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媛
裴斯泰洛齊是瑞士著名的民主主義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理論和教育實踐的探索。他提出了“和諧發(fā)展教育”“教育心理學化”等重要的教育思想。在其和諧發(fā)展教育的內容中,包括了體育勞動教育、德育和智育。在三育中裴斯泰洛齊最為重視的是道德教育,認為它是整個教育體系的關鍵問題,也是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完善的人”的重要方面。以教學內容心理學化為指導思想,裴斯泰洛齊將“和諧發(fā)展教育”的內容,分別劃分出了各自最基本的要素,提出“要素教育”理論,以此來保證學生可以從最簡單的要素開始學習,循序漸進地接受更為復雜的內容,從而更好地促進人的和諧發(fā)展。
當下的道德教育面臨著社會發(fā)展變化的多重挑戰(zhàn),面對著發(fā)展與變化中的各種困境,德育作為教育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需要不斷地更新觀念去應對發(fā)展與變化。但也同樣不能忘記最為根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信念,才能使得道德教育的前行不偏離原本的航線,使得道德教育不畏風雨,向著遠方乘風破浪,砥礪前行。
道德教育的連接點:兒童對母親的愛
裴斯泰洛齊“和諧教育”的教育內容中,德育的最簡單、最基本的要素被確定為“兒童對母親的愛”。他強調,兒童出生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是孤獨無助的,嬰兒在只會哭喊和咿呀學語之時就產生了強烈的依賴感,這是人之最基本、最本能的情感。裴氏認為,“母親對嬰兒無條件的愛及悉心關照,滿足了嬰兒生理上的基本需求,從而使嬰兒最初的依賴感轉移到對母親的熱愛、信任與感激之中?!迸崴固┞妪R的道德教育是以“兒童對母親的愛”為基礎生長起來的。
德育需要愛,這一點在過往的德育教學中也一直被提及,不論是在學校的教育中,還是在家庭教育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這里需要強調的是裴斯泰洛齊提出“兒童對母親的愛”,是過程中的“愛”,這個“愛”是通過母親不斷的行為實現(xiàn)的,它的產生是源于母親在兒童需要時的及時出現(xiàn)。當嬰兒恐懼哭泣時,母親把他緊緊抱在懷里愛撫他,這樣使得孩子可以在心底萌生出對于母親的依賴,進而是信任,最終化為感激的情感??梢哉f在關鍵的時刻給予“愛”,讓孩子信任,是最為重要的。當孩子可以感受到這樣的“愛”,那么德育教育也就實現(xiàn)了最重要的部分。
現(xiàn)在的學校德育經常會提及“德育為先”“全員德育”的思想,以此與學校專門的德育課程呼應。將德育融入到學校開展的各種活動、各學科中,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受到德育影響,發(fā)揮教育的內在作用。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教學設計如何的精妙、教學內容與德育結合得多么有機,最為重要的還是施教者要能充滿“愛”去面對學生。這里講的“愛”就像裴斯泰洛齊道德教育的基本要素一樣,應該是可以讓學生充滿信任的“愛”。是在學生出現(xiàn)問題時,在學生的心理受到各種沖擊時,需要尋求到保護和支持時,給予的幫助,可能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溫暖的話。它的重要就在于對于學生而言,是關鍵時刻教師的給予,是情感的注入。
而情感的注入則會使兒童的心中同樣地充滿愛。相對于冷冰冰的規(guī)則和道理來說,兒童更加容易接受的應該是情感的包容和愛的理解。規(guī)則和道理對于兒童來說,是他們并不能夠真正地使他體會到的。道德教育從關懷的情感開始,使得兒童能夠最直接地體會到愛的存在,同時,感受到愛給予人的溫暖,使他們能夠更加健康和快樂地成長。而這樣的經歷,會直接地影響到他們對于周遭事物的看法,會使得他們更加富于情感地生活。這同道德的說教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道德管束中更多運用的是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而一旦這種外部的刺激消失了,相應的行為也會隨之慢慢減少直至完全的消失。而在情感和愛的感染下,積極的情感體驗會使得行為保持得更加的持久,并且,會使幼兒心中產生出對于違背要求的內疚感,使得行為不再出現(xiàn)。
道德教育的過程:“3H”的和諧教育
在裴斯泰洛齊和諧發(fā)展教育的內容中,包括了體育勞動教育、德育和智育?!昂椭C發(fā)展的教育”就是強調這三者間的平衡發(fā)展。從“三育”出發(fā)衍生出的能力即“3H”——“心靈”(heart)、“頭腦”(head)和“手”(hand)。這三個方面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他們之間不僅有著相互的聯(lián)系,還存在著先后的次序。裴斯泰洛齊的思想中,首先出現(xiàn)的是“心靈”,也就是在前面說過的“兒童對母親的愛”,這可以被看成是一種德育的萌芽。學生從感知“愛”到心中充滿“愛”,再到把這種“愛”推及到身邊更大的范圍,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用“頭腦”去思考,分析周遭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一切。這是道德形成的更高階段,也就是學生擁有屬于自己的道德思維,學會去辨識、甄別,形成自己的態(tài)度和一定的道德標準、價值觀?!笆帧币簿统蔀榱烁又匾纳眢w力行的部分了,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認知都需要最終落實到學生表現(xiàn)出來的具體行為上。
在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用“心靈”去感知。當下的德育中存在著學校德育課程脫離學生生活的情況。在現(xiàn)實的德育課上,教師經常會遇到被認為是在講“大道理”的尷尬局面。課程個性化不足,不能夠滿足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學生的要求。這使得學生們對于德育課產生了生疏感、距離感,使他們不能感到同自身相聯(lián)系,不能夠感同身受。當學生面對并不是他們經歷過的事情時,他們就可能會出現(xiàn)不明白、不清楚的情況。因此,要重視學生身邊的各種教育契機,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去體會,給學生創(chuàng)造真實的情境去產生德育的共鳴。
第二,“頭腦”的發(fā)展對于德育的重要作用。大多數(shù)課程的教材是統(tǒng)一編訂的,并且具有較長的使用期限,這就使得德育課的內容不能完全反映多變的時代,內容的新穎程度受限。對于德育課面對的主要群體學生而言,生活有太多的未知和不解,他們充滿了對于未知世界的無限好奇,探究和發(fā)現(xiàn)是他們積極接納新知的表現(xiàn)。而被灌輸知識則會使他們感到壓力,繼而產生排斥甚至是厭惡的情緒。這時需要借助學生的思維去進行道德教育,擺脫一味的說教和外部強制的規(guī)定的束縛,讓學生在各種道德沖突中,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拓展他們審視問題的思路,使得他們可以在德育中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同時,利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去推動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道德教育內容中需要傳遞的精神。
第三,“手”所代表的能力可以分解為兩個部分,首先,是在道德教育的階段,學生參與實踐的重要意義;其次,是學生自身的道德認知上,不可替代的重大道德行為。在裴斯泰洛齊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時,他特別重視的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他的貢獻不僅是在理論層面,還在于把這一思想付諸實踐。在道德教育中,讓學生進行道德的實踐并且形成具有道德判斷的行為,是道德教育追求的最高階段。在一部分中“手”承擔的作用可以被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強調學生積極的參與,在參與實踐中認識到道德的力量和作用;另一方面,重視學生后繼的行為中體現(xiàn)出的道德認識程度。這一階段是“心靈”和“頭腦”發(fā)展后的要求,也是不斷鞏固前兩階段的重要方式和必要的手段,對于學生的道德教育和學生自身的道德認知有著重大的意義。
道德教育的形式:原型榜樣
當提到道德教育的時候,浮現(xiàn)在我們腦海中的,更多的是一條一條的規(guī)矩。
行為準則的文字間體現(xiàn)的是理性的認識,充滿著規(guī)章制度的嚴格和一絲不茍。與之相反,裴斯泰洛齊在提到德育時,最初的基點是“母親的愛”。兒童在出生后,所獲得的各種體驗都將會影響到未來的成長。在母愛的呵護下成長,兒童心中充滿了信任。
當然,“愛”的情感只是源頭,在裴斯泰洛齊的德育要素中,他十分強調母親的以身作則。在他的著作中,“葛篤德”這名母親就以自身實際的行為感化著自己的子女,用自身的行為來說明道德的理論。強調父母的作用,是因為在兒童的成長中,絕大多數(shù)的時間是父母陪著他們的。從兒童出生伊始父母就已經在孩子的面前樹立起了各種示范。兒童會從觀察開始進而模仿學習父母的行為言談。而且,由于它是兒童自己觀察學習的結果,因此,情感體驗會更為深刻,記憶也會更加的牢固,想要改變也必然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和艱辛。
然而,就如同樹木成長需要陽光雨露一樣,人道德的培養(yǎng)同樣需要多種形式的體驗和經歷,需要多方面的影響。尤其是在青少年階段,學校、教師的影響榜樣作用更加明顯和突出。通過教師言行上的示范,使得學生可以直接地受到道德影響,同時,教師的世界觀、價值觀,這些道德思維層面的認知,也會對學生道德意識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和無形的導向作用。
總之,裴斯泰洛齊基于“教育心理學化”思想提出的要素主義教育論,為我們打開了德育的另一扇門。通過“兒童對于母親的愛”的情感,“3H”的和諧教育以及榜樣的示范,指引我們重新審視現(xiàn)實中道德教育需要重視的內容和過程。
德育重要的作用,要求不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必須重視德育。同時,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還要有機地相互配合。眾所周知,道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是需要從道德認知開始的長期的過程,需要在不斷的學習、認知、體驗和踐行下形成德育的功效,而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作為德育的兩翼,雙方的作用只有朝向同一方向發(fā)揮,才能夠產生德育的合力,實現(xiàn)學生的道德發(fā)展與成長。老師、家長的以身作則,對兒童進行潛移默化的道德影響,使德育溶于生活之中,使日常的行為言談中都蘊含著道德的內容,那樣兒童必然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關于德育的初步認識,并在老師、家人及周遭的感染下形成習慣,最終形成道德規(guī)范。另外,也不能忽視教師、父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要求教師、家長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注重日常生活中榜樣的作用,以更高的標準嚴格要求自身,為孩子同時也是為自身更好的發(fā)展和生活而發(fā)自內心地按道德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