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典,是古代詩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用典可以打通古今的歷史經(jīng)驗,使詩歌以極為精練的語言、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更富于文化意蘊和歷史深度的思想情感。由于典故歷史久遠并且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積累新的意義,這會增加讀者理解詩句的難度。2019年北京市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古詩閱讀部分所選宋朝陳與義的兩首同題詩中都用到了典故。其中對“九方皋”這一事典單靠試卷中給出的注釋很難準確把握詩文內(nèi)蘊。不知典故義,解讀古詩難。知曉了典故的由來與流變,解讀古詩的過程就會有欣賞“曲澗層巒之致”的享受。
關(guān)鍵詞:古詩;典故;解讀
用典,即引用典故,是古代詩文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語言現(xiàn)象。在《辭?!泛汀掇o源》中,“典故”被解釋為“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其中“古代故事”可稱之為事典,“有來歷出處的詞語”可稱之為語典。
劉勰在《文心雕龍·事類》中談到了典故的運用效果:“故事得其要,雖小成績,譬寸轄制輪,尺樞運關(guān)也。”意思是說用典得當可以達到以少勝多、以簡馭繁的效果。林庚在《唐詩綜論·唐詩的語言》中說:“詩文中的用典,原是為了精練概括,借古喻今,把復雜的涵義通過簡單的典故表達出來?!蓖ㄟ^用典可以使詩歌以極為精練的語言,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達更富于文化蘊涵和歷史深度的思想情感。但是,由于典故歷史久遠并且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積累新的意義,往往會增加讀者理解詩句的難度。學生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古詩詞中引用的典故,就很難準確解讀古詩詞。
2019年北京市高考語文試題中的古詩閱讀部分所選宋朝陳與義的同題詩兩首中都用到了典故?!逗蛷堃?guī)臣水墨梅五絕(其一)》中“巧畫無鹽丑不除”中的“無鹽”,《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其四)》中的“含章”和“九方皋”都是事典。對于這三個事典,試卷上給出的注解很簡明。注“無鹽”為“戰(zhàn)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注“含章”為“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注“九方皋”為“春秋時相馬名手”。這樣的注解對考生理解這兩首七絕有幫助嗎?有??梢詭椭忌斫狻俺蟛怀敝械摹俺蟆笔侵浮盁o鹽”的相貌,可以幫助考生理解“春風面”與壽陽公主的梅花妝有關(guān)聯(lián)。而學生想要理解詩文深層的意蘊,則需要對這些事典的出處及運用有更深入的了解。
關(guān)于“九方皋”的事典,考生單靠試卷中給出的“春秋時相馬名手”的注釋是很難準確理解這首詩的,這從高考結(jié)束之后網(wǎng)絡上給出的針對14題與15題的錯誤解答即可看出。
2019年北京高考卷中的古詩閱讀題如下: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13-15題。(共12分)
和張規(guī)臣水墨梅五絕【1】
陳與義
其一
巧畫無鹽【2】丑不除,此花風韻更清姝。
從教【3】變白能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風面,造化功成秋兔毫。
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5】。
注釋:[1]五首絕句題詠同一幅墨梅圖。[2]無鹽:戰(zhàn)國時齊國丑女鐘離春。[3]從教:任憑。[4]含章:即含章殿,傳說南朝時宋武帝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5]九方皋:春秋時相馬名手。
13.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前兩句認為,不論怎樣描畫無鹽也無法變丑為美,墨梅圖卻能盡顯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兩句認為,墨梅圖中的梅花猶如佳人容顏般美妙,展現(xiàn)出堪比造化的畫技。
C.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不但描繪了梅花,還描繪了桃花、李花,對比鮮明。
D.兩首詩所題詠的墨梅圖,沒有描繪含章殿和九方皋,詩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題畫詩往往包含“畫外音”,下列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詩人愛好清姝、不喜美艷的審美追求。
B.第一首諷刺了現(xiàn)實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聯(lián)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妝,表現(xiàn)梅花的富貴氣質(zhì)。
D.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
15.現(xiàn)實中沒有墨色梅花,而宋代出現(xiàn)了墨梅畫。根據(jù)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側(cè)重點有何不同。(6分)
針對第14題和第15題,網(wǎng)站上給出的錯誤解答如下:
14.D
解析:D項中,“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說法正確;傳說中的九方皋相馬以為佐證,畫師通過描繪墨梅而展示其技藝,說明藝術(shù)的源頭就是生活。
15.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是:惟妙惟肖,形神俱備,神似而意足。
兩首詩題詠的側(cè)重點的不同在于:第一首詩將桃李與墨梅相比較,突出了墨梅淡雅清新的特點;第二首詩運用了壽陽公主臥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額頭形成美妝與春秋時相馬名手九方皋的典故,側(cè)重刻畫了墨梅的嬌美。
這兩道題的答案錯在哪兒呢?錯在其對“九方皋”這一事典的誤讀。
先看第14題,網(wǎng)站上給出的正確答案是D。D項認為“第二首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比較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沒錯,但意圖是為了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嗎?畫梅和相馬的相似點又是什么呢?
單憑高考試卷上給出的注解“春秋時相馬名手”是難以回答以上問題的。要回答以上問題,需要對這一典故有更為具體的了解。
這一典故出自《列子》:“秦穆公謂伯樂曰:‘子之年長矣,子姓有可使求馬者乎?伯樂對曰:‘良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馬者,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若此者絕塵弭轍。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馬,不可告以天下之馬也。臣有所與共擔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馬非臣之下也。穆公見之,使行求馬。三月而反報曰:‘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馬也?對曰:‘牝而黃。使人往取之,牡而驪。穆公不說,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shù)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nèi)而忘其外; 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睆某鎏幙芍熬欧礁蕖弊鳛橄囫R奇才,不能準確說出所相馬的顏色與公母,但其選出的馬卻是一般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好馬。
詩人運用這一事典要表達什么樣的思想情感呢?是意在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這一道理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固然沒錯,但詩人在這首詩中借助這一事典的用意不在于說明藝術(shù)來源于生活這一道理,而是要贊美畫墨梅者像九方皋一樣具有遠超一般人的才華。宋代黃庭堅的《過平與懷李子先詩》中提到:“世上豈無千里馬?人中難得九方皋?!本吞N含了對九方皋超人的見識的贊美。九方皋重視馬的內(nèi)在品質(zhì)就像畫墨梅者重視表現(xiàn)梅花的精神品格一樣,具有遠超一般人的才能。
由此看來,14題的D項并不正確,正確的表述應該是:“第二首借用九方皋相馬的事典,贊美畫墨梅者的水平高超,能夠表現(xiàn)出梅花的內(nèi)在品格?!边@道題的正確答案應該是B項,借水墨畫所用黑色的表現(xiàn)力,來諷刺現(xiàn)實中顛倒黑白、奴顏婢膝之人。
理解了“九方皋”這一事典后我們再來看第15題的要求:“根據(jù)上面兩首詩,概括陳與義對墨梅畫特點的認識,并比較兩首詩側(cè)重點有何不同?!?/p>
對墨梅特點的認識而言,第一首詩中提到了墨梅畫顏色的特點:用水墨的顏色來描摹梅花,而且能表現(xiàn)出梅花的風韻。第二首詩借用“含章檐”這一典故表明墨梅畫的表現(xiàn)力強,可以巧奪造化,“不求顏色似”,卻能表現(xiàn)出豐富的“意”蘊。綜合來看,考生可以這樣做答:
陳與義認為墨梅畫可以用墨的顏色來表現(xiàn)出梅花不同于桃李的清雅美好的特征;能夠表現(xiàn)出梅花如美人般的意態(tài),而不求顏色相像,即不求形似,而能畫出其“意”,表現(xiàn)其神。
這兩首詩側(cè)重點的不同也自然顯現(xiàn):
從跟桃李的對比可以看出,第一首詩的側(cè)重點在表現(xiàn)梅花清雅美好的品性;從跟善相馬的九方皋的類比來看,第二首詩的側(cè)重點在表現(xiàn)畫家水平之高。
當然,詩人選擇“九方皋”這一相馬高手除了類比畫家繪畫的高水平之外,是否也蘊含著渴望世間多一些舉薦九方皋這樣的伯樂,讓有才之士得以施展才華,或者隱含著自己想得到引薦九方皋的伯樂或像九方皋這樣眼力超絕者的賞識之情?運用“無鹽”的典故是否也有用無鹽超卓的才華與內(nèi)在的美德類比墨梅之意?
從網(wǎng)上對2019年北京高考語文試題中古詩詞閱讀的錯誤解答可以看出典故的積累對于考生理解古詩的重要意義。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漢字漢語專題研討”學習任務群中有“針對語言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例如網(wǎng)絡語言與漢字漢語規(guī)范問題、方言與普通話關(guān)系問題、成語典故運用問題等,閱讀相關(guān)論著,整理事實與數(shù)據(jù)……在實際語言運用中努力促進祖國語言文字健康發(fā)展”的學習目標,從這一目標中所舉例子可以看出,“典故”也是語言生活中需要重視的知識點。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必修課程學習要求”中提出:“閱讀古今中外文學作品,注重審美體驗,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lǐng)悟作品的豐富內(nèi)涵,體會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薄罢n程內(nèi)容”部分“文學閱讀與欣賞”學習任務群有“理解欣賞作品的語言表達,把握作品的內(nèi)涵,理解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從語言、構(gòu)思、形象、意蘊、情感等多個角度欣賞作品,獲得審美體驗,認識作品的美學價值,發(fā)現(xiàn)作者獨特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等學習目標。而發(fā)掘古詩詞中所用典故的內(nèi)涵,領(lǐng)悟其豐富的意蘊,感受其表達的情感,發(fā)現(xiàn)作者運用典故的獨特性,就是從語言的角度理解、欣賞古詩詞。
用典可以使詩歌以凝練的言語含蓄地表達豐富的內(nèi)涵,也會因典故的歷史久遠及其流變而讓詩句難以理解,造成《人間詞話》中所說的“隔”。葛兆光在《漢字的魔方》中寫道:“典故的意義被一代又一代使用者們分化、綜合、積累、變異,在一個典故中,意義的外延內(nèi)涵越來越擴展變化……添油加醋的結(jié)果是使它變得越來越復雜?!比绻覀兡軌蛑匾暤涔?,探究典故的源流,使“包裹在典故表層上的那一層堅硬晦澀的外殼”“一層層脫落”,“其中的美感內(nèi)涵不就一重重地展示了嗎?今人不也就能像合格的讀者那樣欣賞到那‘曲澗層巒之致了嗎?”
知曉了典故的由來與流變,考生解讀古詩就會有欣賞“曲澗層巒之致”的享受。
[1]葛兆光.漢字的魔方[M].北京:中華書局,1989.
[2]王國維.人間詞話[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施洪波.意足不求顏色似,前身相馬九方皋——論陳與義的詠物詩[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2,(5).
作者簡介:張英華(1973—),女,北京市房山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高級教師,主研方向為古典詩詞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