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帆
[關鍵詞:先秦;殤;秦始皇]
一位哲人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蹦敲矗仡櫄v史,可以以史為鑒,何況是回顧一個灰白的年代。
始皇帝統(tǒng)一中國前的一個時期,叫先秦。先秦是漢文化思想十分活躍的一個時期,常被烙以“百家爭鳴”的印跡。那時的老子、莊子、孔子和墨子等人,即便在當今,也為世人所稱道。
于是,那個灰白的年代,成了后來乃至當今,中國漢民族乃至全中華民族文化的原始積累。
始皇帝,也就是立志超越“三皇五帝”的秦王嬴政。
對于這樣一個帝王,我并不想多說什么,的確也無從說起。倘若要說,我只好先說說太史公筆下那個“四大刺客”之首的荊軻了。
荊軻,是戰(zhàn)國一個游說的劍客。我覺得,稱他作劍客總有些堂皇了,畢竟,他的劍不是什么利刃。他受到了燕國太子丹的賞識,對于這一點,我深信不疑——好馬,殺了為壯士下酒;好手,砍下來送給壯士。這是何等的禮遇!
但太子丹的目的很是明確:刺殺秦王?;蚴禽V死,或是政亡。倘是荊軻成功,則是天下大亂,戰(zhàn)火紛起。到那時,丹可以乘勢重振燕國。即使荊軻死在秦廷,丹也并無大礙。
太子丹給了荊軻太多的恩賜,以致荊軻只能以死相報了!臨行的易水之畔,送行的人們穿著似雪的衣冠,面朝著秦都沉重地立著。他們的眼前漸漸遠去的是壯士那匆匆的背影,耳邊響起的卻是英雄那悲涼的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果然,荊軻喋血秦廷。
與荊軻一樣的刺客那時不在少數(shù),《刺客列傳》中就有記載。豫讓就是其一,但他的遭遇似乎比荊軻更慘。
豫讓刺殺襄公時,是吞炭涂發(fā),以致“妻不識,友難辨”。他多次刺殺未遂,最終反被襄公“聞聲而泣”。襄公脫下自己的外袍讓豫讓劍刺。豫讓三次跳起,用劍猛擊襄公的外袍。三劍之后,豫讓仰天大笑,最后自刎。
聽起來,刺客十之八九是敗績。其實,成功的也有,那就是聶政了。聶政刺殺俠累時很簡單,他看見俠累坐在敝門的廳堂上,走上去一劍就結果了他。然后,聶政自剮了雙眼,自剝了面皮,就自盡了。
或許就是太過于平淡了,文人總不甘心,郭沫若在《棠棣之花》中說聶姊為了不辱沒其弟的英名,伏尸大哭了三天三夜。至于有無此事,就無關緊要了。
在文人眼中,“圖窮匕首見”也有了新解:荊軻刺秦王時夾在督亢地圖中的并非徐夫人的利刃,而是秦王藏在枕下的一支竹簽。這足以證明,有人可以踏月色而來,通過層層把守,進入秦王的寢宮,輕輕抽出枕下的竹簽,再乘明光而去——不留下一絲痕跡。也正因為此,秦王殺掉荊軻后才會“目眩良久”。
荊軻、豫讓、聶政之輩,成了先秦“舍生取義”的殉葬品。
常翻閱《刺客列傳》,漸漸讀出了這樣一層含義——荊軻、豫讓、聶政都是讀書人,甚至可以說是書呆子。他們終歸于“死讀書”或是“讀死書”。他們?yōu)榱颂撜Q的所謂“義”,都以死相報。尤其是荊軻,過易水時還高唱《易水歌》,以“壯士”自況。幸好他沒有成功,否則,只怕天下生靈又要涂炭了。
論讀書,這些刺客終沒成大器。我想談談另一個人,屈原。夏歷中逢五月初五,謂之“端午”,這是紀念荊楚名臣屈原的。
屈原,生活在西周末年。提到他,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離騷》:“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是士大夫出身,本可不理時政,而他卻偏有一顆憂患天下之心。他一生為黎民百姓勤懇操勞,屢屢苦心直諫,只可惜“信而見疑,忠而被謗”。楚王寡有謀略,目卑眼鄙,多次為奸臣和秦人所蠱惑。結果,汩羅江邊,“眾人皆醉而我獨醒,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的屈子,也只能“懷沙”而葬身于魚腹。
自古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睙o奈,屈子也只能成為先秦“忠而被謗”的犧牲品;也正因為此,才有了楚辭的誕生。
楚辭,是屈原首創(chuàng)?!峨x騷》,是楚辭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楚辭的魅力,在于它地地道道的楚韻,浪漫主義的筆法,純粹理想主義的描寫,給人以神往的意境和多重深沉的啟迪。
屈原的學生宋玉,在楚辭中自然也分得了一杯羹,留下了些許筆墨。只可惜,宋玉這樣一位尊師的楷模,在話劇《屈原》中被人曲解為忘恩負義之徒,委實冤枉!
例如,《楚辭》中宋玉那篇《九辯》,多數(shù)人認為是宋玉自辯,但我以為卻是宋玉為屈原辯。宋玉甚至于幻想楚王讀到《九辯》后,會召回被流放的屈原。由此可見,宋玉是極尊師的,那么,所謂“無恥的文人”,應該是不實之辭。
在《楚辭》中,屈原常常是“帶長鋏之陸離兮”。于是,他的寶劍,又勾起了我的聯(lián)想。提及劍,自然又想到了“寶劍鋒從磨礪出”。
《莊子》中有《看劍》一文,其中列出了三種劍——天子之劍,諸侯之劍,庶人之劍。這天子之劍,自然是堯、舜、禹的了;諸侯之劍,非周武王的莫屬;庶人之劍,——我想,當屬莫赤為父報仇的“干將莫邪”之雄雌二劍了。先秦是歷史巨典中的“冷劍時代”,說得更冠冕堂皇一點,是荊軻的鮮血硯成的墨汁,為先秦寫上了一個唯美主義的句號!
揚眉劍出鞘,畢竟,劍指向哪里,人就會沖向哪里。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先秦過去兩千多年了,一切喧囂皆趨于寂靜,只有那輪曾經屬于先秦的明月還在圓缺中運轉。
是非成敗轉頭空!我不會把這一切歸罪于先秦,畢竟,先秦無禪可參,了斷性命是最尋常的了。
文明是一條長河,不斷有細流的滲出和匯入。誰都沒有充分的理由去判斷它的功過是非。因此,我崇敬先秦,但我不想挽留先秦。要知道,對于一個民族來說,希望是在于未來!
安靜處,只聽到蘇子在高歌:“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指導老師:毛建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