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可雨 錢琦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工作的重要內容,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服務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舉措。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建立網絡心理健康工作體系,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工作開展的準確性、精細化。研究將從學院網格化管理平臺為基礎,構建院(系)網絡二級心理輔導站,多元化的心理咨詢方式、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務、信息化的管理,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實處,更好適應時代發(fā)展,滿足學生心理需求,完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體系。
關鍵詞:高校;網格化管理;網絡;二級心理輔導站
一、問題的提出
“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yǎng)造就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途徑,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舉措。”在2011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中指出大學生健康教育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文件還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校、院(系)、班的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絡,各班委會、學生黨團支部要積極參與、協(xié)助輔導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網格化管理,是參照一定標準將管理對象分為多個單元格,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xiàn)各區(qū)域間的信息交流[1]。網格化管理運用于學生日常管理中,能夠提升工作效率,能夠增強危機事件處理時效,營造和諧穩(wěn)定的校園環(huán)境。心理健康工作是學生安全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基于網格化管理原則,二級院(系)建立多線多級網格化管理制度,并且將心理輔導站工作與網格化管理工作相結合,以學院微信公眾號為平臺,構建線上集權益維護、寢室管理、心理咨詢?yōu)橐惑w的綜合生活服務類平臺。
二、網格化安全管理平臺
(一)“雙線五級”的網格化管理制度
實施“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縱橫交錯、全面覆蓋、分級管理、權責明確、層層履職、責任到人”的網格化管理機制,建立雙線多級的宿舍網格化管理體系(如圖1所示),一條是班輔線,二級網格員為學生辦公室主任,三級網格員為班輔教師,四級網格員為班級安全委員、生活委員,五級網格員為寢室長。另一條是黨員責任崗線,二級網格員為學生黨支部書記,三級網格員為樓長,四級網格員為樓層長,五級網格員為寢室長,其中樓長和樓層長均為學生黨員。
以學生宿舍為基礎,按就近、分類、便捷、高效的原則,將學生公寓劃分為8個二級級網格,二級級網格下按樓層劃分為6個三級網格,三級網格下以5-8間宿舍為單位設立1個四級網格,指定詳細的劃分方案,即《各樓棟網格化管理明細圖》。各級網格管理員定時定點對自己負責的網格進行巡查,按照規(guī)定認真做好網格內的安全宣傳、調查、信息收集等基礎工作,全面掌握責任區(qū)內基本情況,隨時了解網格內學生動態(tài),建立健全常態(tài)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常態(tài)化的網格化管理機制。
(二)網格化安全管理平臺設計構想
網格化安全管理平臺搭建基于學院微信公眾號,是一個集安全管理和生活幫助于一體的平臺。在公眾號中有一個“生活助手”模塊,主要作為安全管理和學生權益維護的通道,預先將模塊按照網格化安全管理示意圖進行分級和分區(qū)。第四級和第五級管理員通過室長QQ群進行安全情況通報,四級管理員匯總信息報給三級管理員,二級和三級管理員設置權限,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報送,安全情況通過回復“區(qū)域編碼+情況”即可,消息后臺自動歸到相應三級管理員處。在開發(fā)者模式下,綁定學院相應負責老師手機號,保障公眾號的安全性,也保證發(fā)布信息內容的正確性。
除了安全情況通報外,寢室常規(guī)檢查情況則由生活權益部直接將相應數(shù)據(jù)報給班輔老師。生活權益部每月將收集的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信息,整理成推文“溫馨小貼士”或者“生活答疑”,解決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三、基于網格化管理平臺的二級心理輔導站建設
(一)二級心理輔導站工作機制
建立健全二級心理輔導站規(guī)章制度,明確工作職責。二級心理輔導站工作職責包括:向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匯報心理健康工作計劃和總結;掌握學院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建立心理健康檔案;協(xié)助心理健康中心進行新生心理健康篩查及追蹤;開展心理健康相關知識宣傳與教育,組織開展“5.25”、“11.25”心理健康月活動;培訓學生團隊開展朋輩咨詢,組織學生開展團輔;對有需求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心理咨詢,對有緊急情況的學生聯(lián)系心理健康中心進行心理危機干預等。
構建和完善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工作機制,實施心理委員月報制度。第一級是院(系)學生工作辦公室,負責動員多方力量,整合資源,全面協(xié)調心理健康工作;第二級是二級輔導站站長,由學院心理健康兼職干事?lián)危撠熍c學校心理健康中心對接,開展學院心理健康日常工作;第三級是班輔老師和任課老師,負責自己所帶學生、所上課學生的心理健康;第四級是心理委員,實行心理健康月報制度,發(fā)揮學生朋輩教育與自我教育優(yōu)勢,這一級的工作具有及時性、具體化、易共情的特點。
二級輔導站站長一般由有心理學專業(yè)背景的輔導員或者有豐富學生心理教育工作經驗的老師擔任,具有專業(yè)性、準確性特點,為學院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務;輔導員是院(系)二級輔導站工作的中堅力量,他們更了解自己的學生特點,能夠提供更加精細化、個性化的心理健康服務;心理委員是開展心理健康工作的主要力量,他們與班上同學朝夕相處,容易展開工作。
(二)網絡二級心理輔導站建設的意義
1.多元化的心理咨詢方式
傳統(tǒng)的心理咨詢方式還是為預約面對面咨詢,預約方式為電話和郵箱預約,鑒于學生對隱私保護意識越來越高,并且多采用QQ、微信作為主要媒介進行交流,傳統(tǒng)的咨詢預約方式和咨詢方式不符合他們的習慣,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谖⑿牌脚_建立網絡咨詢中心,有效將心理咨詢與新媒體平臺對接,可以實現(xiàn)在線咨詢、留言咨詢、預約咨詢、電話咨詢、匿名投稿等多種方式的咨詢。
2.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務
微信平臺具有信息推送功能,可以發(fā)布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案例、心理健康小知識、心靈雞湯等文章,幫助大學生學會自我教育。同時,后臺可以接收文字、語音、圖片和音頻留言,實現(xiàn)一對一、一對多的交流功能。平臺還會定期進行心理測試的推送,提升趣味性和參與性。平臺的自動回復功能可以在預約咨詢、推文查找和自助查詢中發(fā)揮作用,方便快捷滿足大學生的不同訴求,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服務。
3.信息化的心理工作管理
微信平臺具有信息收集和儲存功能,對學生按照網格化進行區(qū)域劃分,可以導出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并且建立學生心理健康的電子檔案。心理測評、心理咨詢和學生提問等數(shù)據(jù)后臺均有記錄,便于材料整理和管理。信息化的管理還可以為心理咨詢老師積累案例,為進行課題研究提供有力的數(shù)據(jù)和材料支撐。
(三)二級心理輔導站服務模式
關于二級心理輔導站的服務模式,劉開頻(2017)提出發(fā)展性服務模式、預防性服務模式、“治療”性服務模式和協(xié)調性服務模式四種模式[2],這是基于學生的差異性需求提出的,發(fā)展性服務模式針對全部學生,是以學生個性化成長為導向的;預防性服務模式是針對新生、畢業(yè)生、特殊學生的個別群里的預防性需求,是以避免問題嚴重化為目標的;“治療”性服務模式針對已經出現(xiàn)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需要尋求專業(yè)幫助,以健康功能為目的;協(xié)調性服務模式是著眼學生所處的環(huán)境,從家庭、社會、學校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尋求支持性策略以優(yōu)化和改善環(huán)境。
(四)二級心理輔導站與網格化管理平臺有機結合
網格化安全管理構架與二級心理輔導站類似,可以將二者有機結合。在“生活助手”中添加“心語心愿”模塊,即一個交互式心理咨詢平臺。網絡平臺一方面可以進行多種形式的心理咨詢預約,例如在線咨詢、電話咨詢、面對面咨詢等,另一方面是利用信息化管理,采集和留存學生心理健康相關數(shù)據(jù),便于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有助于老師進行跟蹤回訪。
結合網格化安全管理的內容,可以在“生活助手”模塊設計生活區(qū)管理、青年之聲、心語心愿、趣味測試四個模塊(如圖2所示)。
生活區(qū)管理主要是日常查寢、衛(wèi)生等情況通報。每周將對各區(qū)域寢室衛(wèi)生情況進行通報,較差寢室可以將整改情況傳至后臺,由網格管理員進行處理,提高日常管理的效率。青年之聲主要是學生生活問題的反映和回復,作為連接學校學生權益工作室和學院的一個橋梁,各網格管理員定期將收集到的不同生活區(qū)域的問題進行整理,上報學校權益工作室、學院或者學校相關部門。心愿心語是作為心理咨詢平臺,可以進行在線咨詢、電話咨詢、在線預約面詢等,還開通朋輩咨詢和團輔活動預約;大樹洞類似于匿名投稿欄目,會將投稿內容進行公開發(fā)布,大家都可以評論,利用同伴教育解決實際問題。在線咨詢可以實現(xiàn)雙向匿名、單項匿名、實名等多種形式;可以選擇咨詢師,也可以隨機咨詢,給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做到“私人訂制”。健康生活定期發(fā)布一些心理美文,心理學科普知識類文章。趣味測試包括專業(yè)區(qū)和趣味區(qū),既有人格測試、氣質類型測試、職業(yè)傾向測試等比較專業(yè)的心理測量內容,也包括人際測試、性心理測試、婚戀測試等比較趣味的心理測試,并且測試題庫定期更新,幫助學生更清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
(五)二級心理輔導站隊伍建設
1.促進輔導員開展網絡“談心談話”
近年來互聯(lián)網快速,新媒體平臺成為輔導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開展“談心談話”的新途徑。輔導員開展網絡“談心談話”具有隱匿性,有的學生遇到心理問題會擔心“自我暴露”,不愿意找自己的輔導員老師或者學院心理負責老師進行咨詢,對于心理咨詢的“保密性”特別重視,所以有所顧慮。運用微信平臺進行心理咨詢,可以是單項匿名、雙向匿名的形式,緩解學生前來咨詢的心理壓力,如果經過網絡咨詢建立起良好的關系,可以再預約進行面詢。
2.培養(yǎng)學生骨干進行“朋輩微咨詢”
朋輩咨詢符合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他們渴望得到朋輩的關注和認可,更多需要的是發(fā)表自己觀點、宣泄負面情緒,希望在與朋輩交流中自我治愈。朋輩微咨詢讓咨詢者感覺“平等”,學生更喜歡平等型、陪伴型的咨詢師,可以進行無差異的、輕松的交流,迅速建立起良好的咨詢關系。開展朋輩咨詢,首先要注意嚴格選拔和培養(yǎng)朋輩心理咨詢師,培養(yǎng)涉及培訓、考核、督導、志愿服務等程序,要結合朋輩咨詢員的專業(yè)背景、性格特點、空閑時間等因素進行有針對性培訓。
3.培訓心理委員關注“新媒體話語”
課堂上、食堂里、校園里到處都是“低頭族”,新媒體平臺刺激著“95后”、“00后”的感官,他們在QQ空間、微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臺“曬心情”,把這些平臺作為情緒發(fā)泄或者表達的方式。從微博使用情況,抖音、快手等短視頻APP上可以看出大家的興趣愛好以及性格,幫助心理委員全面了解班上同學情況。班級的心理委員要提高發(fā)現(xiàn)意識,多關注班上同學在各大新媒體平臺的留言和心情,在發(fā)現(xiàn)有極端言語或者特別消極表達通過網絡傳播時,要及時告知輔導員老師,及時處理危機。
四、未來展望
在移動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時代,如何合理借助新媒體和網絡開展學生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應當如何適應新形勢,圍繞學生、貼近學生,創(chuàng)新性的開展工作是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建全網格化管理體系,創(chuàng)新性建立院(系)網絡二級心理輔導站,通過微信平臺進行心理咨詢、心理咨詢預約、心理健康宣傳等,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實效性,讓工作落到實處。關于平臺運行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例如信息安全、后臺分區(qū)等技術問題,以及加強平臺管理和心理咨詢隊伍建設等問題,都將在運行中進一步探索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洪雷,張佩.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高校學生網格化管理模式構建[J].現(xiàn)代教育管理,2017(12):96-101.
[2] ?劉開頻.高校院(系)二級心理輔導站服務模式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7.
[3] ?呂妍,馬小晶,王軍勝.新媒體環(huán)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徑探析[J].高教學刊,2016(7):223-224.
[4] ?韓雪.高校朋輩微心理咨詢應用價值研究——以微信公眾平臺為例[J].黑龍江教育,2015(11):64-65.
[5] ?成都工業(yè)學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意見[R]. 2018.03.
[6]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EB/OL]. 2011-02-23,http://www.moe.edu.cn/srcsite/A12/moe_1407/s3020/201102/t20110223_115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