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守維 李立花 粱靜 王東明
[摘要]目的:比較分析對動脈粥樣硬化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采用機械取栓及支架置入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本院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80例動脈粥樣硬化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包括行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療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補救措施50例患者為A組,行支架置入術30例患者為B組,比較兩組患者血管再通率及預后。結果:B組術中操作時間及首次再通率明顯高于A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最終再通率、90d mRS、癥狀性顱內出血及死亡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結論:單獨采用可回收支架取栓在動脈粥樣硬化性大血管閉塞患者中效果欠佳,支架植入也屬于有效治療方式。
[關鍵詞]動脈粥樣硬化;顱內大血管閉塞;機械取栓;支架置入;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19)05-003-02
急性大血管閉塞在臨床上具有較高致殘致死率,致病原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性疾病,能否對患者及時且有效地恢復腦組織灌注能夠促進預后。在臨床治療中,采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療與因心源性大血管閉塞所致的急性卒中相比,很大一部分患者還需要進行補救治療?;诖?,選取本院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80例動脈粥樣硬化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為研究對象,比較兩組采取機械取栓及支架置入患者血管再通率及預后效果?,F(xiàn)進行如下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間收治的80例動脈粥樣硬化性顱內大血管閉塞患者為研究對象,包括行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療合并或不合并其他補救措施50例患者為A組,行支架置入術30例患者為B組。A組中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39-79歲,平均年齡(58.48±736)歲;伴有高血壓15例,糖尿病20例;發(fā)病時NIHSS評分8-18分,平均發(fā)病時NIHSS評分(12.09±3.04)分。B組中包括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42-78歲,平均年齡(5305±705)歲;伴有高血壓5例,糖尿病9例;發(fā)病時NIHSS評分9-18分,平均發(fā)病時NIHSS評分(12.02±85)分。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MRA或DSA確診為動脈粥樣硬化性顱內大血管閉塞;②發(fā)病前6h內或后循環(huán)12h內到達醫(yī)院;③術前NIHSS評分均在8分及以上;④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同意本次研究。排除標準:①伴有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衰竭;②對造影劑或介入相關器械過敏;③因其他因素導致的大血管閉塞。
1.2一般方法A組治療方式:協(xié)助患者采取平臥位,全麻或局部麻醉,然后經股動脈予以穿刺,為患者置入6F導管鞘。在6-8F導絲的導引下將指引導管置入患者責任血管。采用0.36mm微導絲的引導下將微導管通過患者閉塞段。采用微導管造影以確定患者的遠端血管是否通暢,然后經微導管將Solitaire AB支架于血管閉塞處予以釋放,復查造影后進行3-6mm觀察。一同回撤支架與微導管,將導管逆行向上部分回收Solitaire AB的半支架部分,然后將指引導管尾端三通連接灌注水進行關閉,并采用50ml的注射器連接指引導管尾端三通開放端進行持續(xù)抽吸,視情況使用抗血小板藥物,一般情況下取栓次數(shù)需≤3次。
B組治療方式:將微導管送人患者狹窄或者閉塞血管遠端,引入支架直至狹窄或者閉塞處,并且釋放支架,如有必要還需要配合球囊擴張。根據(jù)患者的血管形態(tài)與狹窄閉塞階段對支架類型予以選擇,要求支架極其容易到達,并且通過狹窄或閉塞段血管,同時確保支架的直徑略大于血管內經,支架的長度超過狹窄或者閉塞階段兩端各3mm處。當釋放支架后便予以造影檢查旨在解除狹窄,觀察患者支架貼壁與血流的具體情況。對于一部分回收Solitaire支架取栓效果不佳者,在取栓后需要將取栓裝置解脫,并植入患者的病變部位。手術的全程采用肝素化,手術完成后立即采用動態(tài)CT檢查,旨在觀察患者是否有無顱內出血狀況的出現(xiàn)。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術中操作時間、首次再通率及最終再通率等臨床指標,并觀察兩組患者預后狀況。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均經SPSS20.0軟件予以統(tǒng)計學計算。預后及血管再通率等指標以(%)形式展開,x檢驗;術中操作時間等指標以(x±s)形式展開。t值檢驗。P<0.05表明數(shù)據(jù)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指標 B組術中操作時間及首次再通率明顯高于A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最終再通率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2.2比較兩組患者預后效果 A組患者90d mRS=0.2分共26例(52.00%),癥狀性顱內出血3例(6.00%),死亡率9例(18.00%);B組患者90d mRS=0-2分共]6例(53.33%),癥狀性顱內出血2例(6.67%),死亡率5例(16.6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研究表明,A組患者采用可回收支架取栓作為第一治療措施時,患者的首次閉塞血管成功再通率僅僅為16.00%,這一結果遠遠低于既往的研究水平,因而絕大部分患者再次基礎上采用了其他治療措施。可回收支架取栓裝置原本屬于栓塞性大血管閉塞設計,在治療過程中適宜抓取質軟血栓,且在心源性大血管閉塞患者治療中具有較好療效,但難以解除合并原位狹窄大血管閉塞患者的原位狹窄狀況。除此之外,采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療時極其容易損傷到患者的血管壁,從而增加患者再通血管早期再閉塞風險,因而對于伴有原位狹窄患者予以支架植入具有較好的閉塞效果,能夠顯著地改善患者術后殘余狹窄狀況,進一步減少早期再閉塞的發(fā)生。
本次研究中,B組術中操作時間及首次再通率明顯高于A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最終再通率、90d mRS、癥狀性顱內出血及死亡率均無顯著差異(P>0.05)。這說明,在對動脈粥樣硬化性大血管閉塞患者采取支架置入治療與可回收取栓支架作為首選治療相比,前者屬于高效的開通閉塞血管方式。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操作步驟及血管內器材使用率。還能有效地避免早期再狹窄發(fā)生。
雖然在臨床治療中,首次采用可回收支架取栓治療具有較低的再通率,絕大部分患者還需要予以額外治療。但可回收支架屬于快速創(chuàng)建通路方式,能夠有效取出部分血栓,便于下一步治療,且一部分單純采用可回收支架治療成功的患者能夠避免永久性支架植入所帶來的問題及弊端。
綜上所述,單獨采用可回收支架取栓在動脈粥樣硬化性大血管閉塞患者中效果欠佳,絕大部分患者還需要配合其他補救治療,支架植入也屬于有效治療方式,在預后效果上無顯著差異。值得大量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