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嵐,施家芳,林 靜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二人民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
術后疼痛屬于人體對于組織修復和損傷過程所產生的心理反應和生理反應[1]。當前結直腸癌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現(xiàn)持續(xù)上升的趨勢,而手術切除是治療結直腸癌最有效的方法,這意味這越來越多的患者要承受劇烈的術后疼痛[2-3]。疼痛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極大的生理影響,同時還引起諸多心理健康問題。對此,筆者近年來采用足三里、承山穴埋針治療結直腸癌術后疼痛30例,療效滿意,現(xiàn)總結如下。
1.1 納入標準 ① 符合結直腸癌診斷標準[4];②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③ 年齡35~60歲;④ 無其他臟器組織與心血管疾病;⑤ 體質指數(shù)(BMI)正常(18.5~23.9 kg/m2);⑥ 依從性較好,能一定程度上理解本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⑦ 近3個月未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
1.2 排除標準 ① 其他疾病所導致的疼痛;② 足三里、承山穴部位肌膚有受損、腫脹、感染的患者;③ 伴有嚴重的心腦、精神及其他疾病者;④ 術前接受放化療治療者;⑤行開放手術者;⑥溝通不暢者。
1.3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普外科住院的行腹腔鏡下結直腸癌根治性切除術術后疼痛患者60例,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試驗組各3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表1 2組一般資料比較()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n 30 30年齡/歲42.57±8.42 42.77±9.71 BMI/(kg/m2)20.3±1.8 20.5±1.7初中或以下13 12文化程度/例高中或大專10 13本科或以上7 5
本研究由主管醫(yī)生選定穴位,進行埋針治療的責任護士經過相應的中醫(yī)理論知識和操作培訓后參加本次研究。對2組患者在術前進行相關健康教育,使其對術后可能產生的反應有一定了解。
2.1 對照組 術后采用常規(guī)治療護理,即抬高床頭30°、給予心電監(jiān)護和中心吸氧6 h,靜脈高營養(yǎng)治療及抗炎補液治療,止痛藥地佐辛每8 h肌肉注射1次。
2.2 試驗組 在對照組常規(guī)治療護理基礎上采用皮內針埋針治療。用75%乙醇消毒雙側足三里、承山穴,夾取四川唯高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0.2 mm×1.5 mm撳針的環(huán)形針柄部,將撳針垂直刺入足三里、承山穴;輕輕按壓埋針處,使患者有輕微酸脹感但以不疼痛為宜;每4 h按壓1次(不影響患者夜間休息),每次3~4 min,以患者感到酸、麻、脹、痛為度,撳針留針時間最長48 h。
3.1 疼痛程度判定 參照2010年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專業(yè)委員會制定的《胃腸疾病中醫(yī)癥狀評分表》[5],采用“長海痛尺”疼痛量表[6]來評估疼痛程度,其中0分為無痛,1~3分為輕度疼痛,4~6分為中度疼痛,7~10分為重度疼痛。術后即刻及術后 6、12、24、48 h 分別記錄“長海痛尺”評分。
3.2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文獻[7],① 臨床痊愈:癥狀改善率≥95%,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②顯效:70%≤癥狀改善率<95%,癥狀體征有明顯改善;③ 有效:30%≤癥狀改善率<70%,癥狀體征有改善;④ 無效:癥狀改善率<30%,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或者加重。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術后疼痛癥狀改善率:
癥狀改善率=[(干預前積分-干預后積分)÷干預前積分]×100%。
采用SPSS 25.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為正態(tài)分布以()表示,采用兩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
5.1 2組術后各時間點“長海痛尺”疼痛量表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術后各時間點“長海痛尺”疼痛量表評分比較() 分
表2 2組術后各時間點“長海痛尺”疼痛量表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1) P<0.05。
組別對照組試驗組n 30 30術后即刻7.33±0.96 7.35±0.97術后6 h 6.77±0.82 5.90±1.031)術后12 h 5.93±0.94 5.10±1.091)術后24 h 5.27±1.08 4.40±1.381)術后48 h 4.67±1.18 2.90±1.541)
5.2 2組療效比較 見表3。
表3 2組療效比較(n,%)
結直腸癌術后疼痛對于常人來講不僅難以忍耐,而且術后強烈的疼痛感會影響到機體的自我修復能力并降低生活質量,還會增加靜脈血栓的風險[8]。常規(guī)止痛藥物如阿片類藥物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毒副作用,如便秘、惡心嘔吐、皮膚瘙癢、嗜睡和過度鎮(zhèn)靜、尿潴留、呼吸抑制、中樞神經毒性反應等等[9]。
中醫(yī)針灸止痛已有幾千年歷史?!饵S帝內經》中有提到“經脈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泣而不行,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闡述了疼痛的產生原理,繼而提出“以痛為腧,以知為度”的治療方法[3]。相關研究表明針刺治療對緩解疼痛有功效[10-11]。埋針治療即是使用特制膠布將短針固定于表皮,以起到持續(xù)壓迫刺激穴位,從而達到治療目的的療法。相關研究表明:針刺足三里、承山穴在一定程度上能緩解疼痛[12-13],同理在足三里、承山穴上埋針治療,可以緩解患者術后疼痛。
埋針治療無止痛藥物的毒副作用,此外,皮內埋針與毫針治療比較,更安全、快捷、方便,減少了很多限制性因素[14],并且價格低廉,易于操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