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富春
清初“四王”中的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均出身太倉名門望族,他們之間不僅有著師友親屬關(guān)系,在繪畫風(fēng)格與藝術(shù)思想上,亦均受到明代畫家董其昌的影響,形成以他們?yōu)楹诵牡摹皧鋿|畫派”,并與后來王暈開創(chuàng)的“虞山畫派”相互依托。清初“四王”受到上至皇帝、下至文人商賈的推崇,被奉為畫壇正統(tǒng),稱雄中國畫史近三百年。王時敏、王翠作為董其昌傳派,努力融合南北二宗畫法,特別是虞山王翠,“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把董其昌稱為不可學(xué)的“北宗”畫法,如側(cè)鋒用筆的斧劈皴等技巧,融人到自己的畫風(fēng)中,因而有“畫分南北二宗至石谷合二為一”的說法。
王翠(1632-1717)作為一個布衣畫家,沒有高深的門第出身,也沒有滿腹的經(jīng)史子集,在太倉王鑒、王時敏的提攜扶持下,其足跡得以遍布大江南北,借觀宋元真跡。他早期作品以刻畫“精能”、摹古亂真而得名;中年后,作品變化萬千而不率意,集古人大成??滴跞辏?691),王翠應(yīng)詔進(jìn)京主繪《康熙南巡圖》,鳥瞰式的壯觀取景,咫尺千里,氣勢恢宏,使他以一介布衣而名動天下,他的作品更是被人們稱贊為“妙絕千古”“驚爆海內(nèi)”。到清代中期,王翠的聲名更是如日中天,乾隆皇帝甚至在他的《重江迭嶂圖》卷(上海博物館藏)上題跋“國朝第一卷,王翚第一卷”。
一、從靜悟取天然造化
在述及王翚畫學(xué)的源流之前,有必要先談?wù)撃」胖L(fēng)對清初畫壇的影響。中國繪畫的尚古之風(fēng),早于唐、五代時期就已形成。唐代繪畫理論家張彥遠(yuǎn)在《歷代名畫記·論畫六要》中談道:“古之畫,或遺其形似而尚其骨氣,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上古之畫,跡簡意淡而雅正,中古之畫,細(xì)密精致而臻麗?!睆垙┻h(yuǎn)言簡意賅地對前代古畫作了評價。從歷史上看,各朝代畫家的師古臨摹,可說是傳統(tǒng)中國畫傳承的主要途徑,也是畫家承襲前代繪畫成就與畫風(fēng)、汲取古人繪畫技巧與經(jīng)驗的重要學(xué)習(xí)手段。歷代名人真跡往往深藏于宮廷內(nèi)府或是官宦豪門,即使藏于民間,也在財力雄厚之家。如北宋畫家兼收藏鑒賞家王詵家富收藏,筑有寶繪堂藏古今名畫,堂中東掛李成,西掛范寬,他并評鑒二畫跡為“一文一武”,稱李成畫“墨潤而筆精,煙嵐輕動,如對面千里,秀氣可掬”,范寬畫則“如面前真列,峰巒渾厚,氣壯雄逸,筆力老健”。米芾、米友仁父子家藏法書名畫亦甚富,終日沉浸在古今名家的作品中,使他們深諳各家各派的畫法和風(fēng)格,并對繪畫理論有著超前的見解。米芾更以云山、米點為特征,創(chuàng)造出“米氏云山”。
元代四家中,趙孟頫倡導(dǎo)尊古、復(fù)古,首先是以了解古人繪畫為出發(fā)點,學(xué)習(xí)古代繪畫的構(gòu)圖、墨法和技巧,進(jìn)而在“奪神抉髓”中使繪畫創(chuàng)作“重開生面”。趙孟頫在《松雪論畫》中提出:“作畫貴有古意,若無古意,雖工無益。今人但知用筆纖細(xì),賦色濃艷,殊不知古意既虧,百病橫生,豈可觀也?吾作畫似乎簡率,然識者知其近古,故以為佳…一宋人畫人物,不及唐人遠(yuǎn)甚。余刻意學(xué)唐人,殆欲盡去宋人筆墨。”趙孟頫所提倡的“畫中古意”,并不是指古人繪畫的構(gòu)圖、皴法及用墨技巧,而是超越畫面的審美、由古畫中折射出的那種逸古氣韻。元代黃公望也大力提倡摹古,并在其《寫山水訣》中講到:“山水之作昉,自漢唐,古筆遺墨,不復(fù)多見。米南宮(米芾)評品,稱董北苑(董源)無半點李成、范寬俗氣,一片江南景也。厥后僧巨然、陸道士皆宗其法,陸筆罕見,然筆往往有之,亦有逼于董者?!逼溆袑W(xué)于巨然者曰:“江貫道(江參)用墨輕淡勻潔,林木樹葉,排列珠誹,宋人亦珍之,視然則大有徑庭矣……作山水者,必以董為師法,如吟詩之學(xué)杜也。”清初文人畫呈現(xiàn)出崇古和創(chuàng)新兩種趨向,表現(xiàn)在山水畫的興盛,形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shù)追求。王鑒、王時敏均承續(xù)了明末董其昌的畫學(xué)理論,以摹古為宗旨。王翠拜師學(xué)藝前,就已經(jīng)有很好的繪畫功底,又承蒙婁東“二王”老師的指教。王鑒先教以書法,輔助其文學(xué),再親授古人名跡稿本,教以繪畫構(gòu)圖,“縱覽右丞、思訓(xùn)、荊、董,勝國諸賢,上下千余年,名跡數(shù)百種”,令其不可拘于一家規(guī)范,而要兼取諸家筆墨之長。王翠用心感悟古人的筆法“潛神苦志,靜以求之,每下落墨,輒思古人用心處。沉精之久,乃悟一點一拂,皆有風(fēng)韻,一石一水皆有位置;渲染有陰陽之辨,傅色有今古之殊。于是涵詠于心,練之于手,自喜不復(fù)為流派所惑”。王翠伴隨王時敏左右,耳濡目染,汲取了王時敏運筆之蒼渾老道、設(shè)色之古樸、構(gòu)圖之不拘一家等特點,不獨仿黃公望,而是融匯董源、巨然、王蒙諸家,所畫作品仍不失古人面目。
王翠早期的作品堪稱“精能”,構(gòu)圖不拘于一家規(guī)范,而是兼取諸家筆墨之長??滴趿辏?667)所作的《仿井西道人山水圖》扇面,構(gòu)圖高遠(yuǎn),蒼莽中透出娟婉,設(shè)色以黃公望的淺絳石綠為主,既有黃公望墨隨筆出的筆墨之妙,又能形神相互依賴映發(fā),可見“夫畫道亦甚難矣,功力深者,類鮮逸致;意趣勝者,每鮮精能,求其法韻兼?zhèn)洹?。康熙八年?669)所作《青山白云圖》扇面(圖1),款識:“嘗見高尚書《夏麓晴云》、趙承旨《瀟湘水云》、方羽士《奇峰出云》,此寫《青山白云圖》,參用三家筆意,而設(shè)色兼師僧繇沒骨法,不識得似古人神韻否?歲在己酉中秋前二日,請政穎侯盟長先生,虞山弟王暈并識于西爽齋?!扁j“王暈之印”(白文)、“石谷子”(朱文)。此幅作品采用設(shè)色青綠山水法,清新明麗,蒼郁秀逸,深受王鑒影響,兼采三趙(趙令穰、趙伯駒、趙孟頫)及高克恭諸家。王暈遵循老師指導(dǎo),創(chuàng)作山水畫要“實境”與“虛境”兩種表現(xiàn)元素并存,虛實相生,能夠天然如行云,自在若流水;下筆柔潤秀逸,淡墨烘染并與輪廓渾融相接,沒有拙、硬、滯、匠等“南宗”忌諱的弊病,又能得宋元山水畫中渾厚樸茂之氣象。正如王時敏所講:“畫不在形似,有筆妙而墨不妙者,墨妙而筆不妙者,能得此中三昧,方是作家?!薄爱嬰m一藝,古人于此冥心搜討,慘淡經(jīng)營,必功參造化,思接混茫,乃能垂千秋而開后學(xué)?!?/p>
從王翚的早期作品中還可看出他畫工的稚嫩恭謹(jǐn),但卻不失秀麗雅逸。《虞山楓林圖》軸(圖2)是王翠早年“摹古化古”、借古人筆法寫真山實景的一幅杰作。畫中自題:“戌申小春既望,伊人道長兄過虞山看楓葉,枉駕荒齋,述勝游之樂,臨行并屬余圖其景,因成此幅奉寄,時長至后三日也。虞山弟王暈?!眳莻I(yè)亦題詩其上:“初冬景物未蕭條,紅葉青山色尚嬌。一幅天然圖畫里,維摩僧寺破山橋?!笨滴跗吣辏?668)王翚返虞山家中,適逢伊人道長顧湄游虞山,于飽覽虞山遍野楓葉秋景后,光臨王翚寒舍與之暢敘“勝游之樂”,臨別前特囑王翠作《虞山楓林圖》。由于王翠與虞山朝夕相處,故此畫飽蘸生活情感,得山水勝趣,甚得顧湄珍愛,他自己也作了一首題畫詩以示答謝:“標(biāo)峰置嶺映寒條,霜葉紅酣向客嬌。君是前身黃子久,酒瓶還擬問湖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