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養(yǎng)育心理輔導(dǎo)工作小組
無論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之中,我們都需要與他人進行溝通交流。溝通能力是我們的一項必備能力,不同的溝通方式會帶來不同的溝通效果。我們都渴望進行有效的溝通,希望通過溝通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他人理解自己的想法并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
在家政工作中,面臨著不同層面的溝通,比如我們要跟同事和領(lǐng)導(dǎo)進行溝通,要和客戶進行溝通,也要面臨客戶與客戶之間的溝通。這些復(fù)雜的溝通,無論哪里出現(xiàn)問題,都有可能影響我們自身的情緒和心理狀態(tài),以及工作的質(zhì)量和效率。怎樣溝通才能實現(xiàn)高效溝通呢?接下來,我們就溝通這一話題進行分享,希望通過學(xué)習(xí),能夠幫助大家更加高效地與他人進行溝通。
在我們的工作生活中,經(jīng)常與他人進行溝通。那么,什么是溝通呢?溝通也稱人際溝通,是指人與人之間交流信息、溝通思想及交流情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包括口頭語言、書面語言方面的溝通,也包括肢體語言、個人氣場所帶來的信息。很多時候,不用說話,只是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就可能表達了我們的情緒和意圖。因此,在溝通過程當(dāng)中,不僅僅要注重措辭,還要注意自己的動作、表情。
比如在給服務(wù)的家庭講一個育兒理念的時候,雖然信息可能是正確的,但講的時候磕磕巴巴、眼神猶豫,聲音也比較小,就可能給客戶一種不可信任的印象,影響我們的交流。明明我們是一片真心,卻可能被人誤會為瞎指揮。
溝通模型
我們的溝通過程也是具有一定規(guī)律可循的。接下來,我們就來介紹一下巴爾克所總結(jié)的溝通模型。他提出,溝通是由七個方面組成的,分別為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人、反饋、障礙和背景,這七個方面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了溝通過程模型。
猛然一聽,大家可能會感到很難理解,不過沒有關(guān)系,看完下面的具體解釋及舉例就會感到很好理解了。
信息源是指在溝通過程中首先發(fā)出信息的人。他們在溝通過程中有主動權(quán),可以選擇與誰進行溝通,也可以首先確定溝通的目標(biāo)。例如,在家庭中,小敏是一位新手媽媽。一天,小敏對愛人說:“老公,把寶寶的小毯子遞給我吧。”當(dāng)他的老公聽到小敏所說的內(nèi)容后,回應(yīng)道:“好的,給你!”就這樣小敏通過與其老公溝通、交流拿到了寶寶的毯子。在這個溝通中,小敏是首先發(fā)出信息的人,也就是信息源,她主動選擇了溝通對象,即她的丈夫。她也明確了溝通的目的,即拿到寶寶的毯子。
信息是指溝通的內(nèi)容。依舊以剛剛所提到的小敏的溝通過程為例,在整個溝通過程中,小敏所說的話就是信息。
通道是指在進行溝通過程中,信息傳遞所借助的媒介。通常在溝通過程中,人們的眼睛、耳朵、嘴巴及手勢等都是信息交流的通道。其中嘴巴即說、耳朵即聽是我們最常用的溝通交流通道。在小敏與其丈夫交流的過程中,小敏的說、其丈夫的聽與說就是通道。
信息接收人是指接收信息的人。讓我們再來看看剛剛所提到的小敏與其丈夫溝通的例子。在這個例子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在小敏與丈夫溝通的過程中,小敏的丈夫接收到了小敏所提出的遞毯子的要求,也就是說,小敏的丈夫即為信息接收人。
反饋是指信息接收人給信息發(fā)出者的回應(yīng)。讓我們繼續(xù)看一下小敏與丈夫的溝通。當(dāng)聽到小敏的要求后,其丈夫說:“好的,給你!”這就是反饋。
障礙是指在溝通過程中,使溝通雙方未能順利溝通的因素。這些因素各種各樣,如電話溝通時信號不好,從而導(dǎo)致溝通雙方無法清晰地聽到對方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再如,在溝通過程中,發(fā)出信息的人表達得含糊不清、出現(xiàn)歧義等。這些都是溝通中的障礙,會給溝通效果帶來負面影響。
背景是指溝通時所處的具體情景。比如,我們在溝通時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你真討厭!”這句話如果是妻子在向丈夫撒嬌時說出的,那么,其實是在表示一種親昵,而非真的“討厭”。但如果是在夫妻吵架時,妻子所說的,則在表示一種憤怒不滿。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同一句話在不同的情景下會有不同的含義,這就是情景、背景對溝通的影響。
通過以上的溝通過程分析,我們會發(fā)現(xiàn),溝通所涉及的影響因素很多,溝通聽起來簡單,但是細看,其實是一個復(fù)雜而有趣的過程。
那么,在溝通過程中怎么盡可能減少溝通障礙,使溝通更加順利進行呢?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提到溝通方法了。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具體講解的內(nèi)容。
溝通方法
溝通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首先會想到的是語言方面的交流,會重視我們說出的話對溝通結(jié)果的影響。但是,在整個溝通過程中,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會給我們的溝通效果帶來微妙的影響。有時,溝通時的一個動作也在傳遞著某種信息。這些,其實都是我們溝通中的一部分,也是值得我們?nèi)プ⒁獾摹R驗?,溝通中的語言、動作及交往距離都會對我們的溝通效果產(chǎn)生影響。
接下來,我們將從以下三方面為大家進行介紹、講解。
語言溝通技巧:在與他人溝通時,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溝通效果,在表達自己想法時,我們應(yīng)盡可能做到以下三點。
開口表達前,請先傾聽。在我們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我們往往期待著表達自己的觀點,渴望著早一點輪到自己開口訴說。這是一個很常見的情況。然而,這種情況其實是會給我們的溝通效果帶來負面影響的。因為,當(dāng)我們在急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我們會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忽略了對方所要說的內(nèi)容,這樣很容易產(chǎn)生誤會,引起矛盾。所以,當(dāng)別人還在訴說,而你想表達自己的觀點時,請告訴自己,先傾聽,待對方說完后再表達。當(dāng)對方說完時,也許你已有了新的想法,對對方所說的內(nèi)容有了更加準確的理解。這樣溝通起來會更加全面、真實。
表達不同意見時,先理解后表達。在我們的工作中,當(dāng)我們與雇主溝通時,如果就某件事情出現(xiàn)了不同意見,請先表示理解,再說出自己的想法。如“我很理解您剛才所說的那個擔(dān)心,曾經(jīng)我在……的時候,也特別擔(dān)心這個情況出現(xiàn),當(dāng)時,我……所以,您剛一說我就特理解您的想法,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其實……”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渴望被他人認同、理解,喜歡找與自己聊得來的人一起聊天。這樣做的好處就在于,當(dāng)對方感到被理解、被認同,情緒上會進入到一種放松的狀態(tài),會把你看成是與自己聊得來的人,在這時再提出自己的不同觀點,對方更容易接受。這樣也會使我們的溝通過程更順暢,溝通結(jié)果更好。
盡可能不使用“為什么”發(fā)問,在溝通過程中,當(dāng)我們以“為什么”的方式進行提問時,對方很容易感到被質(zhì)問,感到你在反對他,進而產(chǎn)生抵觸,影響溝通效果。因此,當(dāng)我們想問為什么的時候,可以換成“話說一半”的方式來進行表達,讓對方把“另一半”補充進來。如“您為什么今天給孩子穿這么多衣服呀?”可以換為“我看您今天給孩子加衣服了”,這時,對方很可能會說:“是的,我媽昨晚來看孩子,說我們給寶寶穿得太少了,這天還是春捂秋凍好?!蓖ㄟ^這樣的方式,我們也可以獲得我們想了解的答案,但是在語氣上緩和很多,溝通效果也會更好。以上三個方法是溝通中的一些小技巧,大家可以在工作中嘗試使用,逐步養(yǎng)成習(xí)慣,以便提升我們的溝通效果。
軀體溝通技巧:在溝通過程中,我們除了語言表達之外,一些細微的動作也在表達著一定的信息。比如,在溝通的過程中,有時我們會看到這樣一個動作:一個人一邊聽著他人的訴說,一邊將自己的雙手交握在一起,握得很緊或時不時地揉搓一下。這個動作,其實是在表達“我很焦慮、我感到不安”,也就是說,對方所表達的內(nèi)容讓這位傾聽者感到了焦慮、緊張。因此,在與他人溝通的過程中,如果你看到對方做出了這個動作,那么,此刻你可放慢溝通速度,先讓對方緩解一下情緒。如果是我們自己在溝通過程中出現(xiàn)了這個動作,如面試時、第一次見到雇主時,那么請注意,你可以借助喝水或整理頭發(fā)等動作來將自己的雙手放開,也是借助這些動作來讓自己短暫分心一下,緩解一下情緒。
再如,托腮也是溝通中常見的一個動作,單手托腮往往是在進行思考或?qū)λ勗掝}不感興趣時才會出現(xiàn)的動作,而怎么進一步判斷托腮的人是在思考還是感到厭煩了呢?這要看對方的眼神,如果對方在托腮的同時,眼神堅定,在盯著一個方向看,那么,他們一般是在思考。但如果對方在單手托腮的同時,眼神游離、眼皮低垂,那么,他們很可能是對目前的話題感到厭倦。因此,在溝通過程中,如果對方出現(xiàn)了后者的表現(xiàn),我們就應(yīng)考慮是否要更換一下話題了,以便讓溝通更加輕松、快樂地進行。
在溝通中,這樣以動作傳遞信息的情況還有很多,如撓脖子可能是在反應(yīng)對方感到受挫、撓鼻子與謊言有關(guān)等。這些都是溝通中的一部分,都在表達著各種信息。
這也意味著,當(dāng)我們與他人溝通時,我們不僅應(yīng)關(guān)注對方所說的內(nèi)容,也應(yīng)盡量注意對方在說話時所做出的一些動作。這樣能幫我們更好地了解對方,更加順利地與對方溝通。
溝通時的距離:在溝通交流過程中,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會給我們的溝通效果帶來影響。在此方面,美國人類學(xué)家愛德華·霍爾博士進行了研究,他將溝通距離劃分為了四種類型,分別為公共距離、社交距離、個人距離及親密距離。
公眾距離是指在溝通時,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大概為3.6米到目光所及,一般適用于演講者與聽眾。
社交距離是指在溝通時,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大概是1.21~3.66米,就像隔了一張桌子一樣,一般在公眾場合或第一次與他人見面溝通時,多采用此距離。
個人距離是指在溝通時,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大概為0.55~1.21米,基本一伸手就可碰到對方,在與熟人進行溝通時,可選用此距離。
親密距離是指在溝通時,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大概為(0~0.55米,兩個人可以觸碰到,身體上的接觸可能表現(xiàn)為牽手或促膝談心,一般親人、很熟的朋友、情侶或夫妻之間在溝通時,會選擇此距離。
通過對溝通距離的介紹,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月嫂、育嬰嫂與雇主的交流過程中,作為月嫂、育嬰嫂的我們既不能距離對方太遠,也不應(yīng)太近。第一次與雇主見面時,最好選擇社交距離,待逐漸熟悉之后,可酌情考慮選擇個人距離。