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凡是需要懲罰的地方,教師就沒有權利不懲罰;在必須懲罰的情況下,懲罰不僅是一種權利,而且是一種義務?!薄督逃ā访鞔_規(guī)定,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有“對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處分”的權力。國家法律給予了教師懲戒的權利,教育懲戒是教師維護教育教學秩序、實現(xiàn)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但是“懲戒”不應該是“為懲而戒”,而應是“為戒而懲”。所以懲戒當然是必要的,但關鍵在于“度”。
教育懲戒不應是老師的獨角戲
其實要說冤枉,新聞里的這位年輕老師可能覺得自己有點冤。至少以“剃頭”來作為懲罰遲到的手段,是經(jīng)過全班討論一致通過的一個協(xié)議,而不是她作為班主任獨斷專行的結果。但更重要的是教育懲戒不應是教師的單打獨斗,而應該是一個有組織、有管理、有法可據(jù)的行為。教育部門缺乏管理監(jiān)督的具體制度,中小學教師法制意識和職業(yè)信念尚待加強,現(xiàn)實問題頻現(xiàn)而且棘手,家長對教師懲戒權的理解和支持不夠,部分媒體對教師懲戒權的不當報道等,導致教師要么行使教育懲戒權沒底氣,要么不知道如何適當行使,要么濫用教育懲戒權。開展國家法律層面教師懲戒權立法研究,相關部門在法律的指導下,明晰懲戒方式、懲戒條件、懲戒對象等,確立對教師懲戒權使用的保障與督導迫在眉睫。
寓懲于獎,春風化雨
懲戒不等同于懲罰,它和表揚一樣是一種常規(guī)的教育手段,是對學生問題行為的一種強制性糾正行為,懲戒的方式要符合教育規(guī)律,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性別和身心發(fā)展狀況等。要將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尊重學生的生命健康權、財產(chǎn)權、自由權、名譽權等。比如新聞中的徐老師就忽略了一點,那就是,雖然決定是她跟全班同學一起做的,但是因為學生都是未成年,很多決策最終把握,還是要靠班主任。而青春期是一個心理極其敏感的階段,懲罰行為稍微不當,可能就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英、美等國的懲戒方式有:言語責備、暫時沒收、剝奪特權、課后留校、隔離聽課、暴力管束等。我國臺灣地區(qū)教師管教的方式有口頭糾正、勸導改過、責令道歉、責令寫悔過書、調(diào)整座位、布置額外作業(yè)、布置額外勞動、取消參加課外活動、留置學校、扣減學生操行成績以及責令賠償所損害之公物、責令賠償他人物品等。
有經(jīng)驗的教師往往懲戒方式更靈活、有趣。陶行知先生用“四塊糖”在“一團和氣”中懲戒了犯錯誤的同學,寓懲于獎,獎懲結合。這種情形下,學生會心悅誠服地接受批評,有如沐春風之感。教師教研時不妨也抽點時間彼此交流一下人性化、柔軟、有溫度、有教育意義的懲戒方式。
讓家長理解懲戒苦心
懲戒措施和獎勵辦法一樣,也應成為家校溝通的內(nèi)容之一。通過家長會、家訪、家長QQ群交流等方式,提前告知家長,何種行為可能會受到哪些懲戒,懲戒的過程是怎樣的。讓家長了解老師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態(tài)度,建立起家長對教師的信任關系,讓家長真正理解和明白“懲戒”是為了更負責地促進孩子的成長和發(fā)展。就像新聞中一樣,當家長們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紛紛為徐老師求情,請學校再給老師一次機會,這就是家長理解老師苦心而做出的支持。家長和學生的意見都要尊重,甚至可以達成家校共育的辦法,如對課堂上玩手機屢教不改的學生,收繳手機并通知家長來領回。
總之,學校、家庭、社會共力教育懲戒,讓批評、懲戒真正起到對學生進行規(guī)則、法治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