三、結語
古代社會還未建立完善的法制體系,人們對于善惡是非的評判,通常是根據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來衡量的。受儒家思想影響,人們崇禮尚德,追求仁愛之心,懂得知恩圖報。中國古代社會有著森嚴的階級關系,人和人之間都是不平等的,白龜作為畜生皆知報恩,有恩必報,更不用說受到教化的人類。白龜報恩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產生的。
以上,對中日兩國文學作品中的兩個龜報恩故事進行了多角度細致的比較,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兩則龜報恩故事情節(jié)有很多相似之處,但中日兩國文化思想根基、作者創(chuàng)作目的等都有差別。《白龜報恩》故事體現出該故事受到了中國傳統(tǒng)道德標準和儒家思想的影響,《日本靈異記》則是景戒為了宣揚佛法,強調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報應思想占據著故事的主導地位。文學的變異取決于不同民族文化語境、創(chuàng)作目的、作者身份等諸多因素。本文為我們今后的比較文學研究也許會有些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徐志紅 《日本靈異記》龜報恩譚考—以中國“毛寶白龜”傳說的比較為中心. 2011年 第6期
[2]王曉平《佛典 志怪 物語》印中日三國龜報故事之異同.
[3]景戒 《日本靈異記》[M].中田祝夫,校注.東京:小學館,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