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煥
提 要:2019年6月濟南市歷城區(qū)祝舜路北側(cè)洺悅佳園工地發(fā)現(xiàn)疑似丁寶楨墓的消息引發(fā)學(xué)術(shù)界和廣大市民關(guān)注。本文根據(jù)已披露的部分檔案、地方文獻及碑刻資料、丁寶楨長子丁體常手繪墓地彩圖的記載,濟南市博物館兩位知名專家的看法,丁寶楨墓地附近老人的回憶資料,以及《辛甸居志》一書的相關(guān)記載,考證洺悅佳園工地發(fā)現(xiàn)的大墓就是丁寶楨墓。
關(guān)鍵詞:丁寶楨墓 華山之陽 洺悅佳園 丁家祠堂 丁家林子
中圖分類號:K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705(2019)03-102-108
2019年6月,濟南市祝舜路北側(cè)洺悅佳園工地發(fā)現(xiàn)疑似丁寶楨墓的消息引發(fā)學(xué)術(shù)界和市民關(guān)注,對于發(fā)現(xiàn)的古墓是否為丁寶楨墓,丁寶楨后人和考古專家產(chǎn)生了分歧,而分歧的源頭就在于文獻記載中丁寶楨所葬的丁家林子、華山之陽是否就是工地所在地。對此,筆者梳理目前已披露的部分文字資料、碑刻資料、丁寶楨長子丁體常手繪墓地彩圖的記載,濟南市博物館兩位知名專家的看法,丁寶楨墓地附近老人的回憶(口述資料),及《辛甸居志》一書的相關(guān)記載,均可證實丁寶楨所葬地丁家林子就是今濟南洺悅佳園工地所在地,工地所發(fā)現(xiàn)大墓就是丁寶楨墓。下面依次分別加以論證之。
一、檔案、碑刻資料——以《丁文誠公奏稿》《丁文誠公墓志銘》《丁公墓志銘》為例
同治十年四月二十九日(1871年6月16日),盡管根據(jù)定例,“官員于任所不得置買田地,著令綦嚴”,但鑒于自己在山東已為官九載,“所有隨任之親屬丁口,歲有喪亡”,當年二月,夫人諶氏又復(fù)病故,均尚未有喪地,擬令長子扶柩回里,“而原籍貴州大定府平遠州久遭兵燹,田廬蕩毀,親族百無一存”,“目前情形,回葬未易舉辦”,丁寶楨于是據(jù)實上奏清廷,請求允許他在山東置買田地以便安置:“臣擬于濟南府東門外華山之麓置地十畝,將臣妻及已故之親屬丁口,暫行淺厝。”1不久即得到清廷特批,丁寶楨遂得在濟南華山之南購置十畝土地作為家族墓地,就是當下的“丁公墓”“丁家林地”“丁家林子”。
丁寶楨同僚、原上司、東閣大學(xué)士閻敬銘給丁寶楨所撰寫的《丁文誠公墓志銘》內(nèi)載:“朝廷亦知公于山東,朱邑之桐鄉(xiāng)也者。初,公夫人卒,黔亂不獲歸,請于朝,葬山東歷城縣華山之陽。至是有詔,仍葬公于東。喪之歸,郊野祭吊相屬,奔者、望者、悲者、嘆者?!?丁寶楨生前一直將山東視為第二故鄉(xiāng),卒后葬在山東(濟南)是他的遺愿,這也從側(cè)面證實華山之陽的丁家林子即其墓葬所在地。孫葆田所撰《廣東布政使、護理廣西巡撫丁公(體常)墓志銘》的記載:“先是,文誠公既葬歷城華不注山陽,而未營建宮室?!?丁體常(1841—1909),字慎五,乳名繩謙,丁寶楨長子。上述丁寶楨、丁體常父子兩種墓志銘,均記載丁寶楨葬于歷城縣華山之陽(今丁家林子、洺悅佳園工地)。
二、地方文獻資料——以民國《續(xù)修歷城縣志》《濟南快覽》為例
(一)濟南(歷城)方志、古跡類史書記載丁寶楨墓及其位置。試舉二例:
1. 民國《續(xù)修歷城縣志》卷二十《古跡考五·陵墓》記載:“丁寶楨墓,在華山陽。(據(jù)墓志)”又載:“閻敬銘《丁公墓志銘》:光緒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薨于位,春秋六十有七。遺表聞,九重悼惜,贈太子太保,予謚‘文誠。賜祭葬,祀賢良祠,并建祠山東行省。朝廷亦知公于山東,朱邑之桐鄉(xiāng)也者。初,公夫人卒,黔亂不獲歸,請于朝,葬山東歷城縣華山之陽。至是有詔,仍葬公于東。喪之歸,郊野祭吊相屬?!?
2. 周傳銘《濟南快覽》一書(第三編《古跡》第二章《陵墓》第八節(jié)“丁寶楨墓”部分)的專門記載:“丁寶楨魯之巡撫也,墓在華山陽。光緒十二年(1886年)卒,謚文誠,賜祀賢良祠,并建祠于山東。初,其夫人卒,以黔亂不獲歸(葬),至是遂合葬焉。東人感其功,祭吊相屬也?!?
(二)近些年來編纂、出版的《山東化工廠志》《山東省志·人物志》《祝甸史志》《辛甸居志》等幾種地方文獻對丁寶楨墓及其位置也均有較詳細的記載。
1. 《山東化工廠志》第一卷(1875—1989)第11篇《人物》第一部分《歷史人物》的記載:“丁寶楨……1886年(光緒十二年四月)病逝(成都)?!腱胭t良祠,謚文誠。次年遷葬山東歷城華山之陽?!?4
2. 《歷城名人(一)》一書收錄王春貴《山東巡撫丁寶楨》一文的記載:“丁寶禎……于1886年去世。死后家無余財,由同僚及下屬饋贈銀兩,置辦棺木,歸葬于濟南歷城辛甸村西北處。墓占地十余畝,遍植松柏,石人石馬倚立在墓道兩邊,規(guī)模壯觀。后經(jīng)多次損壞,現(xiàn)無存跡。”5
3.《山東省志·人物志》“客籍”部分“丁寶楨”條目的記載:“……1887年(光緒十三年),(丁寶楨)歸葬于濟南華山南坡?!?6
4. 《圖說濟南老建筑·民居卷》收錄《丁寶楨(舊軍門巷)舊宅》一文的記載:“(丁寶楨)光緒二年(1876年)調(diào)任四川總督,治蜀十年,政績頗著。光緒十二年(1886年)死在任上。死后回葬在濟南華不注山之陽?!?7
5. 《祝甸史志》(第五篇《文教衛(wèi)體》第五章《文物古跡》第五節(jié)《古墓》部分)的記載:“丁寶楨墓 ?據(jù)《續(xù)修歷城縣志》記載:丁寶楨墓在華山陽,即華山南面,辛甸以東,后遷至祝甸村西?!?
6. 《辛甸居志》(《人物》篇第一部分《人物傳略·丁寶楨》條目)則直接記載說墓在辛甸村西北約400米處:“(丁寶楨)死后家無余財,由同僚及下屬饋贈銀兩,置辦棺木,葬于現(xiàn)辛甸村西北約四百米處。墓占地十余畝,遍植松柏,墓前立有石碑,碑前擺有石桌、石凳。墓地西北五十米處,建有四合院祠堂,于1970年前后拆除,現(xiàn)無存跡。” 1
另外,貴州、四川的有關(guān)文獻對此也有所記載。如貴州《畢節(jié)地區(qū)志·人物志》“丁寶楨”條目的記載說:“光緒十二年(1886),寶楨卒于成都,終年六十七歲。噩耗傳出,山東父老莫不悲慟,請求將其靈柩遷葬山東歷城華山,清廷下詔追贈為‘太子太保,謚‘文誠公,自此,人皆以‘丁宮保、‘丁文誠公稱之。有《丁文誠公遺集》《丁文誠公奏稿》傳世?!?鄭光路《四川總督丁寶楨》一文(第四部分《一清如水死成都》)有記載說:“(丁寶楨病故后)數(shù)千里之外的山東省,百姓也悲慟惋惜,請求朝廷將丁寶楨的靈柩運回山東歷城(今濟南)九華山麓,與其先逝的妻子合葬。一個離開已十年的外鄉(xiāng)官員,被山東百姓視為‘賢良,懇請歸葬山東,丁寶楨看來確實不愧為‘好官‘清官了!‘舊僚贈賻始歸葬,丁寶楨的家眷靠眾官員贈送的一點銀兩,才有能力凄然將丁宮保歸葬山東。”3
三、濟南市博物館兩位資深、知名老專家的看法
關(guān)于丁寶楨墓的具體位置,其實早在此工地發(fā)現(xiàn)之前就有濟南考古界的前輩作過考證。
(一) 已故濟南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研究員喬甦先生的記載
已故濟南市博物館考古專家、研究員喬甦先生曾著有《濟南文物志(初稿)》,1986年12月出版。其中“丁寶楨墓”專條明確記載:丁寶楨墓在當時的濟南市郊區(qū)全福鄉(xiāng)辛甸村西北,膠濟鐵路南約100米,西南距七里堡村0.5公里,且“墓封土高2.5米,周40米,墓前有神道碑及同治十二年(1873年)立丁氏置塋地石刻”4。這些記載說明當年喬先生肯定到丁家林子考察過,其對丁寶楨墓位置的表述,顯然不是憑空想象所能得來的,而是在墓地附近通過考查、采訪得來的信息與數(shù)據(jù),應(yīng)該是可靠的、可信的。而喬先生所提到的丁寶楨墓的位置,又恰恰與目前洺悅佳園工地上挖出的大墓所在的位置相吻合。
(二)濟南市博物館原考古部主任、山東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韓明祥先生的看法
濟南市博物館原考古部主任、山東省文史館館員韓明祥先生,實際上也是倡導(dǎo)丁寶楨墓在濟南東郊華山之陽丁家林地較早的學(xué)者之一。早在2000年8月,他就寫過一篇《釋“丁寶楨奏請創(chuàng)建山東省垣大王廟碑”》文章,明確指出,“丁公卒后歸葬濟南東郊丁家林地”5。2002年,他又出版了《濟南歷代墓志銘》一書,書中涉及丁寶楨墓志銘時指出:“丁寶楨于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四月二十一日薨于四川總督任上,于次年九月二十五日由其長子丁體常扶柩歸葬于山東濟南市東郊丁家林地(華山之陽)。文物普查時,得知墓于文革期間遭劫,碑石墓志被毀,清朝一品頂帶朝珠被生產(chǎn)隊賣給銀行和文物商店?!?可見,十幾年前,韓先生實際上已經(jīng)確定了丁寶楨墓在華山之陽——濟南東郊丁家林子(今洺悅佳園工地)
四、現(xiàn)存《丁文誠公墓地略圖》的記載及其所透露的相關(guān)信息
丁寶楨五世孫丁健先生家中收藏有丁寶楨長子丁體常手繪彩色《丁文誠公墓地略圖》7。據(jù)丁健先生介紹,該圖與A3紙大小差不多,但比A3紙略寬點、略短些。其繪制時間,據(jù)此圖收藏者丁健先生相告:“這個圖必是文誠下葬前所繪。因為要挖掘那個(還鄉(xiāng)店村一帶)拐彎的水道……”由于該圖繪制的是丁寶楨墓地略圖,即主要是突出丁寶楨墓,故圖上實際只是繪出了丁寶楨與夫人諶氏、丁寶楨二哥丁立如等人墓的位置。
從《墓地略圖》來看,丁寶楨夫婦二人并沒有合葬一處,而是丁寶楨墓位于諶氏墓的東側(cè)(實際上丁寶楨墓在諶氏墓偏東北位置),這與《丁文誠公家信》一書所載光緒十三年九月二十五日(1887年11月10日)丁體常等后人將丁寶楨“葬于濟南歷城的丁家林地,在(丁體常)母諶夫人墓的東側(cè)”1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到了1953年丁寶楨墓被盜,尤其是1958年丁寶楨墓及附近其他墓均被平毀后,丁寶楨墓內(nèi)棺木被征用,砌墳之磚則為民眾挖去砌了水井,夫婦二人這才被(當?shù)睾眯娜税抵校┖显嵋惶帲丛殬E墓址),所以出現(xiàn)現(xiàn)今濟南洺悅佳園施工工地上丁寶楨夫婦二人遺骨(頭骨、脛骨等)出自一墓的情況。
在這張彩圖上,丁寶楨墓作“丁氏塋”(民間稱“丁公墓”),諶氏夫人墓作“諶氏塋”。2丁寶楨夫婦二人之墓及其北側(cè)的“丁氏山莊”(丁家祠堂),均大致位于華山正南方向,按古人說法,實乃風(fēng)水寶地。而丁寶楨二哥丁立如墓,則位于華山東南方向,在丁寶楨墓東北不遠處,圖上作“二大人塋”(民間則稱之為“二大人墓”)。3七里堡村、辛甸村與“丁氏山莊”成三角形,“丁氏山莊”處于此三角形的頂部,而丁寶楨墓大致在“丁氏山莊”東南不遠處(前引《辛甸居志》一書作50米)。諶氏墓的北側(cè)偏東,丁寶楨墓西偏北不遠,還有一座小墓,沒有標識是何人之墓,墓主人待考。
《墓地略圖》所示,“丁氏山莊”位于丁寶楨夫婦二人墓的北側(cè),是一座近于方形(實際上南北略短東西略長)的院落(附近老人回憶為四合院),山莊南側(cè)中間是大門,院內(nèi)正北為寬敞的正房(有知情人回憶是五間),東西各有廂房(有知情人回憶各是三間,為守墓人所居)?!赌沟芈詧D》還反映了濟南東北部的交通條件(包括從濟南城東門至丁家林子的行走路線)、濟南東北部名山和部分村莊分布等情況。
由于《丁文誠公墓地略圖》繪自清末光緒年間,而且是丁寶楨長子丁體常所親繪,故又被稱為是丁寶楨墓即目前祝舜路洺悅佳園工地出土大墓為丁寶楨墓的“鐵證”。
五、有關(guān)老人的回憶口述
到目前為止,濟南洺悅佳園施工工地附近先后有四位老人的回憶口述證明工地發(fā)現(xiàn)大墓為丁寶楨墓。
(一)辛甸莊陳水老人15年前帶領(lǐng)筆者和丁氏后人丁健先生及濟南電視臺記者一行考察丁寶楨墓時的回憶
2004年,為配合濟南電視臺“走遍濟南”欄目拍攝“丁寶楨殺安得海”電視片,筆者和丁健先生與濟南電視臺記者曾赴東郊丁家林子實地考察。當時,丁家林子一帶已經(jīng)是一片坑坑洼洼的平地和廠房,根本看不到任何墳?zāi)?,幸好碰到了辛甸村陳水老人。他說,他從小在這一帶玩耍,熟悉墓地的情況。據(jù)他告知,墓地及附近一帶地都荒著,荒地與濟南第三糧庫(簡稱三糧)隔著一道墻(亦即三糧以西是一片荒地,丁家林子為這片荒地的一部分)。當時,他指著前面的工廠告訴我們,前面工廠的第二、第三廠房(鐵架子屋)即丁家林子中心;原來丁家林子有七八十棵大樹,墳在林子?xùn)|南,是1958年平的,丁寶楨墓旁邊最早有石碑。1958年大煉鋼鐵后,老社員投資打了個井,扒了墳弄了磚砌井。又說,墓地里面有一建筑,前后院落(應(yīng)該是一處院落,非前后院,即《墓地略圖》上的“丁氏山莊”,后來的丁家祠堂),院內(nèi)為小瓦封頂?shù)墓沤ㄖɡ鲜狡椒浚?,為李姓等守墓人所?院子?xùn)|西、南北都約有40米長。然后,他帶著我們直接到了丁寶楨墓的位置,并說丁寶楨墓位于古建筑東南,大墳也都在丁寶楨墓這一片地方,丁寶楨墓周圍的松樹都很粗,而附近其他墳都是小墳。陳水老人的回憶,與如今工地挖出雙穴墓及周邊數(shù)個小墓的情形完全吻合。在陳水老人的指認下,我們不虛此行,最終確定了丁寶楨墓的具體位置。這個位置,正是如今出土兩個頭顱骨的大墓所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