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地區(qū)大量青壯年懷揣夢想前往外地工作,希望通過勤勞的雙手改變家里的生活面貌,是當年比較普遍的現象。這種現象有積極的一面,但也帶來了一些問題,留守兒童就是其中比較突出的一個。在長期遠離父母的情況下,如何保障尚處于身心成長關鍵時期的小學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是非常值得討論的問題,在這方面鄉(xiāng)村少年宮應該肩負起更大的責任。本文從明確定位、強化師資、增加趣味、增設項目四方面,對通過鄉(xiāng)村少年宮的建設來破解留守兒童難題進行探討,供大家參考。
關鍵詞:鄉(xiāng)村;少年宮;留守兒童
各方面研究均已證明,長期與父母分離,很可能會影響兒童的成長,導致自卑懦弱、情感冷漠等心理問題,不僅影響心理狀態(tài),還會進一步反映到學習上,為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埋下巨大的隱患。對此,一般學?;蚪處煻加休^高的重視,采取了各種措施,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但僅關注校內教育是不夠的,小學生離開學校后有大量的自由時間,這些時間也應該充分利用起來,既讓他們能夠過得充實,也能體會到集體的溫暖與快樂,潛移默化中提升其綜合素質,這樣才能有效彌補他們在家庭上的缺憾,為他們的身心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一、明確少年宮定位,避免成為第二課堂
無論是城市少年宮還是鄉(xiāng)村少年宮,都屬于校外教育機構,這一本質是不會因所在地區(qū)的區(qū)別而發(fā)生變化的。校外教育應該是校內教育的有力補充,而不是校內教育的簡單重復或延伸。小學學習負擔較輕,學習難度不大,學生又正處于活潑好動、好奇心與求知欲極為旺盛的年齡段,因此絕不能讓少年宮變成“第二課堂”,否則只會引起學生的抵觸與反感,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容易讓學生產生一種“因為父母不在身邊,所以只能接受不合理管束”的想法,進一步加劇學生的心理問題。對此,鄉(xiāng)村少年宮必須提起警惕。
以鄉(xiāng)村少年宮的音樂活動項目為例。在音樂活動項目開展前,應首先了解小學生當前的校內音樂學習進度和在音樂上的興趣,做好活動項目與校內音樂教育上的銜接,保證學生能夠盡快進入狀態(tài)。但在活動的形式上,要與校內音樂課程有所區(qū)別,比如可以讓學生學習當地的特色樂器,或組織學生學唱當地民歌等,把本地文化資源與活動項目靈活結合起來,學生既不會感到陌生,又有一種與校內教育不同的新鮮感,可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二、強化少年宮師資,保障活動順利開展
少年宮活動的順利開展,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有效帶領。小學生自制力比較差,沒有教師的介入,所謂“活動”很可能會變成學生亂玩一起。因此,必須強化少年宮的師資力量。這里所說的強化主要指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數量上的強化,有足夠數量的教師,活動才可能變得豐富多彩;另一方面是質量上的強化,負責組織開展不同活動的教師,應有相關活動比較充分的經驗,同時少年宮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對教師展開積極培訓,努力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保證學生能夠切實學到東西,獲得成長。
以上文提到的音樂活動項目為例。在師資力量的引入上,少年宮應該不拘一格,在當地特色樂器演奏上有一定造詣的人才,可以聘任為兼職教師,保證該項活動能夠長期順利的開展下去,學生能夠學有所得。同時,對于少年宮本來已經配備的音樂教師,可以由外聘人員進行培訓,增強音樂教師對本地音樂藝術的理解與應用能力,以滿足更多學生的需求。在其他諸如美術、體育等項目上,都可以采用類似的方式,外部引進與內部強化雙管齊下,使得少年宮的活動日益豐富、有效起來。
三、增加項目趣味性,提升兒童學習興趣
上文已經提到,小學生年齡小,自控力不足,但又思維活躍,對世界充滿好奇。即使是略顯孤僻淡漠的留守兒童,也存在這種年齡性格特質,只不過需要外界的引導與激發(fā)。因此,少年宮必須想辦法增加項目的趣味性,以努力提升兒童的學習興趣,讓他們能夠全身心投入進入,感受到學習和集體活動中的快樂。增加項目趣味性的途徑有很多種,比如在一些傳統(tǒng)項目中加入游戲或競賽因素,調動學生的好勝心;或在一些活動中,保證教師隨時能進行有效介入的基礎上,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讓他們在校外教育中也能成為教學活動的“主人”,給他們的聰明才智以充分的發(fā)揮空間。
以體育活動中的跆拳道等競技類項目為例。這類活動所能產生的效果其實是很豐富的,如讓學生強身健體,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鍛煉他們克服困難、面對強敵的勇氣與智慧等。要想達成這些效果,不能總是停留在簡單的“比劃”上,而應積極組織競賽,讓學生感受比賽氣氛,特別是對留守兒童來說,熱烈的氛圍能夠促使他們打開封閉的心門,積極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去,克服以往的自卑心理。
四、設置針對性項目,促進兒童身心健康
以上幾點是鄉(xiāng)村少年宮應該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則。除此之外,對于留守兒童還應該設置針對性的項目,以解決他們對自身現狀的苦惱或困惑。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簡單闡述大道理很難取得應有的效果,具體項目要根據鄉(xiāng)村少年宮的軟硬件條件,進行因地制宜的設置。比如在經濟條件較好、硬件設施較完備的地區(q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設施,組織學生觀看特定的音視頻資料,增進他們對父母的理解,緩和家庭關系,推動濃厚親情的形成;硬件設施較差的,則可以多組織一些勞動項目,讓學生在勞動中獲得情感體驗和身心成長。
例如,鄉(xiāng)村少年宮在組織留守兒童活動前,可以先進行摸底調查,了解兒童父母的工作性質、工作內容等信息,然后組織相應的勞動項目。比如“小小建筑師”活動,利用有限條件簡單模擬出建筑工地的場景,再把學生分為不同的“工種”,大家通過彼此合作來完成一件“小工程”。此類活動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精神,又能讓他們切實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改變他們可能存在的錯誤思想。
綜上所述,鄉(xiāng)村少年宮在促進留守兒童成長上發(fā)揮著難以替代的作用,但要想把這種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需要在少年宮建設上付出更大的努力。望廣大鄉(xiāng)村少年宮的輔導員老師能夠樹立起為祖國花朵健康成長而保駕護航的堅定理想,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留守兒童能夠擁有一個快樂充實的童年。
參考文獻:
[1]韋倩.鄉(xiāng)村少年宮:農村孩子的“精神食堂”[J].當代貴州,2017(28):22-23.
[2]汪紫軍.讓鄉(xiāng)村少年宮成為留守兒童德育教育的重要陣地[J].中國農村教育,2016(Z2):41-42.
[3]葉松慶,劉燕.安徽省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與關愛模式研究——以肥西、肥東、廬江三縣為例[J].安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7(01):115-120.
作者簡介:
程敏,出生年月:1967年11月,性別:男,籍貫:江西浮梁 所在單位: 江西省景德鎮(zhèn)市浮梁縣蛟潭鎮(zhèn)中心學校,研究方向: 激發(fā)團隊奮力拼搏精神和工作熱情。
多次獲省、市、國家級教學獎(國家級、省級一等獎11次,市級一等獎數十次);多次被評為省、市、國家級“優(yōu)秀教師”、“師德標兵”、“先進工作者”。作為省教育專家,先后應聘為陶瓷大學21位博士、景德鎮(zhèn)學院400多名大學生、浮梁縣41位法人校長作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