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忠
【內(nèi)容摘要】媒體融合對教育電視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結(jié)合實際工作從七個方面論述了媒體融合背景下教育電視記者應具備的專業(yè)能力。
【關鍵詞】媒體融合;教育電視;專業(yè)素養(yǎng)
媒體融合背景下,教育電視記者必須具備一專多能的素質(zhì)。那么,如果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育電視記者,具體要有哪些方面技能準備呢?筆者認為,一名合格的教育電視記者至少需要具備以下七個方面的相關技能:
一是采訪技能。要善于溝通,讓采訪對象打開話匣子。筆者所在的媒體在拍攝2017年“吉林好人·最美教師”候選人王佃舉老師的時候,剛開始王老師不愿意敞開心扉接受采訪,記者為了取得王老師的信任,耐心說明來意,真誠與王老師溝通。晚上王佃舉留記者在家吃飯,幾杯酒下肚,大家開始拉家常,王老師也打開了話匣子,記者通過挖掘背后的故事,找到了采訪中的亮點。
二是寫作技能。好記者要有好筆力。在校大學生接觸更多的媒介是手機,不妨多瀏覽黨報黨刊的微信號,熟悉會議新聞的寫作;看看都市媒體的突發(fā)報道,了解倒金字塔結(jié)構(gòu)的寫作;此外,多關注一些有影響力媒體的公眾號,像人民網(wǎng)、南方都市報、澎湃新聞等,也應熟悉深度報道以及境外媒體的寫作體例。
三是拍攝技能。教育電視記者在拍攝之初,首先要對拍攝設備做充足的準備。我們在新聞拍攝中也開始使用無人機和Gopro運動數(shù)碼相機來強化鏡頭效果。此外,記者拍攝時要注意畫面景別和用光。豐富的景別有利于表現(xiàn)新聞的場景,增強新聞的故事性。我們還以“吉林好人·最美教師”拍攝為例,攝像記者拍攝王佃舉老師背孩子過河的片段,為了讓畫面更有沖擊力,在春寒料峭的時節(jié),忍著河水冰涼,攝像記者赤足下水取景,拍攝出了非常棒的畫面效果。
四是剪輯技能。好的新聞,不僅通過內(nèi)容和標題、字幕來展現(xiàn),不同的剪輯方式往往可以左右故事的走向。在新聞剪輯中,也不斷涌現(xiàn)更多的視角和手段來豐富剪輯效果。比如,央視電視新聞《習近平在視察陸軍步兵學院時強調(diào):全面提高辦學育人水平 為強軍事業(yè)提供有力人才支持》①,這篇新聞通過航拍畫面、運動鏡頭、主觀鏡頭和長短鏡頭交替使用,展現(xiàn)了學員們生龍活虎、喊聲震天,一派實戰(zhàn)化練兵景象。剪輯增強了電視新聞的沖擊力,體現(xiàn)了較強的畫面感。
五是后期制作技能。傳媒專業(yè)的大學生編輯視頻,一般都會使用PR、AE軟件(PR,全稱Premiere,是專業(yè)的視頻剪輯編輯軟件;AE指的是After Effects,是專業(yè)的視頻后期特效制作軟件。PR剪輯功能強大,AE 特效強大。兩者具有動態(tài)連接交互編輯使用的特點),熟悉畫面的編輯和特效制作。筆者所在媒體制作的人物專題《鄭德榮》曾獲2018年度吉林廣播電視新聞獎新聞專題類一等獎。其中的片頭、片花和結(jié)尾處的人物“變臉”特技,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這部作品后期制作主要使用了AE軟件和光效插件,其中的變臉特技,記者后期花費了三天時間摳圖,并通過電腦運算完成??梢哉f專題片的成功,后期特效功不可沒。
六是搜集線索技能。記者搜集線索,不可能指望維基解密或者一些網(wǎng)絡平臺給你爆料,自己坐享其成。新聞線索需要記者自己去做深入的調(diào)查研究和周密的篩選分析。目前深度報道的記者多是通過社會調(diào)查、系統(tǒng)分析與評價方法等來搜集線索。還有一些新聞是通過數(shù)據(jù)搜集出來的,未來我們也許會更多依賴人工智能和大數(shù)據(jù)的應用,來搜集線索、發(fā)布新聞,重塑整個新聞的制作流程。
七是記者的出鏡技能。記者出鏡要注意外在形象。比如在會議現(xiàn)場等嚴肅場合,記者要著正裝、發(fā)型整齊,出鏡要表情自然,不要有多余手勢。在走基層的采訪中,如果記者還穿著高跟鞋、化濃妝,不僅拉大了與基層群眾的距離,也無法融入現(xiàn)場,不能取得自然的出鏡效果。
記者出鏡語言要簡潔順暢。電視記者出鏡是“你說”,不是“你讀”,只有口語化、通俗化,才能順暢傳達給受眾。建議出鏡盡量用短句子,一般來說,七八字一句,最多一句十幾個字就夠了。
記者出鏡過程中要注意邏輯順序,有重點,有詳有略,引導觀眾跟著你了解現(xiàn)場的情況和變化。文似看山不喜平,出鏡也是這樣。
記者出鏡時還要控制情緒。央視著名主持人海霞說過,當記者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是文字記者在寫稿子,應該可以用理性控制住。但是出鏡的時候,不一定能完全控制住情緒,你的微表情可能會在鏡頭前被極端放大,一點點不高興、沮喪或者疲憊都能被觀眾看到。②所以,電視出鏡記者學會控制自己的表情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