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
今天,我們還是談利率,為什么利率從古到今似乎總是居高不下?國務院總理也召集了多次會議,布局政策,立意明確要降融資成本,可就是下不來。
2016年的山東辱母報仇血案中,于歡母親公司借款月息10%,年息120%,高利貸是整個血案的起因。如果沒有高利貸,也就不會有血案了。這個案件暴露出來的問題是,金融發(fā)展到今天,民間借貸利率怎么還這么高呢?怎樣才能夠把持續(xù)多個世紀的高利貸根除掉呢?
歷代皇帝都試過管制利率
對高利貸的痛恨,不是今天才有,但在中國古代,由于生產和商業(yè)投資的規(guī)模都很小,生產性借貸不是主流,像于歡母親公司那樣的商業(yè)借貸很少,而且對于商業(yè)性借貸的利率,再高也不太容易引起社會同情。由于古代的借貸多為消費而為,也就是,一般是在一家人沒飯吃的情況下才去借錢,所以,過去對利率的管制多是出于道德考慮,出于防范趁火打劫。
我國最早在周朝就開始管制利率。據(jù)《周禮》記載,為了防止商人過于剝削,周王由泉府(相當于現(xiàn)在的財政部)經營官方放貸,利息一般在20%至25%,這算是中國歷史上早期的國有金融機構了。這種國營金融雖然開始的用意善良,是為了救濟民人,但后來逐步演變成財政開支的重要收入來源,也擠掉了民間金融的發(fā)展空間,因為官營金融可以虧損,但民間金融如果虧損太多,就無法存活下去。
漢代規(guī)定利率最高不超過100%,規(guī)定“一本一利”,禁止復利,也就是說,你不能在利息的基礎上再要求利息,不能“利滾利”。比如,山東于歡母親公司借錢100萬,月息10%,如果不允許復利,那么,年息就是120%,一年后的本加息為220萬;而如果是允許復利,那么,計算1.1的12次方,年息就為214%,一年后的本息為314萬,兩年后的本息為985萬!復利的確很厲害呀!
唐朝武則天把利率上限往下調,規(guī)定官營放貸利率不超過60%,民間放貸利率不能超48%。這兩種利率上限一直維持到宋朝末期都沒變,而且對民間借貸限制更嚴。例如公元1069年,王安石推出青苗法,在每年青黃不接之時,老百姓可以去官府借錢或借糧,年息40%??墒?,收效甚微,并被時人指為與民爭利,“名為濟民,實則專利”。
到了元朝、明朝,民間利率上限繼續(xù)下降,不能超過36%,對復利更是打擊,違者后果自負、不在法律保護之內。清代繼續(xù)前例,到19世紀利率上限為24%。中華民國政府規(guī)定最高民間利率不得超過20%。到1950年代后期,民間借貸就逐步被禁止,民間金融走入地下,官方允許的民間利率水平就無從談起了,所以就有了許多非法集資案件。
一直到最近幾年,民間金融包括民間借貸才慢慢得以恢復,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關于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明確規(guī)定民間借貸年利率超過36%為無效。
我們都知道,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比如,張三跟李四簽借款契約,合同上說借款900元,并且是零利息、一年到期,但是今天張三實際拿走600元,這樣實際利率50%,可是合同上說是零利息。官方要查也查不到。所以,利率管制的結果只會使許多借貸走向地下,增加借貸契約的執(zhí)行風險,因為,一旦發(fā)生債務違約、出現(xiàn)糾紛,借貸雙方還不能正式去訴訟,只能私了,而私了的過程往往充滿非法暴力。
就像山東辱母血案那樣,月息10%顯然超過年息36%的最高法定利率,所以,債務人賴賬時,債權人就無法走正式司法,只能通過黑道討債。地下借貸就這樣伴隨暴力。
管制使利率走高
利率管制兩千多年,民間借貸至今還是充滿高利貸,這說明單靠人為禁止高利貸是無效的,最多是治標,但沒有從根本上治本。道理很簡單,就是對利率的限制多是基于一些人的良好愿望,而忽視了借貸市場的實際情況,尤其忽視了資金供給端為什么會要求高利息回報。
當然,我知道你肯定會說那是因為這些放貸者心黑、剝削心太強。可是,借貸市場的潛在參與者還是很多的,如果對放貸人權益的保護很可靠(就像我們現(xiàn)在要求保護股市上的中小股民權益一樣)、借貸交易又很安全,特別是當其他投資選擇不是很多或者回報比較低的情況下,人們還是會在借貸利率不是太高的條件下愿意去放貸的。如果能做到這些,高利貸問題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為了給這個理論尋找數(shù)據(jù)支撐,我跟河南大學彭凱翔、中國社科院經濟所袁為鵬,收集了大量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借貸利率數(shù)據(jù),這應該是目前最大的,也是最詳細的利率歷史數(shù)據(jù)庫。通過分析數(shù)據(jù)我們發(fā)現(xiàn),以1930年代初期為例,各省的借貸利率差別非常大,最低的省份,如浙江、福建和江西,其平均借貸利率在21%和24%之間;而寧夏平均借貸利率最高,為50%,排名第二高的陜西為47%;湖南也不低,為32%。那么,為什么各省差別這么大呢?
我們找到了至少三方面的因素,能部分解釋這些跨省份的利率差別。
第一,人均耕地面積越大的省,其借貸利率水平越高。這主要是因為這些省份更可能是傳統(tǒng)的農業(yè)大省,在文化上對商業(yè)更加排斥,對契約的認同度和遵守度可能更低,由此,那里的借貸違約概率會更高,違約風險要求的溢價也會更高,因此,那些地區(qū)的放貸資金供給會少,借貸利率會更高。
第二,搶劫占當?shù)匦淌掳讣谋戎卦礁?,那個省的借貸利率更高。這主要是因為當?shù)氐拿耧L會更差,違約賴賬的概率更高,因此,借貸的違約風險溢價會高,利率自然會更高。
第三,一個省的金融機構越發(fā)達,占借貸交易量的比重越高,那么,那里的借貸利率就會越低。這還是跟借貸契約文化高度相關:金融機構化的強度越高,借貸交易就越正規(guī),交易安全度就更高,因此,貸方要求的利率就會低。
總結下來我們會發(fā)現(xiàn),一個地方對契約的認同度越高,違約概率越低,那么貸款利率就會越低。
今天,我給你講了很多關于利率的數(shù)據(jù)和研究,但其實就是講一個簡單道理:利率管制無法從根本解決高利貸問題,如果要治本,就必須像浙江、福建、江西那樣,改善商業(yè)文化、認同契約精神、提升民間商業(yè)秩序,特別是要旗幟鮮明地保護放貸人的權益,增加放貸人的安全感,而不是要批斗、打倒放貸人。只有改善借貸市場的投資環(huán)境,人們才敢把資金投放出去,并且要求較低的利息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